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從出生到成長成熟,孩子在不同的時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需求。那麼,作為父母就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和孩子的特性,寓教於樂,耐心地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在開口說話前,寶寶必須掌握6種"語言技能",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世界。
6種"語前技能"
從聽覺接收,至意義理解,再到口語與非口語的表達,這一系列的認知反應和語言形成過程,形塑著孩子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
"語前技能"是寶寶學習發音、說話的基礎,是必備技能。其中包括:
1.對聲音的反應和辨別
2.模仿能力
3.發聲能力
4.專注力
5.輪流作轉能力
6.建立概念
在語言形成過程中,寶寶沒有以上6種語言技能,就不可能一蹴而學會開口說話。接下來我們就來逐一細看6大"語前技能"吧:
(一)孩子在學說話前要學會聽
首先,孩子必須要先知道聲音的發出者,才能知道誰在說話,誰在與他交流。其次,孩子也要學會辨別不同的聲音,認清區別,這樣才能讓他辨別出聲音的意義。學會了區分主體和背景聲音,就能正確地選擇某一種聲音和專注說話的人。
(二)孩子要具備模仿能力
寶寶在嬰幼兒階段,缺乏語言能力,模仿在其認知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極為要的角色。
模仿是寶寶最初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學齡前兒童主要學習語言的手段。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語言和行為過程中,寶寶習得語言技能,從生物人發展成社會人。
在模仿的時候,成人的發聲方式、說話內容以及語言和聲音的配合,都能夠加深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更好地學習應用。
(三)發聲能力和技巧
要學會發聲,就要先具備發音器官的完整性和協調性,這樣口腔功能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
寶寶可以在與遊戲的互動與教學中學會玩具發出的響聲以及模仿各類聲音,這有利於掌握髮音技巧、調整協調能力和提高發聲熟練度,從而培養出良好的語言能力。
因此,家長可以讓孩子多玩一些發聲的遊戲,先以玩具發聲作為示範,寶寶會自然而然地接過去模仿。另外,家長也可以把豆子,沙子,大棗等能夠形成簡單聲音的物品裝進不同的塑料瓶裡,蓋上蓋子後拿在手裡搖,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讓孩子去辨別。
(四)專注力
專注能力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安坐能力,這項能力也是寶寶專注聽、看和說的基礎。
專注力是一種通用技能,它不僅僅對語言能力很重要,而且對其他能力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專注"是一種認知活動,而非情緒活動,擁有優秀專注力的孩子對"打擾"的承受能力更強,能夠持續地吸收語言知識,更快培養語言能力。
而且,專注力還與一個心理學中的研究熱點——工作記憶直接相關。工作記憶,指的是人在進行高級的認知活動中所調用的記憶模塊,它影響著長期的堅持和學習能力。
(五)輪流作轉
輪流作轉講的是兩個人共同參與對話或者活動,在一個人結束說話和動作之後,另一個人再接下去反應。其講究的是彼此要停下來,等待對方反應再繼續行動。輪流作轉是培養說話能力的重要過程,它讓孩子在交流中學會等待、學會尊重,不隨意插嘴。
孩子不懂得輪流作轉,家長可以按照以下指南指導他:
家長抓住活動和遊戲的主導權,引導孩子輪流參與活動。
在活動開始前,給孩子示範一次,幫助孩子認識活動的要求和規則。
用合簡單易懂的手勢或口語提示孩子輪流作轉,例如拍一拍手,暗示孩子:"該我/到你了。"
萬一孩子還是不願意輪流作轉,隨意插嘴,想把玩具拿走,那麼家長可以等待孩子願意合作時再繼續遊戲。
(六)建立概念
寶寶通過器官感知身邊的人事物,逐漸增加自己的認識,然後在腦海中將事物形象化。如果家長能夠在重複的環境下提醒寶寶作出反應,慢慢形成獨特的想法,建立概念,就能更好地明白各類語言符號,繼而用語言符號表達自我。
比如,家長觀察到寶寶在反覆地玩棋子,那就可以趁機把"棋子"這個概念告訴他,幫助他將感覺與概念聯繫起來,這個過程即智力發展和語言形成的過程。
語言問題最佳幹預時間是是3-6歲,錯過了黃金時間,寶寶年齡越大,引導難度越大,幹預效果越差,這無疑會成為父母最大的遺憾之一。
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一個長久的過程,父母的教育和知道需要貫穿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
寶寶語言發育標準
新生兒期:只會發兩種聲音,一種是哭聲,一種是細小的喉音和鼻音。
0-1歲:
在吃飽穿暖時,寶寶會發出愉快的自言自語的聲音,逗他笑時能笑出聲,並會用不同的聲音來進行回應。
1-2歲:
寶寶能無意識講出"爸"、"媽"等詞語,並逐漸發出比較複雜的聲音來表達不同的需求。會說出簡單的字、詞,還能說出自己的名字、聽懂熟悉物品的名稱,執行簡單的要求和命令。
2-3歲:
寶寶已經學會模仿,大多會模仿父母的聲音和話語。當寶寶想要什麼東西時,也會發出聲音引人注意,得不到時會有生氣的表現。
4-6歲:
會說簡單的複合句、背誦數字,能背幾首兒歌,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夠講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不喜歡吃茄子""我喜歡這件衣服""我想去遊樂園"等等
語言能力形成的快慢受個體差異、環境氛圍和與他人的互動交流等因素影響,有些寶寶開口說話會或早或晚一些。只要家長按照以上的指南來觀察孩子,就能很容易地知道孩子有沒有達到語言發育的標準。
訓練孩子"語前技能":家長可以這樣做
注意恰當選物
與孩子玩遊戲和輪流作轉的時候,家長要選擇微型實物,比如水果、花朵、瓶子等等,最好是適應孩子學習階段的物品,還要是常見的可觀的東西,不能是虛構的,否則孩子難以建立明確的概念。
控制玩具的數量
對於語言能力進展較快的孩子,過少的玩具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學習語言;而對語言能力較弱的孩子,過多的玩具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還會影響孩子的掃視,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來選擇物件的數量。
做好示範
家長在教孩子一個新的詞彙時,最好能夠作一個示範。示範詞語的發音,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等等。比如在教孩子"跳"一詞時,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說這個詞,還可以與他一起跳繩、打球,真切地去體會。
不要刻意糾正寶寶發音
孩子在說更複雜的話時,僅能說出包含關鍵信息的詞,聽起來會有點亂,但這對寶寶來說是正常現象,也是寶寶語言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家長不要可以去打擊寶寶,刻意去糾正發音,要耐心加以引導。
寶寶能早些開口說話,離不開家長的指導。但是,有些家長總在孩子沒有完成表達的時候,就不再傾聽,直接滿足了他的需求,這會讓孩子失去主動表達的機會。因此,家長一定要給寶寶留有表達的空間。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