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過年不走親戚不會朋友,年味兒越來越淡與此有關係嗎?

2020-12-20 鄉村靈子

不走親戚,不去參加一些無謂的同學朋友聚會,但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過年,也不能說就是沒有過年的味道吧。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清靜,我覺得這個跟年味兒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我認為的年味兒,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在一起打掃除,貼窗花,準備各種過年期間的食材。全家人在一起營造的那種暖融融的氛圍,看著窗上那紅色的窗花,才是過年的味道。年味兒跟走親戚,朋友聚會,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說到年味兒,現在過年真的沒了小時候的那種味道,更沒有小時候那種盼著過年的急切心情。那個時候只要進了臘月門,街上就會有斷斷續續的放小鞭炮的聲音,是哪家淘氣的男孩子,把家裡準備過年燃放的鞭炮偷出來放了,只要聽到那個聲音就讓人感覺到年糊糊的味道。

過了臘八以後各家開始掃塵,就讓人感覺離年更近了。我很清晰地記著那時候,只要一進臘月門,我就開始倒計時,盼望著除夕的晚上早一點到來。因為除夕的晚上,我就可以把新衣服放在枕頭邊上,只要一覺醒來,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不需要等到天亮。小時候總是覺得臘月的日子是那麼難熬,覺得一天一天是那麼漫長。現在每天都可以穿新衣服,不需要等到臘月三十,對於過年早已經沒了那種期盼的心情。不僅沒了期盼的心情,反而厭倦過年懼怕過年,我想可能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心情吧。

現在唯一能讓我感覺到有過年的味道的事情,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五六以後,走出家門,可以看到小城的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每條街道兩邊都是法同或者柳樹,在這些樹上掛著大大小小不同的紅燈籠,到了夜晚的時候,所有的燈籠都亮了起來,把小城點綴的溫馨而浪漫。這個時候你才會感覺年真的到了,又是一年過去了,又要過春節了。每棵樹上的燈籠真的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看到滿城的紅燈籠亮起來的時候,我的心裡裡不由的產生出一種久違的年味兒。

說到有的人過完年就早早離家,我認為應該是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再者說過了初三也就已經過了年了,只要除夕的年夜飯是大團圓,初一給各位親朋好友拜過年,那就算是圓滿的春節,不必計較初幾離開。年味兒在各自的心中,是淡是遠跟走不走親戚無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呢?老農民的這些話,道出原因
    導語: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呢?老農民的這些話,道出原因小編記得以前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紅紅火火的鞭炮齊鳴,每家每戶都顯得是那麼幸福,畢竟外出打工的家人都已經回來陪伴自己團聚了。而且過年的時候,外出打工的家人也會給家裡的孩子帶來很多的禮物,給家人帶來一些合適的禮物,這樣的話讓一家人都會感覺到非常開心,也會有過年的感覺。而且過年的時候走上大街上,每個人嘴裡都在互相說著過年好,都在說著吉祥話,鄰裡之間的感情也覺得是非常好的,所以說大家也都有過年的感覺。但是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呢?小編覺得老農民的這些話道出了原因。
  • 在此聲明!農村沒有什麼「偽過年」的風氣,是你們看走眼了!
    一些人看到這些個例,就說農村興起了什麼「偽過年風」,親戚不想走,朋友不想見,失去了應有的年味!作為一個農村人,不知道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有何依據!有這種想法的人才是「虛偽」的!到農村隨便轉轉,感覺到的氣氛依然是年味很濃!農村也慢慢熱鬧起來了。雖然今年的豬肉是貴了一點,但家家戶戶老早就灌了香腸,燻了臘肉,買了水果,做了年糕等等一些風味小吃!
  • 農村親戚味越來越淡,走親戚的越來越少,這是為啥?
    ,有的走到年15還沒走完,但是現在農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走親戚的越來越少了,在短短的三四天就把親戚走完了,為什麼農村的親戚味越來越淡了,這是為啥呢?貧富差距較大的親戚不再走動;有的親戚混了好了,有錢了就容易看不起人,相互走動的話會因為一點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在相處過程中也會有隔閡,這樣的親戚很多人都認為不走也罷,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沒有親戚味了,就連平時的交流也不多了。
  • 人情仿佛越來越冷漠,親戚之間關係越來越淡?70後不願走親戚!
    親戚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不但不陌生,我們大家都有親戚,誰也不例外。而且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少,可是現在越來越少的人不願意和親戚交往了!以前的時候逢年過節走親戚串門是很常見的,家家戶戶都很熱鬧,今天這個親戚來了,明天那個親戚來了,年味十足,家裡也熱鬧,小編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串親戚,那時候過年出去拜年還會有不少的紅包,當時能拿到紅包別提多開心了!可是現在小編發現親戚之間的走動越來越少了,甚至有時候連逢年過節都不走動,關係日漸地冷淡!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如今的地步呢?
  • 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今年在商丘過年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不知道是長大了,還是春節變化了,在外地很多年,每年都想回家過年。現在回來了在商丘過年,感覺一切都變了,商丘的年味是越來越淡。唯一能讓我感覺到過年氣氛的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每年的年夜飯,按我家的傳統每個人都會露一手做兩拿手好菜,除此以外柘城的蒸羊肉,麥仁的驢肉,郭村的燒雞,賈寨的豆腐乾,民權的葡萄酒這是必備。都是商丘特色名吃,雞鴨魚肘子牛肉牛腸也都會備些。在商丘吃海鮮的不是特別多,跟上海比差太多。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商丘的飲食習慣。入鄉隨俗,更何況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愛家鄉,我愛河南,我愛商丘。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走親戚了?答案就一個字
    文/唯晨往前數二十年,走親戚和過年是一件令人充滿期盼的事情,走親戚是一種熱鬧,過年更是熱鬧非凡。而如今,走親戚和過年卻成了很多人的負擔。也許會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成年人的世界難免乏味,小孩子們還是喜歡串親戚和過年的。
  • 每到過年就很反感「走親戚」這個詞?是什麼改變了農村的「年味」
    因為每年快到過年的時候,無論是外地求學的學子,還是外地打工的農民工,亦或是在家務農的人,都在早早的籌備過年。說到親戚一些年輕人對於現在的親戚感情會覺得越來越淡,過年親戚聚會都覺得俗套,無聊,或者不知道有什麼好聊的,甚至覺得過年聚會是個頭痛的問題,大多數寧願在家宅著也不願意走親戚,甚至對「親戚」這個群體產生反感。
  • 農村過年出現「親戚不走,朋友不見,初三離家」現象,咋回事
    說起過年,就離不開相聚這個關鍵詞,一年中,大家奔赴四方,到了年底都回家了,才有機會坐在一起聚聚,吃吃飯聊聊天,相聚的對象,一般有3種,其一是家人,其二是親戚,其三是朋友。上面的場景,相信看此文章的朋友,不少會有同感,尤其是在外打工的這類人群,年後有些公司初六上班,會選擇初五離家,有些初八上班的,會選擇初七離家,有些人一走就是一年,等到來年重複上述現象。不過,近些年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上述現象慢慢有了變化,出現「親戚不走,朋友不見,初三離家」的行為,什麼意思?
  • 生活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我們究竟丟失了什麼?
    看著當下的紅火,不禁感慨,外國的洋節日這麼的紅火,中國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在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一過年,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炸麻花,貼對聯可以放鞭炮,可以走親戚,可以領壓歲錢,還可以熬通宵,還可以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看春節晚會。可是現在再也沒有以前的年味兒感覺了。
  • 「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啥意思,為何現在農村人不願走親戚
    大人之間要維繫關係,敘話家常,小孩子走親戚純粹是好玩,有好東西吃,還能見到表姐表妹,快活得很。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人不喜歡走親戚了。不僅僅是大人不愛走親戚,就連小孩子也願意家裡蹲,根本不想出門。哪怕是拜年,迫不得已的走動,也只是走個過場,搞個形式,提著禮物上門問候一聲,轉身就走,連杯茶都不喝,更別說吃飯和住宿了。
  •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 這是為什麼?
    形成了你還你,我還我的親戚關係,富親怕窮親去向他借錢,不借又說不出口,借了又怕還不起。窮親戚呢?你有你的,我擱不著,我不會來巴結,再窮也不會討到你家門口來。這樣一來,親戚之間就冷淡了,所以誰都不想走動了,有的親戚家裡還有老字輩的人在不得不去,其他的一概不去,有的甚至連建房、娶媳婦、嫁女兒等擺酒席都不去了,親戚血緣也就這樣斷了。
  • 年味為何越來越淡?以前過年穿新衣服,現在農村流行穿睡衣出門
    轉眼之間馬上就又是元宵節了,眼瞅著這個年就要過完了,小朋友們馬上就要開學了,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朋友也要出去打工了。如今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抱怨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以前過年都是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現在氣氛就冷清了很多。以前過年的歡慶團圓的時候,有些很長時間沒見面的親戚朋友也能好好聚聚,走親戚能從初一走到十五。那時候小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都是非常開心。小孩子可以穿新衣服,收壓歲錢,放鞭炮玩。大人也能好好地放鬆一下。但是現在人們那種發自內心的開心不見了。
  • 說說過年走親戚,談話、送禮那些煩心事,心累有沒有?
    大年過完了,今天是初三,是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小時候走親戚很美好,有七大姑八大姨給塊兒糖,和親戚家的孩子一起玩的不亦樂乎,同時還能收到點兒壓歲錢,長大後走親戚,多了很多煩惱,慢慢的產生了恐懼症。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如下心理呢?
  • 年味越來越淡? 錦州全城尋找過年味道——原來是你不知道
    眼瞅著還有七八天就過年了   但眼瞅著春節越來越近   年味兒怎麼還這麼淡?   黃小明   除了年終總結,除了忙,就沒覺得要過年了……   其實要我說年味兒很簡單
  • 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過年恐懼症
    以前大家都比較盼望著過年,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過年可以吃一頓餃子,可以穿上一件新衣服,可以走親戚。但是現在隨著新年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過年恐懼症。當然,患上這種過年恐懼症的大多數是中年人,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為什麼會患上過年恐懼症呢?
  • 為什麼現在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走親戚」?很可能不是因為「宅」
    但到了如今我突然發現,現在的小朋友越來越不愛走親戚。甚至是有一些牴觸的,不知道做家長的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所以這也是導致孩子不愛走親戚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孩子們越來越不願意串門走親戚,可能還和這幾個原因有很大關係。家長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親戚朋友交往,越來越現實了
    大部分的勞力,都是免費的,只有木工師傅是花錢請來的,其他的人,都沒有要工錢,只是吃了幾頓飯。當然,父母也常常去給親戚朋友做事,也會幫助左右鄰居。家裡的青菜吃不完,母親摘下來,挨家挨戶去送。家裡的農具,常常借出去,也不要租金。春天的時候,家裡的耕牛,也會被親戚借用好幾天。
  • 70年代東北過年的年味兒,看的讓人懷念,現在的年味兒都哪去了
    標題1:70年代東北過年的年味兒,看的讓人懷念,現在的年味兒都哪去了   標題2:以前過年,街面上年味兒十足,現在過年當天都靜悄悄的,年味兒呢   東北人過年是年味兒最足的一個地域,尤其是在70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最足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們的經濟已經有點緩和了
  • 家鄉的年味兒,回憶著像陳年的老酒,彌久恆香;眼看著像離去的背影...
    全家定居在外多年,不常回去,最思念家鄉的時候是春節,因為剛好是假期,有時間想,更因為對於我們這一代剛在北京定居的外地人來說,走親訪友缺少對象,春節毫無年味兒,所以常常在此時回憶起家鄉曾經的年味兒,家鄉的年味兒就像陳年的老酒,彌久恆香。小時候,每到放寒假的時候,心情總是無比的激動,因為快過年了。
  • 農村過年走親戚的時候,遇到這些「客套話」不能當真,只能聽聽
    ,尤其是我們的農村,大年一過的正月裡,也會開啟走親戚模式,大包小包的禮物帶著,去走訪一些親戚,趁著大年的氣息走親戚,也是很多農村過年的習俗,雖然現在年味變淡,年輕人也不愛走親戚,但這樣的傳統在我們的農村,還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