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裡,如果不熟的同事給自己發喜貼自己都是非常尷尬,拒絕也不是,接受也不是。但是這事放在村裡,還真不能不接,因為大家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拒絕了這家,到時候口碑可就壞了。
所以人情這事放到村子裡是非常可怕的,雖然金額小,但是基數大啊。祖輩生存在這裡,家庭繁育大了,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怎麼也有一打,同齡人從小學到高中,怎麼也有幾十個,有的是不能拒絕的。像同村的鄉親,平日裡有事都會互相照應互相幫忙,怎麼能要出人情的時候就躲開呢?
農村裡人情的機率也更高,因為傳統習俗,所以辦酒的頻繁還是蠻高的。除了婚喪嫁娶之外,還有新房封頂、搬家、老人祝壽、升學宴、老人去世周年、買新車等等都要辦酒。如果人情集中暴發還真有點招架不住。在操辦宴會的前幾天,廣發請帖,恐怕親朋好友不來捧場。因為捧場不只是捧人氣,主要是還得「隨份子錢」。農村「份子錢」有個慣例,往往只能漲、不能降,最起碼也得持平。親朋之間相互攀比,窮親戚為了「不掉面子」,硬著頭皮往前衝,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更可怕的就是攀比了,不管農村和城市其實多少有一些,得瑟和攀比其實也不失為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不過也因為農村其實生活都是開放式的,所以呢有點啥很快就會傳開,也瞞不住,所以得瑟和攀比還真不能說是某一類小眾群體的壞習慣,所以像什麼升學宴,從小學到大學都要來幾場就是這麼來的,你參加了別人三場,自己怎麼也得弄個三場補回來。於是辦酒的名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經歷過苦難時候的70後應該會更明白人情的真諦,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家庭遇到大事,想要操辦一場儀式,還真就得眾人來幫,大家齊出力,從金融角度這叫眾籌,操辦點通過人情「集資」到了可以舉辦大型活動的「經費」。而這份「獎金」則通過後期參與者自己的宴席人情來償還,這真的非常之妙。不過現在有點變味了,如果人情變成一種攀比和負擔,那麼遲早還是會讓大家都因為疲勞而漠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