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背景下的作文教學思維變革

2021-02-15 江蘇教育

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是史丹福大學教授麥卡錫提出的概念,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目前AI技術突飛猛進,其觸角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了人類複雜的精神創作世界。正如有人所認為的,人工智慧的發展一直呈現指數增長的態勢,超越人類智能並幫助人類獲得永生的技術奇點即將來臨。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著AI技術的發展,AI寫作機器人出現了,它能夠採集數據、分析數據、規劃文章結構,再進行最終的遣詞用句。它的數據採集能力、深度學習技術和按照模板格式來建構文章的能力,使它能夠輕鬆高效地進行諸如春運動態新聞、體育新聞、財經新聞、對聯寫作等格式化寫作,且比人類寫得快。

那麼,AI時代來了,它會帶來作文教學的「革命」嗎?

1.寫作群體的空前龐大。

與傳統寫作話語背景中的寫作人群不同的是,AI時代背景下寫作的群體不再只是專門從事寫作的人,不再只是那些靠文字吃飯的人,不再只是那些靠寫作享有生活、獲取成功的人。AI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只要他在現場,就能發布新聞;每個人都是評論員,隨時隨地都可以對大小事件「點讚」「吐槽」;每個人都是文學創作者,哪怕是幾句口水詩。

2.寫作訴求的無比強烈。

AI時代人們的寫作訴求變得十分強烈。這樣的訴求,有來自對自身生活表達的需要,有來自對社會生活發表看法的衝動,有對發生在身邊事情的密切關注,也有對不熟悉現象的評頭論足。AI時代的一條消息,它的點擊量瞬時可以上萬;一個寫手,他的「粉絲」動輒可以數百萬、千萬,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寫作欲望。這使得「我要說」「我要寫」,完全代替了「要我說」「要我寫」,寫作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

3.寫作領域的無限豐富。

傳統的寫作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為了現實需要的作文、論文、公文以及各種文案設計等實用型寫作和為了達到精神愉悅、創作精神產品的創造型寫作。AI時代的寫作領域則無限豐富,很多情況下,人們寫作既不是為了功利目的,也不是為了精神享受,就是「我有話說」;所呈現出來的,也往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多為碎片化表達、非連續性文本,是人們「表達欲」的具體表露。可以看出,AI時代無論是寫作話題,還是寫作形式,都衝破了傳統的藩籬,「為表達而表達」的味道越來越濃。

4.寫作方式的全新變革。

AI時代的寫作不再局限於紙和筆,而有了鍵盤和屏幕;一些辦公軟體的開發,使得語音轉換成文字變得極為便利,即使一句話也不會寫的幼童,也能憑藉其講述能力,完整地「寫作」出一段文字;QQ、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使各種人群的寫作成為可能;顏文字、火星文,成百上千的網絡新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彙;「在看」「打賞」「評論區」,使得發表言論既十分簡便,又充滿成就感;維基百科、可汗學院、慕課等平臺和工具,使寫作變得輕鬆平常。

可以說,人工智慧激發了人們的寫作欲望,使人們的表達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使人們的表達技能得到了增強。毫無疑問,我們正在大步邁進AI寫作時代。

一是可以對傳統的寫作策略進行優化,幫助學生自我分析、自我總結、自我矯正與自我完善,提高學生的自主寫作能力;二是能夠激發寫作動機,AI寫作可以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內容與嶄新的形式,為他們打開認識世界、感受生活的新的窗口,這對他們已有的認知是一種強烈的衝擊,有利於增強與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三是注重主體參與,由於寫作方式的變革,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會得到極大提高;四是能夠提供有利的寫作環境和豐富的寫作資源,網絡環境下的寫作,內容更加廣泛,方式更加靈活,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五是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寫作的效率。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人類寫作在個性化表達、想像力和創造力、情感感知和激發共鳴等方面仍然具有機器人不可超越和不可替代的地方。人類寫作無與倫比的個性化、人文性、創造力是我們作文教學的信心所在,也是我們可以用心使力之處。

1.作文訓練的方向將會發生重大轉變。

人工智慧所做的實際上是模仿別人的文章,在海量的資料庫當中選出句式、結構類似的句子或短語,形成段落,再按照相似文章的結構來組織語言和整篇文章,也就是某種形式上的「照搬照抄」,說到底這是一種模仿,而非創造。這與一些作文課堂上進行的「範文(佳作)模仿」訓練是有一定相似之處的。

現實中,模仿式訓練是最常見、最基本的作文指導方式,不少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都是沿著這個方向走的。教師提供給學生參考的往往是名家名作或各類「考場優秀作文」。具體來說,就是在學習了一個單元或某一篇課文後,讓學生模仿其寫作題材、寫作方法進行作文寫作,如學了朱自清的《春》,要求學生寫一寫「校園春色」;學了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父母。學生雖然按照教師的要求,寫出了作文,但卻不是學生自己想寫的東西;雖然寫出了看似「符合寫作要求」的作文,但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寫作認識、體會和感受。

不僅如此,很多教師還指導學生寫格式化的考場作文,完全模仿「範文」的思路和寫法,使作文這一最富活力、最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變成了機械的程序式行為。如寫作記敘文,有的教師就教學生怎麼開頭、怎麼展開、怎麼結尾,怎麼描寫、怎麼敘述、怎麼抒情;寫作議論文,就教學生怎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寫作新材料作文,就教學生用「引、論、聯、結」四步走,而全然不顧寫作內容和思想表達。長期模式化作文訓練的結果,就是學生寫出的作文徒具其表,沒有思想,缺少靈魂。

如一位教師教學《消息二則》之後,要求學生寫一則消息。學生模仿課文把消息寫出來了,但除了結構上具有消息的「五臟六腑」(所謂的「六要素」「結構五部分」)之外,根本就不像一則消息,不具有什麼新聞價值。這是因為學生只是按教師所指導的方法進行模仿,只知其形,不解其神。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寫消息,不明白消息有什麼意義與價值,不清楚寫好一則消息要做哪些準備、要有哪些非操作性的要求。

很顯然,在AI寫作時代來臨之後,我們的寫作教學如果還是這樣以模仿為主要模式來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以模仿和格式化為主來學習所謂的作文方法,作文課將毫無意義,因為人工智慧也能進行模仿和格式化寫作,而且比學生寫得更快。

2.作文寫作的方式將會發生重大轉變。

人工智慧化寫作的主要方式是混合式寫作,是人和機器一起寫作,網絡的使用將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寫作時合作的對象會由現實中的老師和同學,變為虛擬中的夥伴,它會給寫作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幫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主動寫作。寫作的主動權不會再被教師牢牢掌握在手中,寫作成了學生積極主動的行為;寫作也不是學生完全被機器牽著鼻子走,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所選擇的行為,學生不會再滿足於對現有寫作知識的消費,而是深入細緻地研究、積極主動地創造新的作品。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藉助評閱軟體,自己評閱,得出成績,獲知評閱意見,這些都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自主寫作的積極性。而長期以來教師作文評閱時間久且嚴重滯後的狀況,也將會得到顯著的改變。

二是個性化寫作。人工智慧化寫作能夠根據學生的天賦、個性、興趣來設計內容不同和要求不同的作文課程。作文課堂的動機也不再是「老師要學生寫」「老師教學生寫」,而是「學生自己要寫」「學生自己能夠寫」。作文教學從補短指導,走向揚長發展。這樣一來,為學生定製適合的寫作課程就成為教師的新任務、高要求。它可以極大程度地改變傳統作文教學中所有學生「齊步走」的狀況,讓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寫作交流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師生研討的作文問題也不再是「統一化」與「標準化」,而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學生個別的問題」。

三是情境感知寫作。在AI時代,學生可以不分時間、不問場所,隨時隨地進行寫作。它可以把學生的零散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還可以不受場所的限制,在學校或者社會的任何一個地方開展寫作活動。作文課堂得到了極大的延伸,寫作變得「移動」起來。無論學生走到哪裡,只要打開智能設備,就可以了解到特定情境下相關事物的一切信息。目前許多博物館、科技館都採用了這種方式,供參觀的學生了解情況、掌握知識,擁有課本中所沒有的豐富的作文素材;網上的一些軟體,可以及時地告訴學生所看到的是什麼植物、何種動物及其生活習性,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當場表達、及時寫作也成為可能。

AI技術進入寫作領域,給作文教學和作文實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模式老套的教學方式,將不能適應AI時代的要求。研究適應AI時代需要的作文教學,迫在眉睫。我們要更新作文教學思維模式,讓學生熱愛作文、快樂作文、高效作文。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文是思維的外化,是表情達意的需要;作文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就是情感灌注的過程;作文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就是人格養成和共情力塑造的過程。

為此,我們需要建立「四度」寫作理念,「四度」指的是:難度、梯度、效度、溫度。作文教學是有難度的,而不僅僅是模仿;作文教學是有梯度的,應立足不同的認知水平,建構不同的教學目標,並相互銜接,一步一個臺階;作文教學是有效度的,訓練到學生的底層思維,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作文教學是有溫度的,能寫出人性的深度,激發情感共鳴,直擊人心,成為張揚個性、充滿激情和情懷的生命寫作,完成情感教育與審美教育。

在「四度」語境下,我們的寫作教學應該訓練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共鳴,展現學生的悲憫與愛、詩意與情懷,並且針對學生的個性,訓練個性化和創造力……這些是人類獨有的東西,這些是不可能被AI學會的東西,這些應該在課堂上得到重視和彰顯,這樣,人的高貴和尊嚴才能大放異彩。

相關焦點

  • 現代教學丨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應對
    【摘 要】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教育將從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教師的知識傳輸角色將逐步被人工智慧取代,教師將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素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素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素養等方向發展。基於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在人工智慧的課堂中體驗智慧,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 線上教學感悟|從線下到線上: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
    第一次,我在一條目錄下傳了9個視頻,預覽時播放順序一團糟。第二次,我建了章節子目錄,一個子目錄對應一個任務點,包含一個文檔或視頻;還編輯了任務指導語,引領學生可以自主線上學習。第三次,我按照學生的學習程序模擬了三遍之後,發現目錄框架還需調整,微視頻長度在5分鐘左右最佳,就用IMOVIE軟體重新做課程視頻。
  • 智能時代堅守教學規律變革
    人文素養利於在遵循倫理原則的前提下,以有效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人機關係實現未來的人機合作。科技素養包括對科技原理與方法的知曉、對科學技術優劣勢的認識等,不僅利於人類在智能空間真正把握自身命運,同時在關乎社會和國家命運之時,能夠發表並採取理性的見解與行動。數據素養作為分析理解和運用大數據的能力,在數據如洪流的智能時代,有利於從中分析、選擇、運用有價值的信息數據進行預測。
  • 從高考作文看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
    隨著世界趨勢的整體發展,我國也逐漸傾向於教學理念的轉變。例如今年越來越靈活的高考作文的題目,打破了傳統的格式,不再故步自封,給了考生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在如今應試教育仍然普及的大背景下,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顯然是我們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高考作文題目的靈活多變也證明了這一點。
  • 核心素養時代,如何用思維變革我們的教育
    如何通過思維型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落實核心素養?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生深度思考?如何通過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10月18日—10月20日, 由陝西師範大學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陝西師範大學分中心聯合主辦的「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論壇暨思維型教學優質課展示」在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舉行。
  • 大語文時代下,清大世紀助力喚醒學生作文創造力思維
    清大世紀教育集團舉辦中小學生作文大賽,致力於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同時清大世紀也喚起社會大眾對大語文時代的重新再認識。清大世紀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賽事,給孩子一個契機,讓孩子愛上作文,愉快的學習作文。關於舉辦這樣的賽事,清大世紀認為,這是社會需求。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上至相關部門,下到家長層面,全社會對語文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所以清大世紀舉辦這樣的賽事是極有意義的。
  •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小學作文教學探索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學實踐模式,帶來了學科教學方法、途徑和手段的根本性變革,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極大提升,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大膽嘗試翻轉課堂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改進教學方法,營造寬鬆的寫作氛圍,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 AI賦能教師 創新變革教育
    寧夏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標杆示範區,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新基建的推進,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持續引發教育變革創新,必須構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智能技術賦能教師、學生、課堂、課程和學校,形成新的教育教學場景。
  • 【學術前沿】董小玉 李林原︱後疫情時代語文課堂變革的「三重」轉向
    強烈的教育震蕩倒逼語文課堂變革走向縱深,釐清後疫情時代語文課堂變革的發展理路,可為深化語文課程改革廓清方向。後疫情時代的語文課堂變革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多元聯結、複雜關係等特質而進行的指向課堂本體的變革。網際網路思維直接關乎語文課堂變革的基本屬性與價值取向,表現為教學諸元融通、多空間協同推進、「關係—過程」統整進發的三大轉向。
  • 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大數據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學習環境【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大數據時代帶來巨量信息,教師要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明確觀點、掌握技能和把握思維方式,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①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從關注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出發,通過獲得信息和組織信息認知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對世界的感知、發展概念和語言。
  • 《AI教育白皮書: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正式發布
    ……為回答人工智慧教育面臨的諸多嚴峻問題,商湯科技正式發布《AI教育白皮書: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以下簡稱白皮書)。AI教育的新命題《白皮書》認為:人工智慧教育帶來的變化核心就是:變革帶來了挑戰與風險,而教育則要適應這種終身學習的需求。在這一趨勢下,人才培養的目標逐步開始以「學生為中心」,而不再以成績為本。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中的關鍵環節,AI教育的發展推動著教育信息化進入了智能化時代。
  • 漢得知雲(芝士網)邀請劉道義專家分享AI引領新時代外語教育變革
    導語:2019年8月7日-8日,「AI 賦能教師」——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改革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在此背景下,教育緊跟智能時代的步伐,已基本建立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最近的2017年版本高中課程標準當中,特別強調重視現代技術,豐富英語課程的學習資源,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
  • AI背景下在線作業的探索與思考
    現將所謂「舊作業時代」也就是傳統作業的痛點與需求以及「AI背景下的作業」新時代作業的現狀嘗試進行分析,以便促進教師善用新科技,協助當今形勢的教育教學。傳統的作業形式是老師布置紙質版練習冊內容,學生完成後提交,教師批改,學生訂正,如此便進行了一次完整的作業流程。
  • 李爽 林君芬:教學範式的結構化變革
    ;結構化變革;範式理論;生態後現代主義 內容摘要:「網際網路+教育」將加速資訊時代教學範式的變革,而基於生態後現代主義的網際網路思維將轉變傳統教學的哲學範式,引領教學觀念、理論、實踐的系統變革。
  • 交際教學法:變革時代的語言教學
    3月21日下午,北京香格裡拉飯店的第三宴會廳裡洋溢著學術氣氛,因為這裡正在舉行一場關於「變革時代的語言教學」的專題研討會。時逢國際知名語言教學專家、也是《劍橋國際英語教程》主編的Jack C.
  • AI專題 | 人工智慧背景下,教師如何提高信息素養?
    如專門針對手寫數學作業的智能化批改系統,可精確到哪個知識點出現問題,並實現對應知識點的學習材料及練習的智能推送;專門針對英語作文、語文作文的智能化批改系統,已可以形成基於知識點及相關文化背景的智能化修改建議。4.人工智慧教學管理輔助:基於智慧校園的教學管理輔助,如基於人臉識別包括考勤、校園活動等的學生行為畫像,為校園安全提供預警系統等。
  •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創新與變革
    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教授發表題為「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關於科技與教育雙向賦能的命題」的演講,對成果進行了解讀。在分析了智能時代與教育發展遠景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化引領教育變革的6項未來研究議題。
  •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務驅動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門更加偏重網絡教育資源和手段向學校教育滲透。本文圍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相關熱議論題,結合課堂應用與教學實踐,比較分析了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特點與功能。分析表明課堂和網絡是差別迥異的場域,對教師、學生以及教學互動會產生不同影響。
  • 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解讀、思維模式和系統性變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內涵解讀;思維模式;系統性變革從黨的十九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教育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教育保障條件顯著增強,教育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陳子季等,2017)。
  •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網際網路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
    「線上線下融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流程,學生提前學習,從而獲取新的知識,課堂則是輔助答疑的環節。」陳麗稱,這一流程轉變的意義在於利用課堂上老師跟學生面對面教學的時間,完成對學生高階能力發展更有意義的事,是根本的課堂效益所在。 陳麗認為,教學的意義在於通過老師跟學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