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創新的國家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利用信息技術助力教育創新,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已成共識。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布局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經過近20年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定位不斷拔高。
寧夏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標杆示範區,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2018年8月,獲批全國第一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省(區),建立「網際網路+教育」聯盟。同年,寧夏實施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從2017年到2019年,寧夏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在體制創新方面,寧夏積極踐行「政產研用」為一體的「UGSB」協同創新,即政府統籌規劃、學校積極實踐、企業提供服務、高校以及科研機構貢獻智力支持。例如,包括華中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在內的多所高校在寧夏派駐了研究團隊,圍繞「人工智慧+教育」開展常態化指導合作;支持寧夏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協助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範等。根據實地調研,寧夏全區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尤其是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常態化已有較好基礎。在信息化教學條件方面,基本實現了「三通」(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普遍建有「三室」(錄播教室、互動教室、智慧教室),持續推進「三用」(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全區湧現出一批高質量特色信息化教學模式案例,形成了一批特色學校,示範區建設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
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新基建的推進,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持續引發教育變革創新,必須構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智能技術賦能教師、學生、課堂、課程和學校,形成新的教育教學場景。例如,網絡空間的人人通向5G物聯網發展,進而實現人人有助教/學伴,能夠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的個性化數據實現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又如,VR技術的發展推動形成立體綜合教學場,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區塊鏈技術加快數據的整合,支持構建綜合化、智能化、一體化的教育平臺等等。尤其在評價改革方面,智能技術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基於數據採集技術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多角度跟蹤分析,創新評價工具,實現教學評價創新。
教師水平的提升是實現教育變革的關鍵因素,變革教育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新技術正加快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步伐,智能時代的教師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智能技術可以賦能教師教學。通過利用智能語音識別和感知設備等技術,打造出人機協同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習動力、能力和效率的顯著提升,形成高度智能化的沉浸式課堂學習環境。智能教學系統通過提供更加個性化、定製化的學習方案,為學生提供更加耐心、更加準確、更加獨有的學習支持服務,進而有望實現規模化前提下的個性化教育。其次,智能時代教師角色將加速轉變。技術進步加速轉變教師角色與思維,教師能力標準被重新定義。教師專注於識記、理解、應用方面的知識傳授職能越來越多可以藉助技術來完成,教師的工作重心將更多轉向能力培養、素養培育、心理輔導、人格塑造等。再其次,智能時代會產生新的教育工作崗位。隨著教師與人工智慧協同合作的趨勢日漸明朗,提升了教師在課程設計、資源開發、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信息技術加劇新舊教育方式的轉換衝突,產生在線教育的設計師、在線課程的開發者、在線學習數據分析師等崗位。
針對寧夏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主要有三點建議:一是推進人機共教新方式,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二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尤其是智能時代的人機協同教學能力,加快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三是開展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社會實驗活動,探索智能時代的教育治理新方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4日第4版,作者/楊宗凱,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指導專家組副組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AI賦能教師 創新變革教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