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股東身份的認定問題探析

2020-12-25 中國法院網

2013-10-11 14:30:57 | 來源:中國法院網重慶頻道 | 作者:李文雯

  經公司股東邀請投入資金的行為人與該股東形成的是民法意義上的個人合夥民事法律關係,還是符合公司法上的實際出資行為,構成隱名股東身份。

  【要旨】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的規定,實際出資人是指實際出資,享有相應投資權益但並未被記載於公司文件的實際投資者。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相對,是指並未向公司出資,卻被記載於公司文件,行使公司股東權人。隱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人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出資證明、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隱名股東為實際出資人,其出資是以顯名股東或稱掛名股東的名義投入公司,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通常以合同或契約的約定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且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公司股東與其邀請投入資金的行為人並不符合名義出資人與實際出資人主體的法律特徵,雙方形成民法意義上的個人合夥民事法律關係。

  【案情】

  2005年1月21日,湖南省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經工商部門核准登記成立,經營靖州縣馬頸坳礦區的錳礦開採、加工、銷售。2008年4月1日,湖南省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甲方)與吳周(乙方)籤訂《錳礦資源合夥開發協議》,約定合夥開發湖南省靖州縣江東鎮城牆村馬頸坳礦區,雙方各佔50%的開採經營權。2011年2月18日,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吳周籤訂《協議書》,將乙方的投資款轉為股權,乙方作為股東享有權利,甲乙雙方所佔股權比例為:甲方佔70%,乙方佔30%。2011年3月7日,吳會(甲方)與重慶某投資有限公司(乙方)籤訂《股權轉讓協議》,吳會自願將所持有的公司70%的股權作價轉讓給乙方。股權轉讓後,吳會佔公司30%股權,乙方佔公司70%的股權。2011年4月15日,吳會(甲方)與重慶某投資有限公司(乙方)籤訂《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甲方將其持有的該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乙方,並在工商部門辦理了變更登記手續,靖州縣某礦業公司的出資由原吳會一人獨資變更為由重慶某投資有限公司法人獨資。2011年5月19日,吳會(甲方)與吳周(乙方)及吳富、賈勤、鍾富籤訂《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股東及股權組成協議》,明確了股東及股權組成,吳會佔80%,吳周佔20%,在吳周的20%中吳周佔10%,鍾富佔4%,賈勤佔4%,吳富佔2%。2011年5月25日,重慶某投資有限公司決議將公司40%的股權轉讓給對礦山開採有專業技術的人員,轉讓給吳會10%股份,吳周10%股份,鄭文10%股份,張龍10%的股份,並通過靖州縣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章程修正案予以變更。2012年12月,本案被告吳周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2011年5月19日與吳會籤訂的《靖州縣某礦業有限公司股東及股權組成協議》的效力,該院作出(2013)靖民一初字第18號《民事判決書》,在判決書的本院認為中認定該協議無效,並判決駁回吳周的訴訟請求。該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2008年,原告賈勤分七次通過中國農業銀行秀山支行存入吳周銀行帳戶607500元,原告吳富於2009年分三次存入吳周銀行帳戶內38萬元。存款之前雙方未訂立書面出資協議。二原告認為,由於被告吳周無資金投入,邀二原告合夥投資共同經營,其先後共計投資987500元,佔被告吳周在公司30%股權中的一半。被告吳周在未徵得二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將屬於二原告與其所有的股份轉讓給第三人,被告吳會、吳周系本公司名義股東,二原告為公司隱名股東。因此,要求被告支付相應的股份轉讓費。

  【審判】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本案中,原告稱被告吳會佔靖州縣某礦業公司70%股份,被告吳周佔龍靖州縣某礦業公司30%股份,被告吳周無資金投入,邀二原告合夥經營,二原告先後共計投入98萬餘元資金,佔被告吳周在公司30%股權中的一半。二原告與被告的行為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所指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主體地位的法律特徵,雙方僅形成民法意義上的個人合夥民事法律關係。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第五條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係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係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係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從以上法條規定表明,二原告主張與被告吳周存在合夥關係應當就其出資及合夥其他事項約定的內容承擔舉證責任。本案中,二原告無證據證明與被告吳周合夥及轉讓合夥股份的待證事實,導致原告主張的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故,原告的請求存在法律上的障礙,應承擔舉證不利的後果,駁回了兩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評析】

  處理本案,需要確認的就是兩原告與被告吳周的法律關係,即兩原告與吳周系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的關係,亦還是系個人合夥法律關係。嚴格來說,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是比較準確的法律表達,但是由於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稱謂較為約定俗成,因此本文中實際出資人與隱名股東,名義股東與顯名股東的涵義相同。

  雖然《公司法》沒有對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籤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根據該司法解釋,如果兩原告與被告吳周系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關係,則原告作為實際出資人就可以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合同權利。因此,首先需要釐清實際出資人,即隱名股東的法律含義。

  我國立法尚未對隱名股東作出明確規定,因而理論界與實務界對隱名股東形成了各種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出資人為了規避法律或出於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義設立公司或以他人名義出資,一般被稱為隱名股東。與之相對應記載於工商登記材料上的股東則為顯名股東。 二、隱名股東是指依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委託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 三、隱名股東是指雖然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 四、隱名股東是指不具備股東的形式特徵但對公司實際出資並實際享有股東權利的出資人。 五、隱名股東,又稱為匿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人或者認購股份的人以他人名義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認購股份。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顯名股東,或者稱為名義股東。這裡所謂的「匿名」或者「顯名」是指其姓名或者名稱是否在公司章程或者股東名冊中予以記載。 目前,引用比較普遍的是第四個定義:隱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 通過對隱名股東概念的釐清,可以歸納出隱名投資一般具有如下的法律特徵:1、隱名股東實際認繳公司資本,但其姓名或名稱未記載於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工商登記中。2、顯名股東同意隱名股東使用自己的名稱或姓名。3、隱名股東承擔公司的盈虧風險。本案中,兩原告共計存入吳周銀行帳戶資金987500元,存款之前雙方未訂立書面出資協議。雙方因投資權益發生糾紛,法院以實際出資為標準來判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的前提是必須符合該條解釋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即必須是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有關於實際出資的合同約定。而兩原告與被告吳周並無此約定,無法判定兩原告真實的意思目的,出資行為的意圖無法判定。原告在庭審中也稱是因被告吳周邀二原告合夥經營。因此,綜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及隱名股東法律涵義、隱名投資法律特徵的分析,二原告與吳周不符合該解釋所指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主體地位的法律特徵,二原告不是該公司的隱名股東。二原告與吳周之間實質形成的是民法意義上的個人合夥民事法律關係。(以上人物名稱均系化名)

相關焦點

  • 浩碩民商法律實務丨產生爭議時,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該如何確認?
    浩碩民商法律實務丨產生爭議時,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該如何確認?隱名股東是指自己以另一個人的名義參與公司投資,自己是實際股東但不出現在工商登記或股東名冊上。舉例來說,A是顯名股東,B是隱名股東,A是公司登記的股東,但實際上的股東是B,A只是一個身份代理,不享有股東的實際權益。
  • 全國首例:稅務局公開回應股權代持隱名股東所得稅問題
    因此,本人贊同廈門稅務對此問題的答覆。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的相關規定,僅說明人民法院認可代持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規範的是代持當事人內部的民事法律關係,不屬於對《公司註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中關於股東出資規定的調整或變化。 (二)關於隱名股東納稅義務的認定 1.隱名股東為自然人的情形。
  • 籤訂隱名股東協議,顯名股東事後反悔,如何維護合法權益?
    一年過去後,公司的效益大增,王先生和張先生覺得我付出比他們少,便不再承認我是股東,他們跟我說,我交的是借款,公司章程上也沒有我的名字,要求我退出公司。我很生氣,但也很無奈,請問我能否請求法院確認我股東身份?【律師意見】你好,你可以向法院申請確認股東資格。
  • 誰可以發起訴訟來確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
    隱名股東提起訴訟,確認自己享有股東資格,這在審判實踐中較為常見。那麼,如果隱名股東出於公司或自身債務考慮、不願意提起訴訟,其他人是不是有機會提起對他的股東資格確認之訴呢?答案是:有機會,名義股東、公司、公司債權人、隱名股東的債權人以及隱名股東轉讓股權後的受讓人,都有可能成為股東資格確認之訴的原告。
  • 論隱名出資人的法律地位
    (一)隱名出資人的內部法律地位  1、隱名出資人與顯名股東之間法律關係  隱名出資人與顯名股東之間一般訂有民事協議,所以,隱名出資人與顯名股東之間的糾紛中,應依一般民法原則解決,依據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認定二者之間的法律關係,但是如果隱名出資人與顯名股東籤訂的協議為了規避法院執行,則應當認定為該協議無效。
  • 隱名股東變更登記為顯名股東的條件
    以下主要討論:1、隱名股東如何變更為顯名股東,即,隱名股東請求公司變更其為顯名股東應當具備何種條件;2、隱名股東是否有權申請查閱公司會計資料。吳增福提供的收據、結算單、企業帳冊及《合作協議書》中股東籤字確認,證明姬娜公司其他股東知道吳增福的股東身份。吳增福已派遣其子吳揚美擔任法姬娜公司副總經理,參與公司實際經營管理。
  • 隱名股東如何成為顯名股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24條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籤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隱名股東離婚時,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隱名股東,也稱為「實際投資者」,是指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及其他材料中沒有出現但實際向公司注資的人。隱名股東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身份不允許,對股東數量的限制,政策要求等,因此他們主動或被動地選擇隱藏,不願或無法在公共信息中被提及。
  • 你願意做隱名股東嗎?取得分紅款如何進行涉稅處理?
    關於隱名股東的問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中有明文規定,該《規定》第二十四條載明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
  • 實際出資人或隱名股東享有股東知情權嗎,是否取得公司分紅?
    關於隱名股東是否可以直接向目標公司主張知情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思慮來看,應當考慮有限責任公司的資合兼人合的特點,該特點決定有限責任公司不宜向股東以外的人提供公司的保密信息,因而隱名股東享有的股東知情權應通過顯明股東主張。因此,隱、顯名股東在合作之初,就應當訂立股權代持協議。
  • 隱名股東能否在執行異議訴訟中直接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和身份
    隱名股東能否在執行異議訴訟中直接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和身份?裁判要旨在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無論案外人是否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權的訴訟請求,審查實體權利的歸屬和性質,都是判斷能否排除執行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案外人同時提出確認其權利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理,且一併作出裁判。
  • 大數據:隱名股東的權益能否排除被代持股權上的強制執行
    這個數據意味著,面臨代持股權被強制執行的情況時,隱名股東以案外人的身份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有70.12%的概率會敗訴。這對於實際持有股權的隱名股東來說是很不理想的。這是一個不支持案外人執行異議的案例,它向我們釋放了一個裁判信號:如果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籤訂股權轉讓協議的時間,晚於債權人對股權的執行查封時間,則隱名股東將被認定為非善意受讓人,從而缺乏對抗強制執行的事實依據。
  • 最高院:代持狀態在債權前,隱名股東不能對抗名義股東債權人執行
    名義股東債權人享有的利益是動態利益,而隱名股東享有的利益是靜態利益。同時根據權利形成的先後時間,如果代為持股形成在先,則根據商事外觀主義,債權人的權利應當更為優先地得到保護;如果債權形成在先,則沒有商事外觀主義的適用條件,隱名股東的實際權利應當得到更為優先的保護。
  • 隱名股東竊取公章為維權?法院判決:公司辭退合法
    後來,金明為維護自己「隱名股東」的權益,私自取走存放在公司的公章證照和重要財務資料,結果被公司辭退。雙方因解除勞動合同是否合法訴至法院。海澱法院經審理,判決公司系合法解除勞動合同,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隱名股東行權難,竊取證照為維權?
  • 陝西高院:隱名股東無權排除申請執行人對顯名股東名下股權的執行
    本文作者:張春光律師【錦天城律所】個人專著:《二手房買賣疑難問題全解與典型案例裁判規則》、《執行與執行異議疑難問題全解與典型案例裁判規則》 陝西高院(2019)陝民終754號民事判決認為,隱名股東無權排除申請執行人對顯名股東名下股權的執行
  • 類案檢索︱最高法「隱名股東與申請執行人權利順位」裁判規則精解
    關於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認定標準(1)關於「善意」的認定標準首先,根據《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的規定,認定受讓人為善意,應當同時符合兩種情形:一是受讓人不知道轉讓人無權處分;二是受讓人沒有重大過失。其次,如何認定受讓人知道轉讓人無權處分。
  • 學法丨隱名股東之法律風險分析
    【案情簡介】王某委託張某代持a公司的股權,雙方籤訂了協議,約定實際出資人為王某,實際享受股東分紅的也應該為王某後經王某多方打聽公司運營良好,每年都向股東分紅。王某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呢?【律師分析】法律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 認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身份,哪些證據能證明?
    在實務中,由於出資人在投資過程中沒有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因此可能會導致股東身份存在爭議,例如,僅有出資行為,沒有進行工商登記;股權代持,出資人為隱名股東等等。雖然法律上並沒有規定,出資後不進行工商登記、股權代持等是違法行為,但是這種不規範的投資行為卻是日後產生糾紛的引線。
  • 基於股權代持中隱名股東排除執行權益的思考
    另,若公司自行置備的股東名冊與工商登記的股東名冊不一致(實務中在代持股的場合多有此類風控安排,即公司自行置備的股東名冊記載隱名股東實際出資人,工商登記的股東名冊記載名義出資人),「形式」以何為準?善意第三人的認定不應區分交易類型而有所限制;4 . 實際出資人的損害享有相應的法律救濟機制(即使名義股東代持的股權被法院強制執行,隱名股東依然可以依據其與名義股東之間的股權代持協議的約定以及信託、委託制度的基本原則,請求名義股東賠償自己遭受的損失);5 . 實際出資人針對名義出資人的投資收益請求權僅為一般債權,其並不當然取得股東資格;6.
  • 法官論法:如何對「隱名股權」進行強制執行
    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隱名股權確認糾紛的處理大致有如下要點:其一,代持股權協議有效。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訂立合同,約定由隱名股東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其二,確認隱名股東為股權實際權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