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種業,是種植業的根本,與國家的糧食安全息息相關。今天和未來的種植業增產越來越依靠良種的選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播種面積的增加,80%依賴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增加的60%~80%又來源於良種的科技進步。

    然而我國育種行業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解決「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現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關係到政策導向、科技水平和企業實力等方面。那麼,我國育種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主要在哪裡呢?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

石斛育種培養室內,工作人員查看石斛種苗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記者:我國哪些種子需要大量依賴國外?

    傅向東:從主糧上看,我國的育種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政府在主糧育種方面持續投入,形成了比較健全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主糧保供能力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從非主糧上看,我國育種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比如高端蔬菜、花卉、畜禽、草種等優良品種核心種源大部分掌握在國外公司手裡,依賴國外進口。

    記者:我國育種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差距在哪裡?

    傅向東: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育種上的科技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特別是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創新上。基礎研究是根本,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才能帶動下遊產業鏈。

    我是從事水稻研究的,就以水稻為例。人類馴化水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隨著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合成生物學等的發展,從「經驗育種」到「精確育種」,設計「未來水稻」成為可能。比如某種野生水稻具有抗病耐逆優良特徵,但是它容易倒伏、籽粒含澱粉量不高、食味差、產量低等。以前若想把野生稻的抗病耐逆基因轉入當前主栽品種為我們利用,通常需要少則8至10年,多則十幾年,一代一代連續回交轉育,最後得到我們需要的改良品種。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基因編輯和從頭馴化等育種新方法,將這些需要的高產、優質、抗病、耐逆等優良性狀組合在一起,精準定製出我們需要的良種。這個過程大概只需要兩三年。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功能基因挖掘和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在生物育種科技創新上的差距主要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從功能基因的識別上看,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起步較早,已經識別出了很多作物的許多重要功能基因,並都申請了專利。這就意味著只要我們使用了某些別人已獲得專利的基因進行育種和推廣,就要付給人家錢。還有就是基因編輯技術,通過什麼手段去改造基因也是一種專利。如果沒有自己的基因編輯的核心技術,就相當於自己不能掌握生物育種的工具,也會被人「卡脖子」。

    記者:該如何彌補這種差距?

    傅向東:從科技產業本身看,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做基礎研究,鼓勵原始創新。一是要把國內的種質資源保住、保好,又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積極引進國外的優異種質資源。有了種質資源,才能有後來儘可能多的功能基因識別。我們應該多建幾個種質資源庫,並利用好現有的種質庫,把種質庫變成基因庫、變成優良性狀庫。二是要吸引和鼓勵生物、農業科研人員,加強優異基因的發掘與育種利用,並積極申請專利。這樣才能把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三是要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基因編輯技術的創新,加大投入去建立變革性育種技術新體系,把育種工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解決育種企業與基礎研究脫節的問題。我從事育種的這些年裡,很多工夫都花在和育種企業的磨合上。一方面,很多企業不知道基礎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了,不了解,也不完全信任我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們也覺得不少企業缺乏長期的發展目標,不想投入經費和研發力量加速育種技術升級換代,只想做外來種子的「收購商」「代理商」和「銷售商」。我想,這也是中國科學院要求我們做生物育種工作,並啟動了相應先導專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努力,以我國當前育種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讓基礎研究「沉」下去,使基礎研究與育種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並通過科企合作,使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也隨著一些育種企業認識不斷地提高和實力的壯大,我們的分子設計育種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也希望企業能夠儘快建立起自己的研發隊伍,加強育種投入,加強技術的創新儲備。現在經常有人說「中科院的像農科院的,農科院的像中科院的」,我覺得不能把基礎研究與育種實踐割裂開來。基礎研究需要,也必須去解決育種實際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卡脖子」的技術難題;而育種實踐中的重大需求又孕育著重大的科學發現。這應該是一個特殊階段的特殊歷史任務,需要我們上下遊各司其職,通力協作,把我國的基礎研究做好,進行更多的原始創新。當然,這是個系統性問題,需要國家頂層設計、政府相關部門、企業,金融業、科技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記者:您對未來的育種科技有哪些展望?

    傅向東:今天,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下一步,育種應該瞄準「吃得好」和「吃得健康」的目標,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加速動植物新品種選育步伐,我們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努力。比如,我們培育出抗病的品種,就能減少農藥的使用,農藥用的少了,就可以減輕土壤汙染和水汙染,保護生態環境。再比如,未來的育種很可能會和康養產業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針對糖尿病人的需求,培育低糖高纖維或者高抗性澱粉的作物品種,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再比如,隨著信息技術、遙感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育種會更加數位化、定製化和智能化。每個地區的自然稟賦不一樣,可能適合的種子就不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先應用數字模擬技術,將這一地區的土壤、氣象、光照、水文等情況與生物育種結合起來,精準設計和創造出適合這一生態區需求的種子。當然,傳統的育種手段也不能丟棄,新品種不可能在電腦上設計、在實驗室中長出來後,就一定能種植成功的。育種新科技必須和傳統育種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育種行業必須關注到這些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做好科技儲備。我國植物科學領域研究水平與國外相差不大,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回國,人才越來越多,我們在國際上也有了較大、較強的影響力。

    應該說,我國種業科技創新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和發達國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錯過了這個重要的窗口期,未來幾十年還會落後,抓住了這個機會,我們就能迎頭趕上,把種子的未來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8日 11版)

[ 責編:姚坤森 ]

相關焦點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甚至可以這樣說,種子,就是中國三農產業的「晶片」。 那麼,大國三農「晶片」是否也在遭遇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風險?形勢出人意料的樂觀。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系教授尤明山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我國的自主選育品種佔比高達95%,「中國糧」用「中國種」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我國現代育種工作從理論發展、育種技術等方面與西方不存在差距。
  • 「育種指紋」揭示玉米育種的遺傳改良規律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4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闡析現代育種過程中玉米基因組選擇與遺傳改良規律,為加速玉米遺傳改良與精準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王海洋團隊與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收集了近幾十年來國內外不同育種時期廣泛使用的350份玉米育種材料,經過多環境表型分析,發現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育種材料均經歷了向更低穗位、更少雄穗分枝數、更緊湊葉夾角及更早開花期方向的趨同選擇;進一步採用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挖掘出233個與15個農藝性狀有顯著關聯的遺傳位點;鑑定到
  • 加強國際合作 助推生物育種科技創新
    2020年12月13日,首農食品集團旗下北京首農種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種豬公司」)與英國Genus所屬PIC公司種豬戰略合作再傳喜訊,首農種豬公司順利實現從PIC美國公司引進1900頭曾祖代種豬。
  • 打造雙單倍體工程化育種聯合體
    問題:促進育種創新能力提升的機制缺失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育種創新在規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總體表現為創新能力較低。其根本原因在於促進育種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機制缺失,缺乏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實現共贏的內生性載體途徑。當前,我國種業領域的產學研結合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首農食品加強國際合作 助推生物育種科技創新
    12月13日,首農食品集團旗下北京首農種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種豬公司」)與英國Genus所屬PIC公司種豬戰略合作再傳喜訊,首農種豬公司順利實現從PIC美國公司引進1900頭曾祖代種豬。未來,首農種豬公司還將陸續引進10000頭PIC曾祖代精英種豬,在全國範圍內搭建從曾祖代到祖代到父母代的育種和擴繁體系,打造「高遺傳進展、高健康、全代次、全品系、大批量」的種豬生產與服務體系,助推中國生豬產業發展,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努力成為中國最大的種豬生產、服務商。
  • 航天技術育種,機器人當農夫,農業生產盡顯「科技範」!
    11月12日,在高交會8號館國家高新技術展的農業農村部展區,記者看到了一大批「黑科技」。科技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插上了翅膀,農業也可以很「時髦」!種什麼?育種用上航天技術「農以種為先」,但多年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育種理念和手段落後,至今依然存在盲目性和主要依賴經驗等突出問題。
  • 浙江「百名科技追夢人」何道根——西藍花育種帶頭人
    他199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2003年從水稻育種轉向西藍花育種,是台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西藍花育繁推一體化創新團隊」帶頭人,主持選育了5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西藍花新品種,打破了國外公司對台州西藍花種子市場的壟斷,為推進西藍花種子國產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浙江省是西藍花種植大省,常年栽培面積約20萬畝,而台州就佔了其中的12萬畝。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美國差距有多大,問題在哪裡?
    ,基於統計數據和論文文獻,推算出中美兩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數值分別為6%和50%;以 「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指標衡量則差距進一步拉大,兩國的數值分別為6%和100%。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專利管理體制和轉化機制問題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必要採取糾偏、改革、優化等措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推動科技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 你的差距在哪裡?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進一步把解放思想和轉變作風引向深入,為開展「為誰執政、為誰執法」專題教育開好頭、把好向,自本月起,市委決定在全市黨員幹部中開展解放思想「三問」大討論活動,作為貫穿全年工作的抓手和任務。
  • 科學網—美國玉米商業育種流程
    公益性機構優先開展前育種研究,包括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鑑定和改良、創新、利用,育種技術的改進與應用以及相關的信息服務。 就玉米商業育種的流程來說,即使是滿足近期目標,前育種研究大約需要經過3~5年左右時間,才能提供商業育種直接使用的基礎材料。
  • 林木種苗丨領跑全球的杉木育種搖籃
    60多年來,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持之以恆、齊心協力,在蜚江岸邊方圓數十公裡的荒山野嶺,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驕人業績,演繹了「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
  • 鹿金穎:農作物航天育種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4月23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工程育種研究室主任鹿金穎博士在北京農業嘉年華主場分享了航天育種選育及產業化。新華網 周靖傑攝  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凌紀偉)為促進航天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航天領域創新創業,4月23日,主題為「航天科技,引領創新」的「雙創1+1」主題沙龍活動在北京農業嘉年華主場舉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工程育種研究室主任鹿金穎博士分享了航天育種選育及產業化。
  • 河南省高校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科技學院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是2007年9月通過河南省教育廳批准建設的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現任實驗室主任王清連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喻樹迅院士。實驗室現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術隊伍。
  • 追逐「育種夢」 田地裡大寫的小麥人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的人生。  「立誓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這個樸素的想法,讓王輝選擇了小麥人生,並且一走就是半輩子。  1964年,王輝考取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1973年起跟隨我國一代育種大師趙洪璋拜師學藝。1977年,王輝便開始主持學校的小麥育種工作,「那個年代沒地、沒錢、沒設備,靠的就是一腔熱血。」
  • 育種人講述:平凡的玉米
    最初與玉米結緣是在大三實習那年,我被分在了玉米遺傳育種課題組,從此註定了自己一生職業的歸宿,並與我的老師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深厚情誼。當時自己是課題實習小組長,之後追隨老師來到農科院開啟了玉米育種生涯,一幹就是三十年。在此,真誠地感謝老師!感謝那位能隨意遊走於理想王國與現實世界的老人和他的伴侶!同時也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師長、同事和親友們!之所以想寫一下玉米,在於它最讓我動感情。
  • 小麥育種傳奇書寫者——記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
    他參加國家重點項目「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篩選與種子加工技術研究」,承擔國家863項目「優質抗病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研究」,主持「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項目「抗病蟲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瞄準國際尖端育種技術,建成了小麥抗蚜蟲育種新體系,育成優質小麥品種「百農64」「百農160」「矮抗58」「百農418」等,為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提供了優質種源。
  • 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晶片問世 有助縮短肉牛選種育種周期
    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記者鄭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肉牛改良中心日前突破一項肉牛基礎研究和應用難題,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基因晶片,能夠提升中國黃牛的選種、育種效率和精準性,突破了國內肉牛良種選種難、生長速度慢和品種育種周期長、成效差等技術難題。
  • 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正式揭牌,將建熱帶海洋生物遺傳育種...
    原標題: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揭牌,將建熱帶海洋生物遺傳育種技術實驗室半島記者 劉金震日前,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三亞舉行,標誌著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正式入駐三亞深海科技城。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了解到,三亞海洋研究院是中國海洋大學建設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服務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基地,目前已完成事業單位登記手續,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正加速推進建設。
  • 2020年度我省大豆「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專項開局結碩果
    王紅蕾 攝 記者從14日在省農科院召開的黑龍江省「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科技重大專項——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選育中期匯報會上了解到,2020年度我省大豆「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專項開局結碩果:在之前科研基礎上,完成審定18個適宜黑龍江省不同生態區的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其中高蛋白品種4個、高油品種6個,適宜食品加工的無腥味品種1個,抗線蟲大豆品種1個,高產大豆品種6個;創製高產、優質、多抗大豆種質資源
  • 從朋友圈裡的大土豆看甘肅馬鈴薯育種高質量發展
    「都是哪裡種出來的?」……一時間與大土豆有關的話題成為許多人樂聊的內容。看著手機端傳播的大土豆,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工作已有23年的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研究員李高峰笑著說:「這麼大的土豆品種甘肅早些年就有了,現在馬鈴薯育種及市場需求已經不是追求個頭兒大了,而是向著菜用型、澱粉型、高質量全粉和油炸食品加工型等更細、更高、更豐富的品質和效益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