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認清好行事 心識一轉 境界變

2021-01-07 解碼國學

玄奘大師從印度學成歸來,著《成唯識論》,集唯識法相各派之大成,講心意識,概括了一切心念意識活動,一切萬法都離不開這心意識,一切境界都唯心唯識。這中間講到一個重要的觀點,轉識,「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

大學之道,止於至善,本性純淨

諸內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一切外境轉變的現象,都是內識功能呈現出來的外在現象。

我們觸塵遇緣,包括人事一切萬物,看似與我不相干,他或它是獨立存在的,其實是隨我們的心意識而轉變的,內識觀念改變了,它呈現的相跟著就變了。古代的疑人偷斧故事,外面的境界,對他人的觀感,都隨自己心念怕變化而不同,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斧子丟了怎麼看怎麼像就是他偷的

南懷瑾老師在講要特別注意心意識轉變的道理,專門舉個打坐有點功夫的例子來說明。打坐的時候,有許多的境界。有些身體不好的人會搖動,搖就讓他搖搖,等於運動,打通氣脈。他這邊搖幾下,那邊搖幾下,前面幾下,後面幾下,身體的法則同宇宙法則一樣,很有規律。

斧子找到了,怎麼看他都不像小偷了

他搖一陣子,不讓它搖就不搖了,意識一動,不動了!就不動了。再動,眼睛張開就不動了,叫它不動就不動了,就是一切唯心造。

這還作不了主,身體不好,可以讓它搖搖。身體不好的可以補補身體,可以瀉瀉身體。給他消耗一陣子,搖累了,他就懶得想別的了。

有些人身體不搖的,裡裡氣脈的變化,或者到了頭頂,很舒服,非常舒服,人都懶得起來。這還是心意識的變相!不要被境界給騙了。

雙盤靜坐

識為能變所變,它是能變的變出來的。這個變當然是好,是功德,不到靜,不到了定,還沒有這個享受。但要曉得是識的變相,一切都是變相。要把理認清楚,才好修行。

我們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禪八定,生天成佛都沒有什麼稀奇。「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個心能夠一轉,就可以超越物質世界,也可以超越生理。

我們內在的心意識轉變了以後了,由內就到外,外境界也跟著轉變了。轉變的境界是相似之法,不要認為是真的。沒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變。一切的內識都轉變,淨妙的境界,外相自然就呈現了。

心能轉境則同如來,心被境轉則是凡夫

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這個「我」,第七識是我執,我執要怎麼樣轉變,達到無我?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講「六轉呼為染淨依」,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第七識自己不能轉變,必須要第六意識來帶。

內識慢慢在轉變了,你一天一天地用功,身體一切,都屬於外境,「外境現象呈現了,一切唯心所現、唯心所變;離心以外,另外沒有其他的法。

破我法執,變化氣質,轉識成智

等第六意識的一切心所、心行完全乾淨純善,沒有染汙法,沒有一點惡業了。就是《大學》講的「止於至善」。等第六意識完全純淨了後,第七識的我相變成大我慈悲,變成無我、變成白淨。我執就轉變了,這是轉識的道理。

佛法是內學,佛經叫內典,都從自己內在下功夫來改造生命,變化內在氣質。不是外在去求什麼,不是逃避到另外一個什麼地方。改造自己生命他力只是助緣,還從自心變化,完全要自己來。道理認識清了,自己的境界隨著功夫而進步,南師講這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到了最高處,無相可得,也無境界可得。了不可得,是為涅盤!」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一個「靈性」與「心識」作者的寫作經驗!
    大家好!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自媒體作者,一個只寫網文的作者。本文要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創作經驗,可能與99%的作者都不一樣。因為我是一個類似「靈性作者」,或者叫做「心識作者」。我近似於「靈性作者」,但是我覺得我不完全是「那種靈性作者」。所以,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概念:心識作者。
  • 心識、生死、意生身
    關於死後的心識問題,最容易引起疑惑,因為這是一個很難觸摸的事情。莎士比亞曾經感嘆:那是沒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王國。在這個問題上,西方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側重催眠術,東西方共通的經驗是人的瀕死體驗,相通的宗教實踐形式是佛教的禪定和基督教的靜修。
  • 佛陀的智慧(八)大龍說禪 110 我們每個人在緣起中都有很好的作用,只要你懂得心識運作的機
    我們經過佛法法相唯識的訓練,現在不是說因,是說基道果,說道就要說到心識的變現,中觀說道是依心識和外境的相依,法相唯識說道是講心識的兩重變現,把這個修道講好了,果自然就成了。你把依他的清淨講清楚,後面就不用多說了。如果你一上來就說果,並沒有講相依,談心識的變現,你得出的果就是虛妄的。在佛法裡有正世俗和倒世俗的建立,虛妄遍計在世俗中都是不存在的,你的講法在世俗中是否存在的。
  • 念頭一轉 世界立變 | 《競石說》
    念頭一轉 世界立變  (一)  如何不生氣,有沒有好辦法?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
  • 和友文匯紫慧明升|世間一切修煉,能量轉換的秘密在於「心識」
    其實生活周遭無一處不是能量,當別人惡毒的罵我們一句粗話,我們就會生氣,那算是一種「聲音能量」還是「意識能量」?當別人讚美我們時,又會滿心歡喜,那也是不是一種能量呢?一切的一切都是起源於內在相續不斷的「心識原型」是什麼狀態,然後在有形物質界就如實呈現出是什麼狀態。所以簡單來說 :有混亂的心識就會產生混亂的生活,有單純的心識就會有單純的生活。這也就是「靜心內觀」的智慧和內涵所在,也就是它為什麼是首要步驟的原因。
  • 高僧語錄:證嚴法師說能「舍」才能認清自己生死自在
    能舍,才能認清自己,不致迷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靜思語》:「捨得,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能『舍』,才能認清自己,不致迷失。如何達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養『喜舍』之心,方達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註:捨得捨得,這個詞彙,世人經常使用,卻未必知道其真切含義,也未必能真正做到。道理簡單,實踐太難。能舍才能認清自己,捨去眼前煩惱,才能放下執念,勘破生死,得大自在。
  • 大四畢業了,你要認清這「四個不等式」
    試問,你們都準備好了嗎,你能認清這「四個不等式」嗎?01目標高遠才能走的更遠,要認清既得利益≠長期收益有些同學目標偏低、缺少遠大抱負,認為自己學校不是什麼名牌,能力素質也不是很強,能找個差不多的工作就不錯了,沒有什麼太大的目標。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境界沒有問題|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0)
    其實按照佛經講,一切的境界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態度。假如我們真正要效法善財童子,那就是一切境界都是來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是學生。保持一個學生的態度很難嗎?說難不難,就是觀心為要,時時看我們的心念有沒有偏頗。也很單純,是我們肯不肯反省,肯不肯都往內,從這個根本,宇宙的根本是這個心變的,我們肯不肯從這個根本去觀照,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是我們肯不肯真幹,真的從這裡下手。
  • 親子遊戲:會變的橡皮泥 & 轉一轉
    會變的橡皮泥適合年齡:19-21個月;遊戲準備:幾塊色彩鮮豔的橡皮泥。轉一轉適合年齡:28-30個月;遊戲準備:純淨水塑料空瓶若干個,彩紙幾張,水彩筆、皮球、空紙盒各一個。遊戲目標:滾皮球可以鍛鍊寶寶的手部力量和反應的敏捷性,為寶寶運動智慧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 只有認清你自己,世界才會對你和顏悅色!
    要知道世界上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雖然很多人達不到刀槍不入和百毒不侵的境界,但也不至於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究其根源就是性情過於脆弱的人承受不起煩憂,思想比較偏激,於是便會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講,個個都會感觸頗深。
  • 人民慕課吳晨光工作室:好標題,三境界
    真實、簡潔、精彩又是其中三境界。「標題黨」內容,看似提升流量,實則殺雞取卵。(摘自《「源流說」概論》之十一)今天我們講怎麼做標題。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在刷APP的過程中,你會看到什麼?應該只有兩個東西,一是標題,二是圖片。所以好標題是文章獲得10萬+瀏覽量最重要的抓手,沒有之一。什麼是好標題?
  • 銷售工作,先認清自己,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銷售能力,只要做這些
    但是我們知道銷售都是苦幹加巧幹,苦幹就是勤奮,巧幹就是認清自己,怎麼認清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劣勢在哪。先激發自身優勢先有業績,我們在逐步改變劣勢就是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銷售工作中如何認清自己,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需要做哪些呢?
  • 淨空法師:念頭一轉,就快樂無邊
    這個大乘方法就非常的巧妙,大乘教你要發菩提心,轉煩惱成菩提,大乘方法用的是轉變。而實實在在說,煩惱是不能斷的,因為煩惱是自性的起用,煩惱要斷了那自性不就斷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自性起用,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就在迷悟。所以大乘法,修行的方法,是轉迷為悟,能夠轉迷為悟,就轉煩惱成菩提了,轉生死成涅槃了。
  • 佛法:見聞覺知能否不隨境界而轉,是聖凡的根本差別
    聖凡的根本差別,也全在這讓見聞覺知隨境界而轉與否之上體現,隨境轉者,是為凡夫,不隨境轉者,入於解脫覺悟之門,將來定能成就菩提境界,為什麼呢?網圖聖凡的差別,就在這見聞覺知的隨境界而轉上分出了異同,因為困擾凡夫眾生的因六根接觸六塵所生起的「見聞覺知」之煩惱,雖為妄想之源,卻也正是聖賢覺悟入道的轉化之關鍵。
  • 健康的最高境界:靜(深度好文)
    如果學物理學、哲學、或其他科學,就很容易懂這個道理。所以,靜是個很難得的東西。宇宙萬物,如我們吃的水果、糧食,觀賞的花木,都是靜態的生長。靜態是生命功能的一種狀態。換句話說,能源從哪裡來的?是從靜態來的,從空來的。為什麼我們忙碌到夜裡就要睡覺呢?因為人也需要靜態。腦筋不休息是不行的。
  • 人生的四個境界
    人生的境界,也是一個人的認知狀態,它分成四個維度。圖片來源於網絡一、無知不自知有的人在不斷的過渡,而有的人,一輩子都停留在人生的起始階段:無知不自知。自知無知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認清了自己的能力,甘於平凡。這類人的認知,將停留在第二個維度;一種是認清了自己的不足,有求知慾望,然後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