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恩佳音
8月16日,韓涵微語老師為我們分享了《如何快速找到文章的素材》,讓我們掌握了找尋文章素材的技巧,我今天整理出來,邊學習,邊成長!
一篇文章僅僅有核心觀點、分觀點和非虛構類文章的結構,只能說這篇文章僅僅有了一幅的骨架。
好文章光有骨架是不夠的,還需要血肉和肌膚的填充,合適的素材,如血肉和肌膚,能夠為文章增色,使之更加立體飽滿,靈動鮮活,形象生動。
如果我們每寫一篇文章,就去四處去搜羅素材,涉及的面積太廣,會非常累,當然也不現實,所以我們如何去快速找到文章的素材呢?
這個功夫一定是在平常。平時的積累非常重要,但是積累也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是漫無目的,非常散亂,就像屋子裡堆滿了東西,我們不可能快速找到某一種。
那麼,我們怎麼快速地找到文章的素材呢?
對於文章的素材,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它的收集渠道,然後進行整理分類,最好建立自己的素材庫,當然,我們不但要善於積累,更要及時分類整理,那麼我們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
渠道收集
渠道收集,簡單說就是我們的素材來自於哪裡。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素材要鮮活,就一定要具有時代性、生活性,能夠反映大眾的需求,俘獲大眾的共識,達到作者和讀者的心理共鳴。
那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去收集素材呢?
第一個渠道:網絡熱榜
微博、頭條上都有熱榜,它能反應出大眾的一種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去熱榜,找尋適合我們主題的內容和素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
我們也可以看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眾號或者客戶端,像央視、人民日報等,找到適合我們文章的素材,做一個素材收集。
第二個渠道:熱播影視劇
熱播影視劇中的素材非常多,能夠反映出親子成長類話題的影視劇也不少,像《我們都很好》,以及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這些影視劇裡面都有我們需要的素材。
像關於中小學生的成長話題、原生家庭和親子類節目等,我們都可以根據文章的需求,從中找到合適的素材,拿過來用。
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去追劇,也可以去關注一部分故事情節,去反思一些有感觸的細節,看那些情節和親子成長類緊密相連,整理下來供我們寫文章時使用。
不論是網絡熱榜,還是影視劇,我們都要善於抓住有感觸的點,整理下來,這個整理出來的文字會有一二百字,或者三四百字,分類整理在卡片上,一類素材存在一張卡片上。
第三個渠道: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細節,我們都熟視無睹,直接忽略,但是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用心感知,就能給我們帶來成長,這種資料絕對是一手素材,非常難得。
韓老師舉例:《廚房》是一部日本現象級小說,女主人公是一位孤兒,不僅失去雙親,又失去了奶奶。她聞到廚房中散發出的飯菜味道,聽到鍋碗瓢盆的聲音,獲得自己成長中的能量。
這部小說屬於治癒系體裁,通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苦痛,自我療傷,獲得成長的力量。她不是通過偉人或者醫生治癒,而是正在痛苦難過時嚎啕大哭,聞到了鄰居家的飯菜香,通過味覺讓體內的器官有所感應,從而使肌體獲得一種能量。
有時候,我們看到路邊堅強的小草,去反思它生命的堅強,或者看到陽光白雲的自由、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遼闊,都能獲得一種來自大自然的力量,可以減緩內心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很多,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成長中的孩子,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不管是我們為人子、為人女,或者說為人父、為人母,當然會生活在原生家庭也好,或者再婚家庭也罷,這其中都包含親子關係。
從平時的親子關係中,我們可以去感知、觀察、反思等,這些事例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對親子成長話題,這些都是很好地寫作素材。
例如,老師和學生之間本來是師生關係,有時候往往會演變成母子關係,平常和學生之間發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作為一名高三的班主任,韓老師身邊有很多學生的事例,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女生找到韓老師要求改電話號碼,可是她改完沒有動,卻對韓老師說:「老師,你是不是覺得我有些方面特別差勁?」
韓老師說,沒覺得她特別差勁,然後拍拍她的肩膀,讓她坐在旁邊的凳子上。小姑娘剛開始只是拘謹地坐在凳子邊,隨著兩個人談話的深入,聊著各自對心理學的看法,小姑娘越來越放鬆,整個身體都坐在凳子上。
很多老師都關注到學習好的孩子,對與見效緩慢的孩子放的精力不多,因為對於這些孩子,老師付出很多,並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成效不大。
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姑娘的動作變化過程,讓一個文化課學得不是太好的學生,慢慢釋放心裡的自卑,最後想借老師的書籍來讀,有了走進老師的機會。
韓老師提供的身邊的素材就是獨一無二的,非常鮮活,並且絕對屬於原創,這樣的素材運用到文章中,很有說服力。
有些人喜歡用經典,但是有些經典人盡皆知,都被人用爛了,除非我們可以從經典中選擇不同的角度,所以,來源於日常生活的新鮮素材才是最好的。
生活是一個大寶藏,我們需要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需要我們去留心觀察、用心體會,發現不同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第四個渠道:閱讀書單
我們寫親子類文章,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包括親子成長、原生家庭、親子溝通、學習輔導等,這些方面的素材,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很難觀察到,所以,我們想快速找到這方面的素材,就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
閱讀的書籍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名人事例等,能夠給我們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然後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梳理,進行二次加工,滲透進我們的認知和反思,這些素材更具有閱讀量,對讀者的吸引力更強。
例如《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以及王陽明的書籍等,通過日常的閱讀,我們整理出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庫,為我們的寫作儲備知識。
第五個渠道:素材再創作
不管是文學作品、日常生活,還是影視劇中,我們可以通過某個觀點再創作,很多作品中都貫穿著愛國、愛家、愛情、親情等,其中親情就是我們寫作親子類文章的素材。
從選出的素材中,我們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進行再組織、創作,先整理成一個個小素材,最後歸類。
素材找到了,我們怎麼進行管理呢?韓老師告訴我們方法:分類整理——建立素材抽屜。
就像走進一個大型圖書館,我們可以按照索引尋找我們需要的書,用在我們的素材管理中,我們也要建立像索引一樣作用的素材抽屜。
以親子類文章為例,可以把語文、數學、英語等作為學科分類,包括:作業輔導、知識學習、習慣培養,這些作為一級抽屜。
然後設置二級抽屜,再進行細分,例如,可以把習慣培養分成時間觀念、自律習慣、習慣溝通等,然後可以再往下細分。
我們的素材抽屜建立得越細緻,越有前瞻性,效果越好,對我們短期內迅速找到素材更方便,我們可以運用印象筆記、訊飛語記等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對於寫作者來說是一種積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像堆積木,文章有了主觀點和結構,在素材庫裡找到我們需要的素材,然後進行拼裝,再經過修改,一篇文章就寫出來了,比臨時去抓素材省勁多了。
結語
素材來源渠道,不管是從熱榜、熱播劇、日常生活,還是通過閱讀書單和素材再創造,我們都要養成以下習慣:
一、 要注意觀察。我們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善於傾聽的耳朵,善於在相同中發現不同。
例如印象派畫家莫奈,在畫《麥草垛》之前,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照時間,認真觀察麥草垛的細微變化。
二、要注意體驗。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教會我們不同的經驗,也會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逐漸轉化成一種體驗。
例如,作家史鐵生,因為身患殘疾,所以才去思考其他的殘疾人,寫出的作品也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三、要善於挖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情節。
例如,我們的童年生活;比較難過的事情;比較尷尬的經歷等。
當然,我們可以挖掘他人,比如我們身邊熟悉的人,去寫他們的故事。
我們也可以通過社會中發生的不同事情,去挖掘寫作素材,像新聞熱點,或者通過新聞事件的表象,去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或者道理。
再好的方法,都離不開實踐,我們用心整理出寫作素材庫,再不斷試錯,不斷改進,才能慢慢擁有屬於自己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