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完成了一項有關肺癌家族史與肺癌患病風險的人群調研,相關論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雜誌。研究得出結論:肺癌風險與家族史密切相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自身相對發病風險會明顯升高,且風險隨患肺癌親屬人數的增加而升高。
例如,家族中有一位或兩位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患肺癌的人,自身患肺癌的相對風險是無家族史者的2.57倍;若有3位或更多一級親屬患肺癌,自身相對風險會升高至4.24倍。
研究發表於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雜誌
研究具體得出了哪些結論?
關於肺癌家族史和患病風險的現有研究通常只關注了近親,而不是完整的家族史。這項研究基於美國猶他州癌症登記中心的綜合家族史數據,提供了廣泛而深入的完整家族史與相對發病風險的相關性數據。
研究者對猶他州內130餘萬人口(超過猶他州半數人口)進行了分析,鑑定出5048例肺癌。最後得出結論,家族史是肺癌發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會造成個體肺癌風險明顯升高,無論是一級親屬還是二級(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等)或三級親屬(表/堂兄弟姐妹)。
具體風險根據家屬的親緣關係遠近略有不同:
家族中有一位或兩位一級親屬患肺癌的人,自身患肺癌的相對風險是無家族史者的2.57(2.39, 2.76)倍;若有3位或更多一級親屬患肺癌,自身相對風險會升高至4.24(1.56, 9.23)倍;若無一級親屬患肺癌,但有1~3位二級親屬患肺癌的話,個體相對風險為1.41(1.30, 1.52)倍,4位或以上二級親屬患肺癌則相對風險升至4.76(1.55, 11.11)倍;一/二級親屬都沒有肺癌的話,如有1~3位三級親屬患肺癌者,個體相對風險1.18(1.11, 1.24)倍,4位或以上三級親屬患肺癌者,相對風險為1.55(1.03, 2.24)倍。
此外,若家族中有較年輕時就確診肺癌的一級親屬,個體的肺癌相對風險會明顯升高;父系或母系病史對個體相對風險影響沒有區別。
研究的重要臨床意義
這是第一項根據先證者完整家族史提供的個體肺癌風險評估的研究。依據家族史對肺癌相對風險的評估是非常有臨床意義的,得出的相對風險估值可以用於指導個人臨床決策和肺癌篩查的資源利用,並在後續的治療、監測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對於有肺癌家族史人群的更有針對性的篩查和預防計劃,可以降低這一最致命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對那些沒有發現相關基因突變或預測標誌物的人群,家族史是一種廉價、有效和強大的風險評估方法,應儘可能加以利用。
研究者指出,菸草使用始終是肺癌的最大風險因素,其次是氡暴露。儘管猶他州在美國有最低的吸菸率,但大多數肺癌病例依然與吸菸有關。肺癌家族史同樣是個重要風險因素,但其造成的發病風險上升也可能與類似的吸菸習慣或共同的家庭/工作環境相關。
複習下肺癌的其他危險因素!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大癌種,年發病78.7/萬人,年死亡63.1/萬人,男性發病、死亡人數皆為女性近兩倍(2015年數據)。一個令人惋惜的事實是,如果不吸菸,80%的女性肺癌及90%的男性肺癌都是可以預防的。
美國疾控中心(CDC)認為,菸民比不吸菸者患肺癌或死於肺癌的風險要高15~30倍。除家族史外,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暴露於二手菸、氡、石棉、砷、柴油廢氣和空氣汙染等。
規律鍛鍊、健康飲食、限制飲酒有益於降低肺癌風險。如果你每天一包煙、煙齡超過30年,無論現在是否已戒菸,指南建議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CT掃描。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赫捷院士和陳萬青教授團隊最新發表於《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我國最常見的23種致癌因素中,與肺癌相關的包括吸菸、吸二手菸、水果攝入不足和PM2.5 。
史上最全致癌因素與相關癌症發病表在此!
其他致癌風險因素與相關惡性腫瘤發病詳見下表:
表1 與行為相關的風險因素
表2 與飲食相關的風險因素
表3 與代謝相關的風險因素
表4 與環境相關的風險因素
表5 與感染相關的風險因素
你中了幾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哦~
圖文整合自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