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你寫範文
《送傘》
文/劉雷生
秋雨連綿,如絲,亦如線,我撐著油紙傘,獨自行走在天地間。溼透的鞋子,漫步在溼透的路面,忽然停下,不遠處一隊母子在雨中前行。啊,母親!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想起了那個雨天的我的母親……
批註:倒敘的手法是應試作文中屢試不爽的寫作技巧,環境描寫本身就是有語言優美的優勢,作為開頭更是錦上添花,兩者結合,就成就了完美的應試作文開頭了。
幼時的自己,原本是聽話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頂嘴成了家常便飯。有人說這是叛逆期到了,我卻不這麼認為,大人的話真的那麼權威?大人做的事情真的那么正確?
我不這麼認為。於是我頂嘴,我挑戰所謂的權威,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我的母親。
因為教育的問題,我已經和母親冷戰一周了。母親是老師,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於是,周末本該帶我出去玩的時間都被其他孩子佔據了;於是,本該屬於我的母親都被其他的孩子搶奪了。
所謂的大公無私,所謂的愛崗敬業,對家人,公平嗎?
批註:以心理描寫推動故事發展,比單純的按照事情發展去敘事要好很多,是避免作文成為流水帳的好方法之一。
母親今天沒有課,所以調休在家,我也就放任了很多,一上午的課,我絲毫沒有聽進去,腦中還在思索這個已經思索一周的問題。不經意間,一滴雨濺落在我手臂上,我仰頭看著,秋雨在不經意間,已經蔓延整個世界。
可這秋雨並不像秋雨。漸漸地,它逐漸狂野起來,沒有一絲一毫秋的內斂,它由滴變絲,又由絲成柱,由柱成瀑。時間仿佛倒流了,倒流到兩個月前,那奔放的盛夏。
中午,我該怎麼回去?
課間,同學們的電話手錶一一響起,傳達的,都是愛的氣息。他們不怕這雨,因為他們有送傘的父母;他們不怕這世間一切困難,只因為他們有如傘的父母。我也有父母,可如今,並不是如傘,而是如冰、如冷風。
中午,我該怎麼回去?
我的手錶也響起來了——是那個熟悉的號碼,掛斷、關機,一氣呵成。復仇的快感充斥著身體。去擔心吧!去胡思亂想吧!一千隻烤鵝也填不滿我們之間的深溝!一萬杯可樂也澆不滅怨恨的火!我的眼前是母親疑惑,進而焦急的樣子,我嘴角上揚。
可是,中午,我到底該怎麼回去?
思索著,思索著,放學的鈴聲響起來了,校門一開,彩色的父母如蝴蝶般散開。他們舉著傘,他們夾著傘。到處是傘,到處是父母。可沒有一個,是屬於我的。
批註:這幾段運用了反覆的修辭,不斷的重複一個問題,其目的就是強調突出作者的心境,那麼也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其次,這段文字中使用的對比手法很巧妙。
蝴蝶帶著種子又從校門散去,空蕩教學樓前,空蕩的眼神。空蕩的校門,空蕩的心。這結果,我早就料到了,可為什麼還是有些難過呢?
雨更大了,如簾,隔絕我和世界。這樣也好,至少心痛,不會被別人看到。
我頂著書包,準備離開,忽然,在這模糊的雨簾後,我看到了一個模糊的身影。
這身影在雨中穿梭著,在校門與對面的公交車站前穿梭著,她來來往往,送著一個又一個沒有帶傘坐車回家的孩子。
母親!是母親!你怎麼在幫助別的孩子卻對你的兒子不管不顧呢?
我燃燒了!我爆炸了!這還是親生母親嗎?
批註:故事轉折的匪夷所思吧?是不是跟你之前看過的送傘作文不一樣?舊瓶裝新酒,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是高分作文,必備的絕技!
我頭也不回,混在人群,悄然從母親身邊走了過去。
路的彼岸,我回頭望去:母親溚溼的脊背彎曲著,怕舉得太高,而孩子太低,淋著孩子。她赤著腳,挽著褲腿,宛如耕耘的農婦,在一顆顆培育糧食。
又是一輛車,滿載著孩子離開了,那一個個車窗前,一張張稚嫩的臉,一隻只右手都舉在頭上前方——那是少先隊禮,那是對孩子來說最尊貴的禮儀!
我忽然,流下淚來。在這淚水中,我看到了母親依然來回的身影,看到了,我思索許久的問題的答案。
批註:結尾使用了隱喻,不告訴答案,這樣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到底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開放式結尾的妙處。
中招標準改作文
中招改卷標準:1、內容2、文字3、結構4、卷面
內容上:
本文使用心理描寫推動情節發展,故事情節新穎奇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即設置了懸念,又升華了主旨。
文字上:
還是那句話,劉老師是寫散文為主的,語言沒的說,應付中招綽綽有餘,拿去吧!劉老師可不會爭奪著作權。當然,抄歸抄,學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劉老師喲!(廣告可恥。。。。。。)
結構上:
空間順序寫的文章,少用方位詞會讓文章顯得連貫。
卷面上:
電腦列印的,誰敢說字不好?也沒有錯別字,也沒有病句。不給滿分,電腦都不同意!
作者:劉雷生,作文教師,致力於實用作文技法推廣,全國微電影大賽最佳劇本獎獲得者,最會編故事的人,中學考試作文記錄保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