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生活:270平方米擠60人——夜宿成都求職公寓訪民生

2020-12-17 四川日報

「蟻族」生活:270平方米擠60人——夜宿成都求職公寓訪民生

空間再小,年輕的租客們也要闢個電腦區。 本報記者 張守帥 攝

    □本報記者 張守帥 張楊
  8月16日,成都最高氣溫34℃。
    記者要採訪的「大學生求職公寓」位於成都市中心一座老舊大廈裡,我們本以為它類似青年旅館,在大廈外有霓虹燈箱廣告之類,誰知道卻找不到任何標識。隨大廈居民上了七樓,記者循著門牌號來到一扇玻璃門前。門口,幾個光著上身的男生正在抽菸,一張A4紙列印的「703」紙牌,吊在玻璃門上方,隨風晃動。
很廉價 住一晚25元
    「703」不小,270平方米,但被隔成9個臥室後,廊道曲曲折折,十分逼仄。客廳是最寬敞的地方,放著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排柜子。
    客廳也是老闆小郭(應當事人要求,隱去真實姓名)的前臺。他坐在床邊,一邊操作電腦,一邊與進出租客打招呼。
    每個房間都擺滿上下鋪木床,大點的房間擺10張,小的也有6張,人站在房間裡僅有立足之地。被鋪看上去還算乾淨,小郭說,如果是長租客,大概二十來天清換一次。
    一共兩間廁所。其中一間距客廳幾步之遙,晚8點以後,兩種聲音在那裡交織:淋浴噴頭譁譁作響,洗衣機嗡嗡鳴叫。「11點停供熱水,洗澡搞快。」小郭一個房門一個房門地敲門提醒。要洗澡的人太多,「703」能住60人,當晚只剩下四五個空床位。「703」屬於群租房。小郭在網上打廣告時,稱之為「大學生求職公寓」,裡面入住的也多是大學畢業生。「我這裡是高配,標準略低於青年旅館。」今年3月「703」開張後,還有不少同行來參觀取經,「實木高低床、儲物櫃、空調房、還帶Wi-Fi,他們認為投入太大,學不了。」
    一晚25元、每月400元封頂,低價是吸引大學生入住的重要原因。租客杜中宇來自河南,計算機專業,正準備參加高新區一家公司的面試。「城區隨便租個單間也要六七百元,工作沒定,我暫時租不起。」低廉價格、黃金地段、隨時可以退房的自由,讓杜中宇做出「安營紮寨」的決定。
選這裡 只為低成本求職
    小郭介紹,「703」運行近半年來,其入住率與大學生求職周期高度吻合。「3月份、7月份、8月份是旺季,因為對應了兩個節點——春季招聘會、畢業離校。」
    在這些「90」後租客眼中看來,從求職到工作穩定,他們正處於人生的搖擺期。「蟻族」生活雖艱難,卻提供了低成本緩衝的機會。
    小劉是女租客中唯一願向記者坦露心聲的一位。她剛從湖北一家師範院校畢業,入住「703」一周多,「我想進外企,10號那天參加了一個招聘會,進去全是人頭,一片茫然。現在我主要在網上投簡歷。我給自己一個月時間住這裡,找不到就回老家資陽去。」她說著說著不再吱聲,低頭打手機遊戲。「我就願意住這裡,快3個月了。」梁羽說起話來面帶笑容,聲音抑揚頓挫。他是逃離「北上廣」的一員,自稱「碼農」——在深圳從事軟體開發時,月薪超過2萬元。「賺那麼多錢還住這裡,吹牛!」有人質疑他的收入水平。他反駁:「經常四五天不睡覺,不該拿這麼多錢?我是攢了一筆,在廣元給家裡買了套房子。現在窮光蛋一個。」
    小郭分析說,梁羽工作經驗豐富,在人際交往方面卻有些欠缺。「上個月他找了份人事經理的工作,月薪七八千,結果與同事不和,自己辭了。」「703」這種回歸集體的生活,卻讓梁羽找到大學寢室的感覺,因此他挺留戀這裡。
挺艱難 希望找到工作搬出去
    「郭總,快開空調吧!」臨近23點,一名叫劉磊的男生晃悠到客廳。「703」定了規矩,臥室關燈、停止使用電腦後,方能使用空調。
    「交錢。」小郭應付了一句。每個寢室都裝有空調,遙控器只有一個,在小郭手裡。使用空調額外收取費用,每人2元,每個房間15元封頂。
    劉磊的寢室住滿10人,散發著濃重的汗臭與鞋臭味。人多意見難以統一,有個小夥子實在受不了了,自己拿出15元說了聲:「我請客。」
    小郭催促他們關燈、關電源。各寢室空調一啟動,與記者在客廳聊天的租客如鳥獸散。
    23點20分,突然短路,各寢室傳來哀聲一片:「郭總,停電了。」同時使用那麼多的高功率電器,「703」跳閘時常發生。小郭溼漉漉地從洗澡的衛生間走出來,也不知去哪搗鼓幾下,空調重新工作。
    艱難的群居生活讓大部分人只是把這裡當成一個過渡之處。找到工作趕緊搬出去,成為租客們共同願望。
    零點時分,寢室裡還沒有幾人睡著。一位張姓同學突然對記者說:「我今天接到面試通知了。」黑暗中,大家都聽到了他的話,一聲聲祝福送來:「早點搬出去!」
夜宿點簡介
    兩套135平方米的房子打通後,住了50多個人,住一夜的價錢25元。這家「大學生求職公寓」在成都並不稀奇,這其實是該市近年出現的一種廉價群租方式,散落於成都中心城區的一些老舊居民小區。沒有面上的權威統計,接受我們採訪的一位公寓老闆稱,市內至少有兩三百家此類「公寓」。
記者手記
臨時港灣的存在價值
    安全,是懸掛在「703」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由於消防條件不過關,和許多類似求職公寓一樣,「703」申請營業執照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小郭在當地派出所備了案,每天要把流動人口的信息報過去。
    住在這裡的很多大學生租客同樣對安全心存憂慮,但有兩個原因又促使他們鋌而走險:一是租期短暫,工作有了著落便就近合租房子;二是成本低廉,連同使用空調,每月最高460元,且水電全包,免費飲用桶裝水。
    據了解,我省近期將對「群租房」亂象進行整治。記者在採訪中作了一些調查,大部分租客表示,這種求職公寓對他們而言很有存在價值。那麼,在整治工作中,能否避免簡單地一關了之,而是深入調查了解這類求職群體的需求,引導類似公寓走向正規化和合法化,提升其安全性。比如,可否引入公租房的相關優惠政策,通過利用閒置辦公樓、改造爛尾樓等渠道,以租金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打造一批正規的求職公寓?

相關焦點

  • 南京「蟻族」生活現狀:男女混居 洗澡沒有避諱
    三年前,李毅從外地高校畢業後硬是「擠」進了南京。剛進公司時職位是個小助理,1000元一個月,所謂「包住」是很多人一起擠在一間五六平方米的房間裡。「小到沒法轉身,就擺了四五張高低床。」如今,三年的打拼,他從助理升為正式軟體工程師,薪水翻了三番,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不久前,單位分了一間單身公寓給他,這回終於有了衣櫃和衛生間。
  • 上海蟻族月入3000不夠群租 居住空間不超3平米
    求職公寓:每人的私人空間不會超過3平方米近年來,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們,往往落戶群租屋,在狹小的空間內拼搏生活,被稱之為「大學生蟻族」。然而,記者近日在上海的多個大學生求職公寓採訪時發現,有不少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生活在更小的空間,他們戲稱自己是新「蟻族」。滬上求職公寓多分布在上海火車站、上海南站附近。記者昨晚來到石龍路上的一家求職公寓,與蝸居於此的畢業們共度一晚上,體驗了一回新「蟻族」的滋味。求職公寓名為「尚姐」,也是一名大學生自主創業開辦的。建築物原本是座倉庫,到3樓變身公寓房了。
  • 上海蟻族居住地調查:聚居在大學生求職公寓
    一年前的暑假,上海大學曾組織並完成了「大學生蟻族調查報告」,探討大學生能力培養方向及「蟻族」聚居地的合理規劃問題。在這份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報告中,「蟻族」被定義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
  • 上海「蟻族」居住地調查
    於他們而言,新一季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在數百萬大學畢業生中,「蟻族」為何處於競爭弱勢?他們為何固守上海?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琰 上海報導  上海大學於2013年暑期曾調查並完成了聚焦上海的「大學生蟻族調查報告」。在這份獨家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報告中,「蟻族」一詞被明確定義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被視為是一個弱勢群體。
  • 廣州多地出現「籠屋」 主攻都市蟻族
    一套房住幾十人 最平10元/天求職公寓、青年公寓、學生公寓……打著不同的招牌,實質上它們都是「籠屋」:二房東租下一套住宅,簡單間隔,擺下高低床,主攻都市「蟻族」。日前,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近一兩年來天河南、石牌、崗頂、棠下、車陂等中心區域悄然出現近百間「籠屋」,最便宜只要10元/晚,最貴也不過30元/晚。
  • 蟻族:期盼給夢想安個「家」
    因為收入不高,陳子豪不得不「蝸居」在蘇州學士街的一家求職公寓裡。所謂公寓,其實是一間老式磚瓦民房改造而來,60多平米的房子擺放了16張床,地上雜亂放著掃帚、紙箱和洗漱用品,牆面已經斑駁脫落。  從人社部門的統計看,每年有50萬左右的大中專畢業生在江蘇就業。
  • 政協委員北京唐家嶺落淚訪「蟻族」(組圖)
    居住在唐家嶺的李立國、白萬龍坐在床上,演唱自己創作的《蟻族》,感動了前來看望他們的全國政協委員何永智、張禮慧、嚴琦(由外往裡)。  這間房子大約只有5平方米,每個月租金160元。  唐家嶺村兩兄弟,哥哥李立國1979年出生,遼寧錦州人;弟弟白萬龍1987年出生,北京通縣人。他們兩人,就是讓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落淚走訪唐家嶺村時的主角。  從上個月25日開始,兩兄弟堅持下午5時至7時在唐家嶺村南站牌旁,抱著吉他深情吟唱他們創作的《蟻族》之歌。他們告訴記者,這首歌令他們唱哭了無數下班落魄歸家的蟻族兄弟姐妹,也是這首歌將他們唱到媒體的聚光燈前。
  • 蟻族人生
    剛畢業時,跟幾十人一起擠住在求職公寓,家只是一張床位  好不容易熬出頭,有房有車了,還貸的日子卻長得沒邊沒沿  在56個民族之外,他們自成一體,構成了一個百萬規模的龐大群落:蟻族。  像螞蟻一樣蝸居,像螞蟻一樣拼搏,像螞蟻一樣為了每天初升的太陽,而抖動翅角。
  • 蟻族 在無奈中奮鬥
    他們說自己是被城市忽略的人;他們又說,「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滾!」但在這些不滿與憤慨之下,他們卻從未放棄奮鬥。4個人擠在40平米的單間裡在廣州棠下村的一條逼仄的小巷裡,兩邊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破舊樓房。樓房擠在小巷兩邊大多是五六層樓高,小巷裡的天空似乎都要被這些樓房擠得只剩下一條細線。
  • 深耕「人城產」營城邏輯|成都高新區:產業高地釋放更暖「民生溫度」
    「十三五」期間,成都高新區人才規模翻一番、超過60萬;人才結構持續優化,人才隊伍年輕充滿活力,35歲以下人才佔從業人員超過90%,本科以上佔比近60%。以此為指引,成都高新區明確推進高品質公園城市建設,推動一批在成都市具有引領性、示範性的特色項目,塑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新型城市形態。對於生活在成都高新區的人來說,8.6公裡「空中綠道」、下一個世界級商圈都是新詞,但也都可感可觸。
  • 非你莫屬90後求職季體驗蟻族生活 製片人:不會輸變形記
    今年,《非你莫屬之90後求職季》將於觀眾見面。20日,該節目在京舉行看片會,90後的求職舞臺從演播室內搬到了戶外,很有看點,也讓人不禁聯想到類似節目《變形記》。節目製片人劉爽表示,不擔心新節目會輸給《變形記》,他還透露《非你莫屬之90後求職季》沒有所謂的編劇,更沒有工作人員的幹預,表現的完全是求職者最真實的狀態。
  • 「蟻族」研究學者:蟻族比我們堅強得多
    廉思:儘管社會上對「蟻族」留在大城市有這樣那樣的非議,但對於現實中的「蟻族」來說,他們可能更情願留在大城市。這是因為:首先,「蟻族」對土地沒有父輩那樣的感情,對農村和家鄉沒有父輩那樣的依戀。「蟻族」中很多人是在大城市讀的大學,畢業後也就順勢留在了大城市。「蟻族」很大程度上不是基於生存需求,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夢想自己能有和大城市裡的孩子一樣的身份和地位。
  • 青年毛澤東的蟻族生活:8人住一屋
    大城市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儘管收入微薄,但是,與在小城市比較,這種收入還能夠讓人維持生計。很多蟻族來自鄉村、小城鎮,這些地區經濟不發達、信息閉塞,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在大城市做蟻族,雖然卑微卻心存夢想地生活。  究其實,蟻族是一種經歷,這種帶點苦難的經歷可以磨練人,更可以使人迅速地成長起來。在歷史的長河裡,就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也曾經那麼蟻族般地生存過。
  • 「蟻族」:生活很艱辛 精神不消沉
    現在我覺得,也許『蟻族』生活是一個很有價值並且應該去經歷的時期。我們的父母也有這樣的階段,只不過經歷的形式不一樣。每一代人都要經歷類似的階段。」     實踐隊11名隊員以租房為名,暗訪了北京唐家嶺、上海小月河等「蟻族」聚居區,並與「蟻族」交流。他們發現,「蟻族」的生活條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絕大多數仍有較好的基本保障和穩定的工作,收入也不算太少。
  • 大城市夢與大城市病 數萬"蟻族"無處安放的青春_網易教育
    走進村裡,便走進了這裡7萬「蟻族」的真實生活。村裡的主幹道是一條四五米見寬的泥濘小路,這條長約500米的小路攤販雲集,人車混雜,垃圾隨處可見,騎自行車的、摩託車的在人流中穿梭,燒烤的味道、尾氣的味道、發餿的垃圾味道在空氣中瀰漫。記者調查發現,東半壁店村、西半壁店村和史各莊村,這三個村連在一起,與京藏高速緊緊相連。
  • 蟻族人生:百萬規模龐大群落 家只是一張床
    剛畢業時,跟幾十人一起擠住在求職公寓,家只是一張床位  好不容易熬出頭,有房有車了,還貸的日子卻長得沒邊沒沿  在56個民族之外,他們自成一體,構成了一個百萬規模的龐大群落:蟻族。那時初入社會的欣喜、投入工作的快樂、彼此之間的單純、共同遊玩的歡笑,以及現在房貸的壓力、工作的繁忙、養子的重擔……回味曾經的日子,才能讓人在短暫的停歇時,感慨那時的美好。  火起來的求職公寓  一個床鋪,一天10元,幾十個年輕人,就這樣擠住在一個大房間  她沒有離開,而是搬進了一個求職公寓。
  • "蟻族"全國規模達百萬 生活之下生存為上
    北大博士後、青年學者廉思認為,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加深,以及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就業結構等一系列的調整,「蟻族」現象將長期存在,可能還有擴大的趨勢。   生活之下生存為上   「蟻族」多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和餐飲服務等低層次、臨時性的工作,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收入低且不穩定。
  • 大學生求職公寓:從這裡告別青春(組圖)
    公寓雖然離北京市裡遠,交通不是很方便,但良好的公寓環境,輕鬆的生活氛圍,還是吸引了很多求職的大學生來到這裡。 7月28日,他新找到一份工作,第一天上班的他起了個早,7點就出了門,本想乘公交的他,因為人多沒擠上,後轉成坐地鐵。不堵車只需10分鐘的路程他走了2個小時。很多畢業生都會調侃不出門就是最節儉的生活方式。
  • 蘇州| 求職公寓10元一天 出租火爆背後藏安全隱患
    據了解,求職公寓名義上是以年輕的求職者為主要租住人群,記者走訪後發現,一間間僅十平方米的房子竟然被改造成了宿舍,容納十餘人的起居。雖然明知有嚴重的消防、治安隱患,但混住在其中的青年男女們並未有任何「上當」感,大家都對其均攤在每人頭上誘人的低價頗感滿意。「求職公寓」以低價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人,這也讓它變得有點名不副實,更重要的是,它涉嫌多項違規。
  • 蟻族人生:家只是一張床 游離56民族之外自成派
    剛畢業時,跟幾十人一起擠住在求職公寓,家只是一張床位  好不容易熬出頭,有房有車了,還貸的日子卻長得沒邊沒沿  在56個民族之外,他們自成一體,構成了一個百萬規模的龐大群落:蟻族。  像螞蟻一樣蝸居,像螞蟻一樣拼搏,像螞蟻一樣為了每天初升的太陽,而抖動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