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老師轉戰線上,學生真的能成為學習的中心嗎?

2021-02-08 校長會

今天,與您分享崔允漷教授的《老師轉戰線上,學生真的能成為學習的中心嗎》。

特殊時期,在線教育的順利實施

可以成為撬動線上線下教學變革的支點嗎?

歡迎大家轉發、提問和留言評論。

崔允漷

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期,戰「疫」當前,幾乎一半國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捲入中小學的在線教學,一些人表現出焦慮煩躁之情,在所難免。在線教育的順利實施可以成為撬動線上線下教學變革的支點,同時,也是決定教學專業地位的關鍵所在。

教之於學,猶如賣之於買。

沒人把東西買走,就不能說東西賣掉了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等人在2005年的《教學設計原理》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幫助?教學就是在有目的的活動中為了促進學習而嵌入的一系列事件。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曾經我為領悟這句話也有過一段備受折磨的痛苦經歷。

那是1994年7月的一個炎熱下午,當時我已拿到了教育學博士學位,專業是課程與教學論,在出國進修前,我回老家去看望父母。我有點得瑟地想「考」一下我母親,以顯擺自己為此貢獻了10年青春而獲得的博士學位。她雖出身地主家庭,解放前上過學,但是沒有正式文憑。我驕傲地問道:「老媽,你曉得什麼是教學嗎?」她一邊幹活一邊不加思索地回答:「教學,不就是一個老師在上課,一幫學生在聽課嗎?」這句話恰似當頭棒喝,讓我無地自容,甚至讓我覺得這樣的專業沒意思而差點轉行。

從本科算起,我至少讀了10年教育學,卻只知道「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相結合相統一的活動」,而且不論是教學論或教育學教材,還是教育大辭典、教育大百科,都是這樣界定「教學」的。但是,這種理解其實與農村老太太處於同一個認知水平,還顯得有些「裝」。

經常聽有些老師說「我只管教,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我教了,那是學生沒學會啊」之類的話,這些都是錯誤的——學習的責任在學生,老師既不能「替學」,也不能「不給學」,老師的責任在於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習。杜威有一句經典名言:教之於學,猶如賣之於買。沒有人把東西買走,不能說把東西賣掉了。同理,學生沒有學會,老師不能說自己教過了。

引起學習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想學或更想學;

維持學習就是當教師面對一個不太想學的學生時,首先要想盡辦法引起或激發該生的學習興趣,若學生還是不想學(因為教師的行當,經常是付出與回報不對等的),合格的教師至少不應該讓學生的學習動機變得更低,而差的教師往往用不適當的做法,讓該生更不想學甚至厭惡學習;

最後,促進學習意味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一定比自學更好,一定能獲得增值,即會變得更想學、更會學、學得更多且更有意義。

教師如果沒有用專業的方案幫助學生學習,那頂多算個「民間藝人」

眾所周知,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教了,不等於學會了。那麼,為什麼學生沒學會呢?學會的機制是什麼?

現代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個體運用已知的和相信的知識去建構新知識以及對新知識的理解。如果我們將複雜的教學簡化成一個信息流的過程,那就是:從「教」到「學會」,信息必須經過兩次轉換,第一次轉換是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第二次轉換是從學生接受信息的「學」到學生加工信息變成「學會」。

只有實現了信息的第二次轉換,學生才有可能「學會」。如果只關注信息的第一次轉換,不關注信息的第二次轉換,教師就無法了解學生是否真的「學會」。

這意味著,教學需要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資源等編制或形成某種方案,即通常說的備課,然後在線上或線下或混合教學,實現教師、方案、學生三者互動,以便學生接收或加工教師或方案提供的那些信息;同時,教師支持、監控或引領學生把已經接受或暫時處理的信息進行精加工,以達到學會的要求。這兩方面常常是重疊交叉的,並不一定是簡單、線性的。

然而,實際上,許多老師非常重視認真備課、處理教材、精製PPT、傳遞很多資源等,往往不太關注如何支持學生真正學會,這往往導致老師「認真地教了,但學生卻的確沒學會」的現象。

真正的教學是一種專業的實踐。區分一項實踐活動是否專業的首要標誌是有無專業方案。家長教育孩子一般沒有專業的方案,所以往往是基於日常經驗;普通的駕駛、烹飪等在其實踐活動之前無需制訂專業方案,而治療、護理、訴訟、建築等實踐活動都要有專門的方案,因此可以成為大家公認的專業活動。

一個人從事某項專業活動,如果沒有專業的方案,即使做得再好,也不能稱之為專業人員,頂多算個「民間藝人」。因此,對教師而言,不管你是線上還是線下,學會編寫專業的方案是你作為專業人員的重要標誌。不然,就是只會表演的「民間藝人」。

老師總是關注教,為了教好做了萬般準備,線上授課也更應關注學

很多時候,老師編制教學方案是教學的基本常規,但是,這些都是專業方案嗎?嚴格來說,那只是一種「教」的方案。最核心的問題是沒有以「學生學會」作為邏輯起點。

近年來,我們團隊在「教學方案專業化」領域作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專業方案——學歷案,即教師在班級教學情景下,圍繞某一學習單元,從期望學生學會什麼出發,設計並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知識的專業方案。

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或課程單元,它至少需要包括學習主題/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作業與檢測、學後反思等要素。它是一種微型課程計劃,是一張學習認知地圖,是一份累積性的學習檔案,是一種質量監測的文本。具體而言,它要對下列問題進行一致性的回答。

首先,確定清晰的目標。目標即預期學會的結果,專業的教學方案設計必須以「學生學會」的狀態為起點。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或學業質量標準,確定學期或模塊的目標,再具體化為單元目標,保證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一致。

其次,設計與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評價。目標確定之後,教師就應該設想「我用什麼樣的評價任務可以檢測學生目標是否達成」,例如通過觀察、提問、表演、交流、練習、測試、作品等了解學生已經學會了什麼,離預設的目標還有多遠,從而做出基於證據的教學決策,也便於學生基於證據調節自己的學習。

第三,規劃目標導向的學習過程。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從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或者從不會、不太會到會的過程。過程規劃主要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提供學習的資源、工具與腳手架,特別是線上教學;

二是設計問題鏈或任務串,即什麼樣的難度或梯度才適合教師自己將要教的學生;

三是將所設計的評價任務嵌入學習過程,既便於學生有更好的表現,也便於教師自己不斷地了解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

這樣的設計既體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學定教、目標導向的教學等思想,也反映了教-學-評一致的技術應用。

第四,編製作業與檢測題。除了設計上述評價任務之外,還需要設計作業。作業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實現遷移、綜合運用。一個單元結束時還要安排合理的檢測,其目的有二:

第五,引導學生學後反思。在一個單元學習結束之後,教師必須設計好反思的支架或路徑,引領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反思的內容應視學習目標或所學內容的意義而定,可以是核心知識的結構化,也可以是元認知,或者由文到道、由思到悟、由知到行的引導等。

說起來,世界上有記載的教案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也過百年,然而它不僅沒有國家標準,連行業規範都沒有,還停留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階段。而經常被與教師做比較的醫師,其所寫的處方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處方管理辦法》加以規範,內容涉及八章63條。

如此看來,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其著力點之一是強化教學方案的專業性,建立教學方案的國家標準。而此次在線教育則是一次改變的契機!

責編 | 江光滿客衣

排版 | 蟲子

來源 |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崔允漷:老師轉戰線上,學生真的能成為學習的中心嗎
    在線教育的順利實施可以成為撬動線上線下教學變革的支點,同時,也是決定教學專業地位的關鍵所在。教之於學,猶如賣之於買沒人把東西買走,就不能說東西賣掉了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等人在2005年的《教學設計原理》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學習。
  • 崔允漷在鄭州九中示範課堂觀察,精彩解讀「學歷案」
    24日、25日兩個上午,在九中演播室共同觀課,先後由張海廷、鄧軍軍、王春梅、黃穎慧、高振偉五位老師作課。在課前會議上,幾位老師已經把導學案和觀課座次表發到觀課人手中,各學科觀課教師都明確了各自的觀察點,並製作了相應的觀察量表。課堂上,崔允漷教授帶著周文葉、黃山兩位博士與田寶宏校長等九中領導和老師一起觀課。
  • 勞模風採 | 崔允漷:為課程,為學生,為未來
    他指導的首個教育博士生的畢業論文被評定為全國首屆教育博士優秀論文(全國共10篇);在培養的學生中,有3位獲得市級優秀學位論文;10位獲得國家留學獎學金;7位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11位學生畢業後在全國重點大學任教。曾有位外省市考生,當年5月拿到華東師範大學免試直升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後,隨即查出身患絕症。負責招生的老師覺得很為難:招進來怎麼辦?讓誰做導師?能不能畢業?
  •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專家團深入鄭州回中指導學歷案教學
    學生以學歷案為工具,在董老師的帶領下,賞析概括高老太爺的形象,深入探究祖孫之間強烈的矛盾衝突,品味小說濃鬱的抒情色彩,反思舊宗族家庭中的倫理價值和道德規範。董老師以學歷案為抓手,試圖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一步步獲得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鑑賞與創造,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達到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 線下教培機構轉戰線上 線上線下結合是未來風向嗎?
    諸多線下教培機構在緊急關頭選擇線上,或藉助外力合作,或自主研發探索,進行轉型,踏入了自己原本不熟悉的線上培訓領域。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條別無選擇的路,卻能帶來新的希望。在這過程中,線上線下融合逐漸成為一部分業內人士的共識,或許,也將成為下一個新風向。
  • 崔允漷 | 解讀「上海教研」
    ■ 發言人 | 崔允漷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認為,通過參加此次上海市教研室主任論壇,對「上海教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說,非常贊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莫景琪處長的概括,「上海教研」在國內外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一面旗幟,引領著全國教研的發展。
  • 杭州拱墅:聚焦「學歷案」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習」
    原標題:聚焦「學歷案」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習」   大家都知道,老師在上課,會有一本「教案」,一堂課要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寫得清清楚楚。可一堂課教下來,老師了解學生到底學會了嗎?或者說,學生了解這些嗎,作為學習的「主人」,他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會了嗎?   很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
  • 崔允漷丨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最新版)
    可見,醫生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而老師寫教案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反映了教學與醫學的專業差異,而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到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工資待遇。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問題。什麼叫語文學習?語文學習就是用語文的方式做語文的事。語文的方式有三個:第一,閱讀與鑑賞;第二,表達與交流;第三,梳理與探究。所以語文老師要像實施校本課程和我們夢想課程一樣,要變成包工頭,你把任務分配好,安排學生做什麼,用語文方式做語文的事,這才是語文老師的發展方向。千萬不要整天去講解,整天讓學生聽你講鑑賞。講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講解讓學生把語文任務完成得更好。
  • 崔允漷|談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
    : 推薦理由: 崔允漷是我國著名的課程論學者。這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涉及的問題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話題。有不少老師光知道要搞單元設計,也正在進行這一項工作。
  • 新課標解讀|張民生、崔允漷:課程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本文解讀的是普通高中課程設計中的原則問題,由張民生教授和崔允漷教授的對話整理而來,略有編輯。理論上多數是從定性的角度,實證方面做得不夠。而這次以實證的方式提出核心素養,就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之前的局限。但這也給我們課改提出新的挑戰:如何在課堂和教學評價中落實核心素養?如何按照素養命題考出核心能力?崔允漷:這確實是個挑戰。許多老師最關心的是考試知識點。
  • 學生高考落榜向老師索賠38萬,孩子學習不好真的能怪老師?!
    一名高三學生因為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一怒之下將自己的老師告上法庭,他認為老師教學中處罰不當使自己無法安心上課,導致成績下降才沒有考上大學。因此,該學生向法院起訴,要求班主任林老師退還自己父母送去的購物卡和燙頭、宴請等費用,外加精神撫慰金38 萬元。到底老師教學中存在哪些處罰不當的行為,居然能讓學生無法安心上課?
  • 崔允漷:做一位真誠的教育學人
    做一位真誠的教育學人崔允漷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20屆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各位可敬的老師、可愛的畢業生和家長朋友們:大家好!說真的,我不喜歡、不擅長在如此莊重的場合、以如此正式的方式向大家道賀。我更願意與你們在文科大樓的咖吧邊喝邊聊,在利興餐廳把酒言歡,說聲常回家看看。
  • 觀點‖崔允漷: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
    題目: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 來源:2020年第18期 作者:崔允漷 引用該文獻:崔允漷
  • 僅靠課堂上學習英語,不上課外補習班,學生真的能把英語學好嗎
    僅靠課堂上學習英語,不上課外補習班,學生真的能把英語學好嗎?近日,接連收到了家長和學生關於學習英語的留言諮詢。本來以為這個分數不錯,但通過諮詢其他家長才知道,他們班超過一半學生考了90分以上,還有好幾個孩子考了100分,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如果不報,孩子有可能把英語學好嗎?網名為善待露露的初二學生留言:英語太難了,上課很認真聽講,但是聽力很差,發音也不標準,導致我學英語很自卑,像我這種情況,是不是得上課外補習班,僅靠課堂學習,真能把英語學好嗎?
  • 崔允漷丨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
    方向感主要是遺傳基因決定的,地理老師教不了學生的方向感,因此,地理老師不能把方向感作為你的目標,你只能教四個地理核心素養:一是綜合思維;二是區域認知;三是地理實踐力;四是人地協調觀。這四個素養才是你拿工資的理由。換句話說,學生的素質不完全是老師的貢獻,但學科核心素養那必須是老師的業績。
  • 全國停課地區已過百,線下機構又要轉戰線上?一定要看完這些建議!
    近日,多地教育局、防控指揮中心等相關部門為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緊急制定了防疫措施,並下達了校外培訓機構停課指示。截至1月27日凌晨已有至少44地(包括市、縣、地區)發布相關「暫停線下學習活動與各類培訓線下課程的通知」,教培行業受到疫情影響的有101個城市。(如有新增停課地區,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 重磅 崔允漷教授: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提升教研員課程領導力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出席,並作了題為「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提升教研員課程領導力 」的報告。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課程改革那麼多年,為什麼學生享受不到紅利?大家可能體會得到,我也在不同場合說起過,我在家裡一直沒地位,因為愛人是口腔醫生,她老是跟我講,看你那麼忙,忙得怎麼樣?課程改革搞得怎麼樣?這真的沒法跟她——一個非教育專業的人講清楚自己的「功勞」。我們清楚的只是老師很辛苦,教研員很辛苦,我們都很辛苦,然而,課程好在哪?中國教研體系好在哪?
  • 新教學新設計|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
    醫師寫的處方或病歷從來不寫醫師自己要做什麼,都是寫患者要做什麼,體現了患者中心的理念,而我們的教案有意無意地堅持教師立場、內容或考試立場,很少基於學生的立場去關注學生學會什麼、何以學會。經驗告訴我們,教了不等於學了,學了不等於學會了。衡量教師專業實踐的業績應該是學生學會什麼、何以學會,而不是教師有沒有教、怎樣教。所以,新教學一定要有新的學習方案。
  •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崔允漷教授曾以「四個有」來概括理想教育家的特質,即教育家要有一種致力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專業精神;有一個統率性、先進性的大觀念;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題;有一套與上述觀念相一致的課堂教學的精湛技術。本文綜合整理自崔教授已發表的多篇文章,聚焦在新課標和核心素養上。限於篇幅和水平,難免掛一漏萬,惟願大家受益。
  • 崔允漷:我們只懂了點教育學,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來自崔允漷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20屆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做一位真誠的教育學人 各位可敬的老師、可愛的畢業生和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