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8年,腎壞了尿有3個加號,逆轉嗎?糖尿病腎病怎麼防?

2020-12-20 中華糖友學會

糖尿病得了腎病,能逆轉嗎?

「真沒想到,住院治了短短10天,我的尿蛋白3個加號都沒了。」這幾天,「糖尿病友」劉福田人逢喜事精神爽。

糖尿病多年沒在意,出現腎病併發症

劉福田大爺今年66歲,2010年單位組織體檢,他查出空腹血糖10mmol/L左右,確診為糖尿病。「我這個人外向開朗,平時還愛運動,總鍛鍊,所以就沒把糖尿病太當回事。」這幾年裡,劉大爺偶爾吃點二甲雙胍或是拜糖平等降糖藥,「加一起也不到五盒」,平時也不太監測血糖。

去年,劉大爺感覺消瘦得厲害,加上下肢總是感覺酸痛,「我尋思自己這是缺營養了,就買了海參,大蝦補身體,不見效果不說,血糖還越吃越高了,餐後血糖最高都超過20了!」大年初五,劉大爺便趕到了瑞京就診,入院時檢查結果顯示,因為長期不重視治療,除了血糖高,老人還出現了糖尿病腎病併發症,尿蛋白高達481mg/L,超出正常人十多倍,還出現了3個加號。

住院10天,尿蛋白3+消失

糖尿病醫院住院醫生蘭曉介紹,尿蛋白3+意味著老人的腎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損害,腎功能已經下降,如果不及時的治療,病情進一步蔓延,腎臟固有細胞表型會發生轉化,生成不易被降解的膠原纖維蛋白,沉積在腎臟,逐漸取代健康的腎單位,最終會發展成終末期腎衰竭--尿毒症。

結合劉大爺的身體情況和個人意願,醫院給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經過10天的治療後,2月10日,老人的檢查結果顯示,尿蛋白已從481mg/L降到了48mg/L,3個加號消失了!對於這個結果,老人喜出望外。

從抗拒到認可

「這個患者剛來醫院就診時,問了很多『刁難』的問題,一再強調不要給他過度治療,感覺他對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主任醫師王玉美介紹,經過耐心地講解,劉大爺放下了戒備,決定全力配合醫生進治療。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住院一周多後,血糖正常了,尿蛋白消失了。 劉大爺說,這次出院後,一定會多注意加強飲食和運動治療,還要定期監測血糖,不再隨意任性了。

糖尿病腎病怎麼防?

那麼,糖尿病患者究竟應做哪些檢查呢?

1

血糖

是診斷糖尿病的依據,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兩次非同日空腹靜脈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靜脈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忽視餐後血糖,它對早期糖尿病的診斷意義更大;二是尿糖陽性僅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不能作為診斷依據。換句話說,不能根據尿糖陽性或陰性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

當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比健康人稍高,但還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時,就需要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來確定究竟是糖調節受損還是糖尿病。

3

胰島功能測定

本試驗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IRT)和C肽釋放試驗(CPRT):本試驗通過測定患者空腹及餐後各個時點的胰島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患者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此外,根據胰島素分泌曲線的形態特點,還有助於對糖尿病進行臨床分型及指導用藥。

4

胰島b細胞自身抗體檢查

包括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等。此項檢查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1型患者往往抗體呈陽性,2型則否。其中,GADA在血中出現早、持續時間長,故臨床意義最大。

5

糖化血紅蛋白

它不是一個確切的血糖值,代表的是佔全部血紅蛋白的百分比,其正常值為4%~6%,HbA1c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6

動態血糖監測

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患者尤其如此。要想準確了解血糖的波動情況,可以佩戴72小時動態血糖監測了解血糖全貌,根據血糖波動規律進一步科學地調整飲食及用藥。

與代謝紊亂及併發症有關的檢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來自於它的各種併發症。為了全面了解病情,患者還須檢查下列指標。

(1)尿常規:包括尿糖、尿酮體、尿蛋白、白細胞等多項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間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確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沒有泌尿系感染等情況。

(2)血糖、血尿酮體、血乳酸、血滲透壓及二氧化碳結合力:主要用於確診有無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3)血脂及血黏度: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併脂代謝紊亂及高黏血症,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直接相關,因此,應當及早檢查、及早發現、早期幹預。

(4)血壓: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的預後要嚴重得多,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要更加嚴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者,要求血壓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5)肝腎功能:一方面了解有無肝功能異常及糖尿病腎病,同時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因為在肝腎功能不全時,有些口服降糖藥是禁忌使用的。

(6)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測定:用於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篩查。此外,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測定也是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

(7)免散瞳眼底照相:了解有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往往沒有症狀,而到了晚期又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診時就應該做眼科檢查,絕不能等到視力明顯下降時才去檢查眼底。

(8)感覺閾值測定或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另外,還應做自主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如做立臥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直立性低血壓。

(9)心電圖、心臟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10)四肢血流都卜勒或下肢血管超聲:了解是否有下肢血管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

(11)胸部X線片:明確是否同時合併肺部感染或肺結核。

(12)骨密度檢查:了解患者有無骨質疏鬆。

需要指出的是,併發症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了症狀(如水腫、蛋白尿、視力下降、手足麻木、間歇性跛行等),併發症多已進入中晚期,此時病情往往已經不可逆轉,治療難度增大,效果欠佳。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期診斷、及早治療,防患於未然。

糖尿病腎病飲食注意什麼?

1、適量熱量低脂飲食

糖尿病飲食是低脂飲食,要控制總熱量,而糖尿病腎病熱量補充應適當。熱量供應不足,可使腎功能指標血肌酐、尿素等升高。熱量攝入太高,又不利於血糖控制。脂肪可提供的熱量較多,要求低脂飲食。

2、優質低蛋白飲食

蛋白質攝入過多可加重腎臟負擔,所以要控制蛋白質攝入的總量。儘量少食植物蛋白,適當限制主食(白面、大米也含有一定的植物蛋白),可適當補充牛奶、雞蛋白、魚、瘦肉等動物蛋白。一般說來,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越高,內生肌酐清除率越低,蛋白質攝入控制更應嚴格。

3、高鈣低磷飲食

糖尿病腎病電解質紊亂以低鈣高磷為常見,所以應重視飲食的高鈣低磷。但是往往含鈣高的食品含磷也很高,所以高鈣低磷飲食強調低磷。

4、高纖維飲食

高纖維飲食有利於保持大便通暢,維持人體代謝平衡。

相關焦點

  • 有糖尿病的人,尿糖陰性沒有加號就表明腎臟沒問題?是這樣嗎?
    最常見的就是用測尿糖替代血糖檢測,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只要看到尿糖檢測是陰性就認為自己血糖也高不到哪去,而且他還聽有人說有糖尿病的人如果尿糖陰性沒有加號,就表明腎臟沒有問題。可沒想到上個月在醫院做檢查時被告知他已經發生了糖尿病腎病,而且已經進展到一定程度,再這樣下去離尿毒症就不遠了。為此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呢?
  •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就肯定是糖尿病腎病嗎?
    3期:又稱早期糖尿病腎病期,又稱「持續微量白蛋白尿期」,可出現腎小球結節樣病變和小動脈玻璃樣變性;此期腎小球濾過率仍是高的,但是已經較2期下降,尿蛋白持續升高於20--200ug/min(相當於尿白蛋白30--300mg/24h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30--300mg/g)。此期患者,經過積極的血糖強化控制和血壓管理,尿蛋白排洩量可以明顯減少甚至逆轉。
  • 糖尿病腎病有4個早期症狀
    山東青島62歲的朱女士患糖尿病3年,之前一直沒感覺到什麼不適,最近感到腰背部不適,小便中泡沫較多,尿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定性(+-),尿微量白蛋白也偏高了。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彥華告訴她,早期糖尿病腎病可控可逆,她心裡才踏實些了。
  • 預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患者必須要知道這3個檢查指標
    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早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檢測發現微量白蛋白尿有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從而早期對疾病進行幹預,開展正規合理治療,最終達到逆轉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的目的。 因此,預防糖尿病腎病,一定要做好早期篩查。
  • 夜尿多,泡沫尿?警惕是糖尿病腎病
    幾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腎損害,通常發生在確診後的15~20年內,早期可能沒有什麼表現,一旦發展到腎功能衰竭,也就是機體排洩毒素的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就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或者做腎臟移植。為了及早預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控制已經發生的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腎臟方面的檢查。
  • 健康天天測,蛋白尿與腎病有什麼關係?
    從病理生理機制來看,無論是哪種腎病,基本上都會伴有尿蛋白。也許會有人想,那才能尿出去多少蛋白質呢,多吃點好的,不就補回來了嗎?真的會一邊尿蛋白,一邊靠食物補充就可以沒事嗎?尿蛋白與腎病到底是種什麼關係呢?參加測驗,檢查自己的信息儲備是不是靠譜吧。
  •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不一定是糖尿病腎病,還有可能是這20多種原因
    3個非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杜某,男,49歲,半年前體檢時空腹血糖8.2mmol/L,尿微量白蛋白62mg/L(正常值1~25mg/L),在外院住院檢查後診斷2型糖尿病合併糖尿病腎病Ⅲ期,給予短程胰島素強化治療; 半年來血糖控制良好,但尿微量白蛋白並未下降,反而輕度升高。
  • 嚴防糖尿病腎病 半年查一次尿白蛋白排洩率
    尿白蛋白排洩率檢查  糖尿病患者,  每半年查一次;  糖尿病腎病患者,每3個月查一次。慢性併發症累及全身各個組織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腦血管、腎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腎病和眼)。  糖尿病腎病是重要的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並腎臟損害一旦進入終末期腎病,不僅腎臟替代治療費用高,而且死亡率高,透析患者5年存活率僅為50%。早期發現及時幹預可有效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展。然而早期糖尿病腎病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因此必須通過早期篩查才能發現。
  • 做了尿常規,尿糖指標4個「加號」,是怎麼回事?是糖尿病嗎?
    有些人檢查尿常規的時候發現尿糖有4個加號,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尿常規尿糖四個加號說明什麼問題呢?體檢過的人都知道化驗單或者報告單上的結果,通常會有加號或者減號標識。這裡的加號或者減號並不是數學意義上的符號,而是表明了檢驗結果數值的高低。
  • 全面解析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與防治
    全面解析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與防治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中大約有20%-40%的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全球範圍內,糖尿病腎病是尿毒症的首要原因(佔1/3)。
  • 糖尿病引起腎臟疾病有4個早期症狀,及時治療還能逆轉
    今年62歲的朱女士說,之前一直沒感覺到什麼不適,最近感到腰背部不適,小便中泡沫比較多,於是到當地診所,做個尿液檢測,結果發現尿常規中尿蛋白定性(+-),尿微量白蛋白也偏高了。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每日監測血糖之外,還要關注身體的變化。
  • Cell子刊封面:山東大學易凡團隊揭示糖尿病腎病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發現JAML(連接粘附分子樣蛋白)在糖尿病腎病等多種蛋白尿性腎病中通過調控足細胞內脂質代謝,在足細胞損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發現為糖尿病腎病等蛋白尿性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作用靶點。
  • 問:糖尿病到糖尿病腎病的距離?微量白蛋白尿一個指標就能決定!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質,但在生理條件下尿液中僅出現極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腎臟異常滲漏蛋白質。微量白蛋白尿是目前公認的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指標。通過定期檢查,患者能夠及早發現病情。
  • 看尿中有沒有泡沫,來確定自己是不是糖尿病腎病,靠不靠譜?
    作為臨床醫生,每天會接診幾個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有些已經到了嚴重的腎功能不全階段,當告訴他們病情的時候,有些人說,沒感覺什麼不舒服啊!我每天都看自己的尿中有沒有泡沫的呀!看尿中有沒有泡沫,來確定自己是不是糖尿病腎病,是非常不靠譜的!
  • 醫生提醒:糖尿病預防腎病發生,這幾個「關鍵指標」一定要控制好
    根據2009至2012年的一項調研發現,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腎病患病率高達40%,某些高發地區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半以上都患有糖尿病腎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現,是診斷糖尿病腎病的重要依據。預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糖尿病患者需要關注的第一個指標就是微量白蛋白尿。
  •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腎病風險增加,怎麼辦?
    據美國早年醫學統計,腎衰的前兩位原因分別是糖尿病(43.8%)和高血壓(26.8%)。由此看來,如果高血壓與糖尿病共存,對腎臟的損害更為嚴重。有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即使被控制,腎衰照樣發生。而高血壓不但是腎病的病因,也是腎病的結果。腎病進展,出現腎結構變化,會導致血壓升高。綜上所述,早期發現血壓升高並早期治療,對預防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腎損害也非常重要。
  • 38歲糖尿病8年病史,控制不當出現糖尿病腎病,何去何從?
    ;2020年12月3日,顧醫生視頻診斷情況:看舌苔發現該女士陰虛,不口乾、不容易餓、泡沫尿、夜尿2次,小便尿糖+,冬天易感冒咳嗽。2020年12月8日,患者自述與患者聊天記錄1的發生,後面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控制的好的人可能沒感覺到多嚴重,但是對於糖尿病控制的差的人,深有體會,而且痛苦不堪。
  • 懷孕期間被體檢出尿糖3個加號,是不是意味著得了糖尿病呢?
    但是,有很多女性發現,本身並不具有糖尿病這項疾病。但是,在懷孕期間被體檢出尿糖3個加號,這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得了糖尿病呢?糖尿病有三個診斷標準,符合這三個標準的任意一個即可診斷為糖尿病:1、有糖尿病症狀以及隨機血糖水平≥11.1mmol/L。
  • 10年糖尿病,突然查出尿蛋白2+,白蛋白尿31.1,怎麼辦?
    糖尿病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典型的特徵是高血糖。此外,它還有個的尤為特別的身份——腎臟「殺手」。 據統計,大約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糖尿病腎病。患病超過十年的糖尿病患者,腎病發生率更高。發生腎損傷後血糖控制越差,則尿毒症風險越高。
  • 糖尿病腎病已成我省尿毒症第一大病因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每10個人中就有1.68人罹患此病。它就是慢性腎臟病。在剛過去第十三個世界腎臟病日(3月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了解到,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慢性腎臟病病因也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