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得了腎病,能逆轉嗎?
「真沒想到,住院治了短短10天,我的尿蛋白3個加號都沒了。」這幾天,「糖尿病友」劉福田人逢喜事精神爽。
糖尿病多年沒在意,出現腎病併發症
劉福田大爺今年66歲,2010年單位組織體檢,他查出空腹血糖10mmol/L左右,確診為糖尿病。「我這個人外向開朗,平時還愛運動,總鍛鍊,所以就沒把糖尿病太當回事。」這幾年裡,劉大爺偶爾吃點二甲雙胍或是拜糖平等降糖藥,「加一起也不到五盒」,平時也不太監測血糖。
去年,劉大爺感覺消瘦得厲害,加上下肢總是感覺酸痛,「我尋思自己這是缺營養了,就買了海參,大蝦補身體,不見效果不說,血糖還越吃越高了,餐後血糖最高都超過20了!」大年初五,劉大爺便趕到了瑞京就診,入院時檢查結果顯示,因為長期不重視治療,除了血糖高,老人還出現了糖尿病腎病併發症,尿蛋白高達481mg/L,超出正常人十多倍,還出現了3個加號。
住院10天,尿蛋白3+消失
糖尿病醫院住院醫生蘭曉介紹,尿蛋白3+意味著老人的腎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損害,腎功能已經下降,如果不及時的治療,病情進一步蔓延,腎臟固有細胞表型會發生轉化,生成不易被降解的膠原纖維蛋白,沉積在腎臟,逐漸取代健康的腎單位,最終會發展成終末期腎衰竭--尿毒症。
結合劉大爺的身體情況和個人意願,醫院給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經過10天的治療後,2月10日,老人的檢查結果顯示,尿蛋白已從481mg/L降到了48mg/L,3個加號消失了!對於這個結果,老人喜出望外。
從抗拒到認可
「這個患者剛來醫院就診時,問了很多『刁難』的問題,一再強調不要給他過度治療,感覺他對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主任醫師王玉美介紹,經過耐心地講解,劉大爺放下了戒備,決定全力配合醫生進治療。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住院一周多後,血糖正常了,尿蛋白消失了。 劉大爺說,這次出院後,一定會多注意加強飲食和運動治療,還要定期監測血糖,不再隨意任性了。
糖尿病腎病怎麼防?
那麼,糖尿病患者究竟應做哪些檢查呢?
1
血糖
是診斷糖尿病的依據,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兩次非同日空腹靜脈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靜脈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忽視餐後血糖,它對早期糖尿病的診斷意義更大;二是尿糖陽性僅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不能作為診斷依據。換句話說,不能根據尿糖陽性或陰性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
當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比健康人稍高,但還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時,就需要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來確定究竟是糖調節受損還是糖尿病。
3
胰島功能測定
本試驗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IRT)和C肽釋放試驗(CPRT):本試驗通過測定患者空腹及餐後各個時點的胰島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患者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此外,根據胰島素分泌曲線的形態特點,還有助於對糖尿病進行臨床分型及指導用藥。
4
胰島b細胞自身抗體檢查
包括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等。此項檢查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1型患者往往抗體呈陽性,2型則否。其中,GADA在血中出現早、持續時間長,故臨床意義最大。
5
糖化血紅蛋白
它不是一個確切的血糖值,代表的是佔全部血紅蛋白的百分比,其正常值為4%~6%,HbA1c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6
動態血糖監測
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患者尤其如此。要想準確了解血糖的波動情況,可以佩戴72小時動態血糖監測了解血糖全貌,根據血糖波動規律進一步科學地調整飲食及用藥。
與代謝紊亂及併發症有關的檢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來自於它的各種併發症。為了全面了解病情,患者還須檢查下列指標。
(1)尿常規:包括尿糖、尿酮體、尿蛋白、白細胞等多項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間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確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沒有泌尿系感染等情況。
(2)血糖、血尿酮體、血乳酸、血滲透壓及二氧化碳結合力:主要用於確診有無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3)血脂及血黏度: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併脂代謝紊亂及高黏血症,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直接相關,因此,應當及早檢查、及早發現、早期幹預。
(4)血壓: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的預後要嚴重得多,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要更加嚴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者,要求血壓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5)肝腎功能:一方面了解有無肝功能異常及糖尿病腎病,同時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因為在肝腎功能不全時,有些口服降糖藥是禁忌使用的。
(6)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測定:用於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篩查。此外,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測定也是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
(7)免散瞳眼底照相:了解有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往往沒有症狀,而到了晚期又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診時就應該做眼科檢查,絕不能等到視力明顯下降時才去檢查眼底。
(8)感覺閾值測定或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另外,還應做自主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如做立臥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直立性低血壓。
(9)心電圖、心臟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10)四肢血流都卜勒或下肢血管超聲:了解是否有下肢血管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
(11)胸部X線片:明確是否同時合併肺部感染或肺結核。
(12)骨密度檢查:了解患者有無骨質疏鬆。
需要指出的是,併發症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了症狀(如水腫、蛋白尿、視力下降、手足麻木、間歇性跛行等),併發症多已進入中晚期,此時病情往往已經不可逆轉,治療難度增大,效果欠佳。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期診斷、及早治療,防患於未然。
糖尿病腎病飲食注意什麼?
1、適量熱量低脂飲食
糖尿病飲食是低脂飲食,要控制總熱量,而糖尿病腎病熱量補充應適當。熱量供應不足,可使腎功能指標血肌酐、尿素等升高。熱量攝入太高,又不利於血糖控制。脂肪可提供的熱量較多,要求低脂飲食。
2、優質低蛋白飲食
蛋白質攝入過多可加重腎臟負擔,所以要控制蛋白質攝入的總量。儘量少食植物蛋白,適當限制主食(白面、大米也含有一定的植物蛋白),可適當補充牛奶、雞蛋白、魚、瘦肉等動物蛋白。一般說來,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越高,內生肌酐清除率越低,蛋白質攝入控制更應嚴格。
3、高鈣低磷飲食
糖尿病腎病電解質紊亂以低鈣高磷為常見,所以應重視飲食的高鈣低磷。但是往往含鈣高的食品含磷也很高,所以高鈣低磷飲食強調低磷。
4、高纖維飲食
高纖維飲食有利於保持大便通暢,維持人體代謝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