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零售銀行」崛起 ——中國商業銀行的轉型模式思考

2020-12-2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

微妙。

或許是描述當下中國銀行業所處發展時點的一個最好形容詞。

在整體經濟下行、宏觀去槓桿和監管肅清等多重壓力下,力求觸底反彈的中國銀行業,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在進行艱難的行業轉型。儘管行之不易,但漸露曙光。

從目前我們對銀行業整體情況觀察看,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自上而下,幾乎多將大零售和金融科技作為這兩年的主要轉型方向。一方面,銀行業皆認可「得零售者得天下」,大力布局零售轉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成為銀行零售轉型的有力抓手,兩者相得益彰。

此背景下,隨著轉型的逐步深入,一批新一代「零售銀行」開始崛起。其中,能同時將金融和網際網路兩張牌打好,並噴薄而出的「智能化零售銀行」模式,頗值得研究。

新一代「零售銀行」開始崛起

從數據表現來看,銀行業似乎已經告別最艱難的歲月:2017年,41家上市銀行全年實現淨利潤比2016年度增長5.1%,實現了1.42個百分點的上升。不僅如此,在取得業績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的不良率也從2016年末的1.65%下降至1.55%。在經濟增長尚未迎來實際拐點的當下,這樣的成就取得,實屬不易。

不過,隨著經濟周期步入下行通道,弱化經濟增長增速目標,金融監管加強,管住貨幣和信貸總閘口等因素一起襲來,意味著以往靠規模快速擴張獲得盈利、業務對象首選對公客戶的商業銀行模式已難為繼,銀行傳統資本密集型經營方式在新時代已步履維艱。更嚴重的是,一系列新興科技在商業和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對依靠信息不對稱和價值時空錯位盈利的銀行業根基,更造成根本挑戰。

鑑於此,過去幾年來,可以陸續看到不少眼光前瞻、戰略布局卡位較前的銀行,均在積極謀求結構轉型,而向零售銀行轉型,成為未來發展的長期趨勢。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可見,首先,目前銀行負債成本高企,易上難下,此種情況下,銀行零售存款變得彌足珍貴;其次,在負債成本高企的背景下,銀行只有尋覓高收益資產才能與之匹配。除大行外,其他銀行以其成本難以支持做對公業務,零售成為轉型方向;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居民消費的興起將是大勢所趨,銀行消費信貸、信用卡,乃至投資理財均具廣闊發展空間;第四,從技術上來講,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以往難以批量化的零售業務得以大規模批量進行,加之大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極大改善了銀行零售方面的風控。

十幾年前,在業界的記憶裡,唯有招商銀行可稱之為「零售銀行」,而時至今日,隨著各家銀行積極補上零售短板,已有一批銀行提出向零售轉型的發展戰略,它們成為新一代「零售銀行」崛起的中堅力量。相較而言,在這個新興群體裡,將新零售與金融科技緊密結合、並經過深刻改造的平安銀行新零售模式,值得探討。

獨樹一幟的新零售模式

行業往零售轉型是大勢所趨,作為較早布局零售業務轉型的股份制銀行代表,平安銀行的轉型成果,無疑令人矚目。

事實上,平安銀行零售轉型是基於對「網際網路+」時代背景和自身資源稟賦考量下的「背水一戰」,但從一年多的發展實踐看,其零售轉型的戰略清晰度和戰術成熟度,皆超市場預期。

對其新零售模式詳加分析可見,其特點之一是,戰略層面轉型態度堅決,定位明確。 2016年下半年,平安銀行迎來新一屆董事會。隨即,新的高管團隊提出「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戰略方針,拉開了向零售全面轉型的大幕,並堅定推進轉型。在2017年股東大會上,平安銀行又明確提出打造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向零售銀行全面轉型,對公和同業協同發展。

特點之二,零售轉型戰術成熟。這場轉型戰役,首先是信用卡、汽車金融、新一貸(消費金融)三大零售產品尖兵「三箭齊發」。之所以如此布局,自然有其深意。比如,信用卡可快速獲取客戶流量並建立,協同銀行零售打造帳戶能力;新一貸可抓住消費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機遇,通過差異化地富裕「深耕」和中產下沉,服務更廣闊的客群;汽融貸則可繼續在汽車金融領域保持先優勢。從數據看,三大產品尖兵推動了平安銀行零售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目前,零售營收利潤佔全行比分別提升至44%及68%。

特點之三,是加大對集團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充分發揮集團的客群優勢和綜合金融優勢。從模式看,平安銀行零售轉型戰術中最直接、也最富成效的一點,是從以往的「坐金山」到現在的「挖金山」。由於與集團的聯動大大加強,平安銀行各項零售業務藉助集團的營銷渠道迅速突破,來自集團綜合化貢獻佔比達到40%—50%。

一組可供參考的數據是,平安集團擁有完善的產品體系(牌照齊全)、廣泛的銷售網絡(130 萬個險代理人)、充足的客戶資源(個人客戶數1.5 億人,網際網路用戶數4.3 億人)和領先的後援平臺。而且,不容忽視的還有,平安集團在大數據、金融雲和人工智慧方面,都擁有相當的技術積累。

特點之四,轉型不只靠戰略戰術,還得靠執行力。引人注意的是,在此次向零售轉型中,平安銀行的執行強度和效率遠勝以往,增量資源幾乎100%投入零售業務。圍繞零售轉型的戰略方針,制定了零售「1-2-3-4」落地實施路徑並堅定執行,零售轉型成果明顯。

從定量角度來看,目前平安銀行的零售整體收入、利潤、貸款額度、存款增速、客戶數增長等指標均實現了快速增加。數據之外,整體線上科技能力的增強、月活提升、用戶對平臺黏性的提升、科技在零售場景的應用等各方面的提升和革新,亦很顯著。

打造「不一樣」的智能銀行

與不少商業銀行單純向零售銀行轉型不同的是,平安銀行零售轉型,同時還有另一個終極武器——金融科技。

為了加速讓金融科技落地,據了解,平安銀行組建了一個多達2100人的零售專屬IT團隊。有了專業、實幹、有凝聚力的核心團隊,平安銀行零售轉型因此有了強勁的火車頭。

經過一年多的快速推進,從平安銀行內部了解到的信息顯示,經科技引領,以及擁抱人工智慧、生物識別、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前沿科技,平安銀行已邁入智能化零售銀行3.0 階段。這是什麼概念?大致可解讀為,平安銀行已構築以客戶為中心,打造融合口袋銀行APP和零售智能新門店、呈現「綜合化、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特徵的金融新零售模式——即成為OMO(線上線下融合),「金融+網際網路」的智能化零售銀行。

從線上看,平安銀行已經推動原有的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及信用卡三大渠道APP整合, 2017年8月上線了全新的平安口袋銀行4.0版本。這一版本集合了貸款、理財、信用卡、支付等業務功能,還引入壽險、產險、養老險、證券、期貨、資管、信託等集團子公司的產品與服務,目的在於連接客戶的生活、消費、金融場景,並成為零售獲客的重要入口。

從線下看,平安銀行推出了純零售網點「智能門店」。在「智能門店」,客戶可以一站式辦理銀行零售業務以及綜合金融業務。通過自主開發口袋銀行家APP等各類移動智能管理平臺,與口袋銀行APP等平臺相呼應,「智能門店」為客戶提供出「綜合化、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四化服務,讓銀行更懂客戶。

頗為耐人尋味的是,線上APP整合、線下一站式辦理,用科技提升效率增加新客戶的模式,只是平安銀行的一個方面考慮。平安銀行客戶數現有7000萬,假設涵蓋6000萬個家庭,則已覆蓋2億人,已覆蓋了足夠多的人群。但平安銀行做零售業務的思路,不只是追求增加新客戶,而是要把存量客戶的需求全面挖掘。

這,或許是金融科技助力零售業務發展的另一個「王道」。

據了解,平安銀行在智能化零售銀行打造中更注重「軟體」,即人員作業模式的改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從提供金融服務開始,最終讓客戶獲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讓他們成為黏性客戶。

過去的一年,平安銀行通過深挖平安集團優質個人客戶資源,除通過產品、服務外,還以客戶推薦客戶形式進行遷徙轉化,將銀行帳戶能力通過插件、接口等技術手段與平安好醫生、汽車之家等集團下其他各線上平臺的場景、流量進行結合、形成互補。這一思路,正契合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2016年所提的「金融管家+生活助手」定位。

隨著轉型的逐步深入,金融牌照齊全、海量金融數據、資金實力強等銀行實力與網際網路思維相結合,平安銀行正逐步成長為金融+網際網路的智能化零售銀行,其獨有的綜合金融和金融科技優勢將助力發展進入新一輪爆發期。

幾年的砥礪前行,平安銀行構築的智能化零售銀行模式,或值得銀行同業,細加研究。(CIS)

相關焦點

  • 未來銀行的新零售轉型
    一、傳統銀行遭遇了什麼? 首先,傳統經營模式難以保持增長。在高資金成本、金融脫媒、同業監管和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下,商業銀行的發展遇到了極大的挑戰,根據數據顯示 2016 年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速為 -5.46%,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同時淨息差持續收緊到2.22%,比 10 年前的 3% 收緊了將近三分之一。
  •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踐行國有大行擔當 加速新零售轉型
    自成立以來,郵儲銀行積極踐行「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條大型零售銀行踐行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作為一家資產超10萬億元、擁有近4萬個網點、服務近6億客戶的銀行,郵儲銀行在履行國有大行責任擔當,踐行普惠金融的同時,加速推進新零售轉型,正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 郵儲銀行:10萬億資產零售大行的「新零售」轉型之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郵儲銀行:10萬億資產零售大行的「新零售」轉型之道擁有近4萬家營業網點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簡稱「郵儲銀行」)正在推進A股IPO,國有大行「A+H」上市收官在即。11月6日,郵儲銀行在上交所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化詢價結果,該行A股IPO價格確定為5.50元/股。
  • 王軍: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重塑農村金融服務模式
    5月19日,在鄭州大學第五屆春華資本論壇暨金融科技發展與新金融研討會上,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表示,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順應時代變革的大趨勢,以數位化為轉型方向,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金融科技的應用落地,通過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商業銀行轉型的「平安模式」:從「跑馬圈地」到「深耕細作」
    閱讀提示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轉型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必然選擇。然而,往哪兒轉?怎麼轉?未來前景又如何?各家銀行都在摸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銀行也開始從「跑馬圈地」向「深耕細作」轉型,這一提升客戶黏性的作法,對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8月,在公布半年業績的第二天,平安銀行開啟了零售銀行深入轉型的大幕。這不僅是平安一家銀行的選擇。服務個人的零售業務由於具備「弱經濟周期」的優勢,成為不少銀行戰略轉型的方向,也是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 全球九大銀行的啟示:零售銀行並不是商業銀行的業績救星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作者:董雲峰,36氪經授權發布。 從全球來看,商業銀行的零售佔比,與業績和股價表現沒有必然聯繫。Capital One與TD銀行的零售佔比均超過90%,市淨率卻天上地下;而摩根大通的零售業務佔比不到50%,市值全球第一。
  • 趙建:零售銀行轉型存在著「死亡之谷」,大部分已經喪失了轉型的...
    我在銀行工作了接近10年,這十年中,我感受到的一個就是轉型,轉來轉去,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有時候我說銀行,在整個金融產業當中,商業銀行應當像農業文明、像農民,切實地服務實體經濟,不應該像投行那樣的遊牧民族一樣到處追風口。但是這幾年,銀行每年都在轉型,轉來轉去。當然也跟大環境有關,因為這幾年是我們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的商業銀行業的轉型內嵌於整個經濟和金融業的轉型。
  • 馬上消費CTO蔣寧:探索新零售金融數位化轉型
    馬上消費CTO蔣寧以《農商行數位化轉型探討》為主題,分享了思考。蔣寧認為,放眼未來十年的數位化時代,新零售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平臺運營方式、服務理念等六大方面,而成功構建新零售金融和數字轉型,關鍵把握三個重點,即戰略、人才以及核心能力。
  • 北京銀行零售轉型亮點紛呈 三大特色品牌齊頭並進
    「得零售者得天下」已經成為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快零售轉型的基本共識,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背景下,零售業務領先銀行業績表現相對較好,再次凸顯了零售業務抵禦經濟周期波動的優勢。
  • 《2018中國直銷銀行白皮書》系列解讀一:網際網路銀行服務的轉型與趨勢
    《2018中國直銷銀行白皮書》是第一份報告的延續和升級,內容更加系統、詳實,維度亦更加多樣化,不僅通過大量的外部調研、國內外數據收集分析、公私服務功能測評,結合目前國內直銷銀行的發展現狀,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國直銷銀行發展動向、競爭格局、經營模式,還對直銷銀行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了科學的行業前瞻性思考和研判。
  • Fintech為商業銀行轉型注入「核動力」
    「招商銀行將金融科技定位為轉型下半場的『核動力』,力爭打造金融科技銀行。」  「今年下半年,平安銀行將圍繞『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三大核心策略,堅定不移地推進戰略轉型與升級,努力建設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
  • 對數位化轉型背景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思考
    摘要:近年來,金融科技、數位化、大數據等概念大量滲透到零售銀行,新金融理念隨之深入。而私人銀行財富管理作為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新零售經營業態的影響。伴隨著私人財富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財富管理市場「打破剛性兌換」的監管要求逐步落實,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必須要順應高淨值人群對於財富管理和服務的新需求,順應網際網路+的轉型變革趨勢,加快業務變革,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 信用卡業務助推郵儲銀行「新零售」轉型
    2019年信用卡消費金額達9310.70億元,同比增長20.24%;2017~2019年,信用卡結存卡量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4%;截至2019年末,信用卡結存卡量達3110.07萬張……近年來,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成為郵儲銀行「新零售」轉型的重要引擎。
  • 商業銀行「投行化」轉型提速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金融脫媒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多數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備受挑戰。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創新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成為銀行轉型、提升盈利水平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唯有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有機結合,才能充分滿足實體經濟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全方面金融服務需求。
  • 零售金融,並不是商業銀行的業績救星
    來源:新流財經從全球來看,商業銀行的零售佔比,與業績和股價表現沒有必然聯繫。Capital One與TD銀行的零售佔比均超過90%,市淨率卻天上地下;而摩根大通的零售業務佔比不到50%,市值卻全球第一。在作者看來,當下比起富國與Capital One,摩根大通與TD銀行更值得中國銀行業借鑑。
  • 零售轉型中的崑山農商銀行樣本
    崑山農商銀行自2005年成立以來,已經從一家寂寂無名的農村金融機構,成長為一家千億級規模的農村商業銀行。2014年開始,崑山農商銀行啟動了零售轉型改革。六年來,零售業務已經成為該行業績的強力助推器。到2019年,崑山農商銀行列居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第641位。近日,普益標準發布2020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財富管理能力百強總榜,崑山農商銀行首次入圍。
  • 後疫情時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趨勢
    我今天跟各位匯報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商業銀行數位化如何轉型?我今天匯報四部分內容:首先,自我介紹。我07年畢業以後先是在中國銀行廣東在中山市網點工作,然後再到分行、省行,14年來到北京北漂,現在在總行,之前在網絡金融部即網際網路金融,後來專門從事大數據、人工智慧包括現在是專門做區塊鏈的工作,這是我個人的情況。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基於我的個人經歷以及總結和思考。
  • 九卦|從「喊口號」到落地執行,銀行數位化轉型應該怎麼轉?
    ,而是真正思考如何轉型落實。全國4000多家商業銀行都在思考的這一道必答題,基於各家銀行的資源稟賦、地域規模等不同,其答案也有很大差異,如何拿到數位化轉型的高分?近日,在由金融城組織的「疫情常態化下的銀行數位化轉型方向和策略」內部研討會上,多家銀行負責人分享了自己的實踐探索與深度思考。
  • 九卦| 從「喊口號」到落地執行,銀行數位化轉型應該怎麼轉?
    、數位化遷移,金融服務的在線化、數位化已成為共識,不再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而是真正思考如何轉型落實。全國4000多家商業銀行都在思考的這一道必答題,基於各家銀行的資源稟賦、地域規模等不同,其答案也有很大差異,如何拿到數位化轉型的高分?近日,在由金融城組織的「疫情常態化下的銀行數位化轉型方向和策略」內部研討會上,多家銀行負責人分享了自己的實踐探索與深度思考。
  • 中原銀行行長王炯: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面臨五大挑戰
    我們看一看作為一家銀行,作為一家企業他到底是怎麼思考他的數位化轉型的,他為什麼要轉?首先看一看,現在的數位化到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現在的利差水平還是比較高的,2.32%,在中國的商業銀行裡面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的,但是在國際銀行業的通用的利差水平,基本上都是2以下,而且這幾年每年以接近30個BP的速度在下降,在利差水平降到2%以下的時候,你還能不能經營,你還能不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