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並不是商業銀行的業績救星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流財經

從全球來看,商業銀行的零售佔比,與業績和股價表現沒有必然聯繫。Capital One與TD銀行的零售佔比均超過90%,市淨率卻天上地下;而摩根大通的零售業務佔比不到50%,市值卻全球第一。在作者看來,當下比起富國與Capital One,摩根大通與TD銀行更值得中國銀行業借鑑。

特約作者 | 董雲峰

零售為王,得零售者得天下……多年來,零售轉型是銀行業的主旋律,乃至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那些零售業務突出的銀行,諸如招行、平安,在資本市場上享受到了明顯的溢價,目前兩家銀行的市盈率分別達到8.67倍、8.66倍,市淨率分別為1.4倍、0.9倍,均遠好於行業平均水平。

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零售業務受到了嚴重衝擊,加之這兩年信用風險抬頭,也讓商業銀行開始重新思考零售業務的定位。

最直接的疑問是,零售佔比是不是越高越好?商業銀行是不是必須零售優先?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何不將視野放大到全球?不妨看看國外的銀行是怎樣的,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大行。

在本文中,新金融琅琊榜梳理了9家國外銀行的最新業務數據:摩根大通、富國銀行、滙豐控股、花旗集團、Capital One、TD銀行(道明銀行)、ING(荷蘭國際集團)、星展銀行和印度HDFC銀行。

我們發現:商業銀行的零售佔比,與業績和股價表現沒有必然聯繫。

摩根大通的零售業務佔比不到50%,市值與市淨率都是全球大銀行最高水平;目前其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去年末一度超過4000億美元,大幅領先於工商銀行。

Capital One與TD銀行的零售佔比均超過90%,但是股價表現相差甚遠,從市淨率來看,前者僅為0.47倍,後者高達1.23倍。

印度HDFC可以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情形,這家銀行成長速度極快,市淨率超過3倍,目前市值超過700億美元,但是其零售營收與淨利潤佔比都不到50%。

富國銀行與Capital One已然跌落神壇,但是國內仍充斥著對這兩家銀行的各種鼓吹,也是一個神奇的現象。

放眼全球,摩根大通是全能大行的典範,TD銀行是零售之王,它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成長性,並且有著強大的數位化能力。

在當下,比起富國銀行與Capital One,摩根大通與TD銀行或許更值得借鑑。

總而言之,對於努力尋求轉型的中國商業銀行而言,零售銀行是一個重要選擇,但並非唯一的選擇,也不一定是適合自身的選擇。

零售銀行不是什麼大救星。比起零售佔比,更重要的是風險管理能力與數位化能力。

摩根大通:零售佔比不到一半,市值全球第一

摩根大通的大零售業務隸屬於零售與社區銀行部門(CCB)。

目前,摩根大通的大零售業務覆蓋6300萬美國家庭,其中包括400多萬家小企業。該行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銀行,在按揭貸款和汽車貸款市場的排名分別為第二、第三名。

財報顯示,2019年,摩根大通零售與社區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58.83億美元,佔比為47.08%;該項業務淨利潤166.41億美元,佔比為45.68%。

去年摩根大通的零售存款平均餘額6940億美元,零售貸款平均餘額4640億美元;活躍移動用戶達到3700萬,同比增長12%,規模與增速均為美國銀行業之首。

此外,零售與社區銀行是摩根大通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去年ROE高達31%,遠超過全行15%的整體水平。

摩根大通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最新市值在3000億美元左右,力壓工行;市淨率達到1.2倍,是工行的2倍有餘。去年末,這家銀行的市值一度超過4000億美元。

富國銀行:銀行界「網紅」,被摩根大通吊打

在2019年財報裡,富國銀行將業務分為三個部門:社區銀行業務、批發銀行業務和財富與投資管理業務,其社區銀行業務對應的正是國內的大零售概念。

去年富國銀行社區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53.16億美元,淨利潤73.98億美元,同比分別下滑29%、3%,佔全行的比重分別為53.06%、37.84%。

或許是業績不振推動了變革步伐,今年2月11日,富國銀行宣布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原有的三大板塊調整為五大板塊:個人和小企業業務、消費金融、商業銀行業務、公司和投資銀行業務、財富和投資管理。

此次調整突出了消費金融業務,也顯示出做大對公業務的意圖。富國還挖來了摩根大通的按揭貸款業務負責人Mike Weinbach,由其擔任消費金融部門的執行長。

在社區銀行業務方面,去年末,富國銀行共有超過3000萬的活躍數字客戶,其中活躍移動客戶為2440萬。

在資本市場上,截至上周五收盤,富國銀行市值為1357.68億美元,市淨率為0.73倍,被摩根大通甩開了差距。

過去四五年來,富國銀行的市值基本原地踏步,2018年以來更是一路下滑,目前市值相比2018年初的歷史高點縮水了接近一半。

花旗集團:零售佔比一般,市淨率很低

花旗的大零售業務,屬於全球零售銀行部門(GCB),包括零售銀行與財富管理,還有按揭貸款、小企業金融,以及銀行卡業務。

財報顯示,去年花旗全球零售銀行業務總收入329.71億美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44.38%;淨利潤為57.02億美元,佔全部淨利潤的比重為29.39%。

花旗GCB以美國、墨西哥和亞洲為戰略重點,在19個市場為1.1億多客戶提供服務。

相比滙豐,花旗的業績表現要平穩的多。儘管如此,過去幾年裡,花旗的股價一直起色不大,上周收盤價47.41美元,總市值994.76億美元,與滙豐相差無幾,同樣較2018年初最高點跌去了一半。

目前花旗股票市淨率0.51倍,略低於滙豐,為歐美大行較差水平。

滙豐控股:零售佔比不低,整體暮氣沉沉

滙豐控股的業務分類相對特殊,其零售業務主要對應的是零售銀行與財富管理部門,但是私人銀行是一個單獨的部門,小企業業務則在企業銀行部門。

財報顯示,去年滙豐的零售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總收入231.92億美元,佔比為41.34%;稅前利潤64.28億美元,佔比為48.16%。

在滙豐零售業務的稅前利潤當中,來自香港地區的達到65.50億美元,也就是說其他地區加起來的稅前利潤整體為負,其他業務同樣如此——以香港為主的亞洲地區貢獻了滙豐的絕大多數盈利。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前陣子滙豐控股取消派息,會在香港市場引起震動。

如果加上滙豐控股的全球私人銀行業務,以及被歸入到企業銀行業務的小企業業務,滙豐的零售佔比會更高,應該與摩根大通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一些。

本世紀以來,這家老牌銀行整體在走下坡路,市值基本沒有什麼增長,與摩根大通的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滙豐市值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僅為摩根大通的1/3,市淨率0.59倍,為摩根大通的一半。

ING:零售佔比挺高,過去兩年市值暴跌

同樣在衰落在老牌巨頭,還有ING。

ING是歐洲主要商業銀行之一,總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入選巴塞爾委員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財報顯示,去年ING的零售銀行業務(荷蘭、比利時、德國及其他地區零售業務加起來)總收入為136.04億美元,佔比為67.96%;淨利潤為36.60億美元,佔比為85.75%。

在資本市場上,截至上周五收盤,ING的總市值為231.08億美元,市淨率0.86倍。2018年以來,ING股價一路下跌,市值從最高時800多億美元,縮水到目前200多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ING是全球直銷銀行鼻祖,於1997年在加拿大首創直銷銀行ING Direct 。

Capital One:零售神話跌落,市淨率墊底

前面說的都是綜合性的大行,接下來我們看看最純正的零售銀行,也是國內無數人膜拜的Capital One。

Capital One的大零售業務由兩塊構成:信用卡業務、零售銀行業務。

財報顯示,去年Capital One信用卡業務營業收入183.49億美元,佔比64%;淨利潤31.27億美元,佔比57%。同期零售銀行業務營業收入73.75億美元,佔比26%;淨利潤17.99億美元,佔比32%。

加總之後,得出其去年大零售營業收入合計257.24億美元,佔比90%;淨利潤49.26億美元,佔比89%。

Capital One成立於1994年,從美國維吉尼亞州Signet銀行信用卡部門起步,逐漸發展成美國信用卡巨頭,目前是全美第五大零售銀行和第八大銀行。

不過,近年來,Capital One的零售神話顯得黯然失色,其業績大幅波動,多次出現負增長。隨著神話跌落,它曾享受的估值溢價亦不復存在。

截至上周五,Capital One收盤價60.11美元,總市值274.96億美元,市淨率0.47倍,在全球大中型銀行裡處於墊底水平。

TD銀行:零售佔比極高,市值遠超Capital One

同樣是主打零售的銀行,TD銀行(道明銀行)的估值卻遠高於Capital One。

TD銀行是北美十大銀行之一,擁有2500多萬客戶。作為一家總部在加拿大的銀行,它還是美國最成功的外資銀行。

財報顯示,去年TD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258.04億美元,淨利潤88.87億美元,佔比分別為87.71%、99.19%。

若論零售佔比,TD銀行與Capital One不相上下,可是兩家銀行的股價表現大相逕庭。

截至上周五收盤,TD銀行的股價為43.07美元,總市值779.21億美元,市淨率高達1.23倍,對Capital One形成碾壓之勢;其市淨率與摩根大通旗鼓相當,代表了歐美大型銀行最高水平。

這背後,TD銀行的發展戰略相對穩健,客群資質較Capital One更好,並且零售銀行產品更加多元化。

TD銀行還是知名的在線金融服務平臺,擁有超過1200萬活躍數字客戶。

星展銀行:零售佔比一般,市淨率不低

再來看看亞洲地區的銀行。星展銀行,新加坡乃至東南亞最大的商業銀行,擁有AA-和Aa1的信貸評級,為亞太地區最佳水平。

財報顯示,去年星展銀行的零售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2.99億新幣(44.57億美元),佔比為43.13%;稅前利潤27.77億新幣(19.65億美元),佔比為36.28%。

可以看到,星展的零售業務不算太突出,佔比與國內大型銀行相當。

截至上周五,星展銀行的總市值為347.25億美元,市淨率為0.92倍,在全球大中型銀行裡屬於良好水平。

印度HDFC銀行:零售佔比一般,股價很強勢

最後要說的是印度的大型商業銀行HDFC。這家銀行最新的市值超過700億美元,市淨率高達3.45倍。去年下半年,其市值曾盤踞在1000億美元之上。

財報顯示,去年HDFC銀行的零售銀行營業收入8922億盧比(117.60億美元),佔比為48.85%;稅前利潤1180億盧比(15.54億美元),佔比為34.57%。

從佔比來看,HDFC與星展以及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差不多。

HDFC銀行是1994年首批獲得印度儲備銀行(RBI)批准成立的民營銀行之一。它還是印度最早與VISA和萬事達建立合作的銀行。

這家銀行成長速度極快,過去10年裡,其淨利潤增加了6倍多。

可以說,印度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HDFC銀行所表現出的高成長性,才是其高估值的核心,而不是什麼零售佔比。

相關焦點

  • 全球九大銀行的啟示:零售銀行並不是商業銀行的業績救星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作者:董雲峰,36氪經授權發布。 從全球來看,商業銀行的零售佔比,與業績和股價表現沒有必然聯繫。Capital One與TD銀行的零售佔比均超過90%,市淨率卻天上地下;而摩根大通的零售業務佔比不到50%,市值全球第一。
  • 商業銀行旗下金融牌照大全
    )、金融資產投資和金融資產管理(加快資產流轉與尋找優質資產以及政策傾向性比較明顯)、理財子公司或基金(發展高淨值客戶與私人銀行業務以及實現輕型運營)、消費金融(可彌補零售業務的短板)以及金融租賃(可彌補跨區域運營的不足)等。
  • 招商銀行業績曝光:零售金融業務佔比仍最高 信用卡不良上行
    (下稱招商銀行,600036.SH),最新出爐的2019年業績並沒有出乎市場意料。同時,零售業務繼續佔據公司主要地位,零售貸款利息收入在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中佔比最高。不過與此同時,利息支出由於存款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在報告期內同步上升。招商銀行方面表示,科技是唯一可能顛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力量;要真正實現「輕經營」和「輕管理」,也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因此,該行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把探索數位化經營模式作為轉型下半場的主攻方向。
  • 汽車零售貸款市場:商業銀行主導,未來空間廣闊
    其中,汽車消費信貸作為整車銷售、二手車交易中的重要一環,主要指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向用戶(購買汽車時)提供的融資服務,包括消費貸、分期付款等零售融資模式,也叫汽車按揭。本文以汽車消費信貸(零售融資)為研究對象。
  • 新一代「零售銀行」崛起 ——中國商業銀行的轉型模式思考
    不僅如此,在取得業績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的不良率也從2016年末的1.65%下降至1.55%。在經濟增長尚未迎來實際拐點的當下,這樣的成就取得,實屬不易。不過,隨著經濟周期步入下行通道,弱化經濟增長增速目標,金融監管加強,管住貨幣和信貸總閘口等因素一起襲來,意味著以往靠規模快速擴張獲得盈利、業務對象首選對公客戶的商業銀行模式已難為繼,銀行傳統資本密集型經營方式在新時代已步履維艱。更嚴重的是,一系列新興科技在商業和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對依靠信息不對稱和價值時空錯位盈利的銀行業根基,更造成根本挑戰。
  • 招行、平安、興業等商業銀行是如何做消費金融的?
    本文著重介紹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主要模式和競爭策略。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相關業務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外部衝擊加大、內在需求增強和監管趨嚴等環境下,銀行業不斷加快零售轉型步伐。多數銀行從信用卡、一般性消費信貸等領域發力,充分挖掘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客戶需求,提升業務收入,增強客戶黏性。
  • 零售佔比不是越高越好,別對淨息差抱太多幻想,田惠宇在招行業績會...
    在今日的業績發布會上,以董事長李建紅、行長田惠宇領銜的公司管理層開誠布公,談論了關於招行和銀行業的多個關鍵問題:比如零售佔比是不是越高越好?零售和對公如何配比才是合適的?在業內有「零售之王」之稱的招行在疫情期間的特殊時刻進行了深刻思考。
  • Fintech為商業銀行轉型注入「核動力」
    從招商銀行與平安銀行在近日披露的2017半年業績報中的表述不難發現,兩家銀行已經不約而同地將金融科技作為自身戰略轉型之利器。   「金融科技是銀行下一步最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銀行的機遇。」  畢馬威日前發布的題為《中國銀行業轉型20大痛點問題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研究報告稱,商業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大致有三種實現模式:一是銀行類金融機構通過借鑑金融科技產業創新思路,自行研發創新金融技術,構建產業生態;二是採用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成果來推動銀行業金融科技業態的研發與應用;三是由金融機構投資或參股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來構築雙方深度業務合作。
  • 商業銀行轉型的「平安模式」:從「跑馬圈地」到「深耕細作」
    「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金融脫媒趨勢的演進,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平安銀行副行長蔡麗鳳說。  市場的變化從平安銀行第三季度業績報告中就能看出端倪:該行部分民營中小企業、低端製造業等企業面臨經營不善、利潤下滑、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企業出現資金鍊緊張、斷裂、無力還款等情況。  蔡麗鳳介紹,過去3年,平安銀行發力的重點是對公業務。
  • 金融科技萬字雄文 變革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模式
    在實體經濟更加複雜、數字經濟浪潮湧現、客戶金融需求多樣化、外資金融機構衝擊、行業跨界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然需求,如果不轉型升級,商業銀行被淘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數位化銀行不是銀行零售業務的數位化,也不是銀行推出的其他幾個數字產品,或者僅僅簡單的將產品線上化,構建數位化商業銀行是未來一大重要趨勢,從現實來看,已經有許多商業銀行和大型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比如建行和阿里巴巴聯姻,農行和百度牽手,工行和京東結伴。
  • 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徵求意見
    □ 《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將風險分類對象由貸款擴展至承擔信用風險的全部金融資產,對非信貸資產提出了以信用減值為核心的分類要求,特別是對資管產品提出穿透分類要求 □ 未來《暫行辦法》實施後,逾期90天以上的債權,即使抵押擔保充足,也應歸為不良 本報訊 記者彭江報導: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嚴格的資產分類標準
  • 央行金融研究所周誠君:更好發揮商業銀行監事會作用
    最後,商業銀行經營的外溢效應強,對內外部治理的監督約束更為依賴。商業銀行運行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治理需要充分考慮存款人利益。不僅如此,由於金融體系的整體連接性、業務相關性和風險傳染性,銀行的破產往往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
  • 王軍: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重塑農村金融服務模式
    5月19日,在鄭州大學第五屆春華資本論壇暨金融科技發展與新金融研討會上,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表示,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順應時代變革的大趨勢,以數位化為轉型方向,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金融科技的應用落地,通過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哈爾濱銀行發布2019年業績:應對挑戰 深化零售轉型初見成效
    3月30日,哈爾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哈爾濱銀行」或「哈行」,股份代號:6138.HK)發布哈爾濱銀行及所屬子公司(「集團」)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十二個月(「報告期」)之經審閱合併全年業績。深化零售轉型與銀社連結 拓展未來成長的新空間2019年,哈爾濱銀行將零售金融業務定位於全行戰略轉型的重點,通過以「幸福社區」發展計劃為代表的公益品牌項目建設,將服務根植於營業網點周邊社區,始終堅持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溫度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助力客戶市場定位實現新突破,推動零售金融業務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 正道易行,淺談商業銀行網絡金融業務發展的三個方向
    「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持網際網路金融穩定發展」三點:   1、以全渠道服務的新思路發展普惠金融   談到網金業務話題必然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直銷銀行,由2013年民生銀行正式命名這項業務以下,國內銀行業通過近4年的探索發展,不少銀行有不錯的經驗積累,比如民生銀行的雙1000業績,南京銀行創新網際網路客群的資產業務,江蘇銀行創新場景金融的深度合作,寧波銀行銀行一體化融資服務
  • 市場資訊|聚焦中國商業銀行零售黃金業務,直面阻礙尋求未來機遇
    為了深入分析中國商業銀行實物黃金業務趨勢背後的推動力量,確認該領域的未來機遇,世界黃金協會進行一系列市場調研,並根據最新市場資訊發布《聚焦中國商業銀行零售黃金業務》報告。接下來我們將分為兩期向大家詳細介紹商業銀行實物黃金產品趨勢以及吸引零售黃金投資者的主要因素。
  • 金融界·思想前沿 網際網路金融: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鯰魚效應」
    網際網路金融是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方式,在商業銀行未來長期發展中扮演鯰魚的角色。網際網路金融將改變商業銀行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導致商業銀行支付功能邊緣化,重構已有融資格局,挑戰傳統的金融中介理論。在銀行業新的競爭格局下,商業銀行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並以此為契機全面認識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再造業務流程和構建新的價值網絡。
  • 監管大年商業銀行謀變縮影:工行在京東金融平臺上開網點
    進行如此嘗試的是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它選擇的合作方是京東金融。兩家在11月27日宣布,推出「工銀小白」數字銀行,這是國內銀行業首個開到網際網路平臺上的銀行。這也可視作在2017年這個監管大年,傳統商業銀行創新謀變的一個縮影。「工銀小白」對銀行部分傳統業務進行了創新。
  • 蘭蔻中國旗艦店開業 中國市場因何成業績「救星」
    中國市場或成高端化妝品牌業績「救星」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際美妝巨頭們「很受傷」,歐萊雅、寶潔、資生堂、強生、聯合利華、花王等企業均交出了業績下降的成績單。其中,歐萊雅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同比減少143億元。但值得關注的是,其美妝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業績穩定。
  •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戰略大會:飛貸何以牽手金融四大子行業頭部企業?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戰略大會:飛貸何以牽手金融四大子行業頭部企業?    6 月27- 28 日,由上海預踐諮詢主辦的第二屆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戰略大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以「連接與開放」為主題,數百名來自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等的專家參與本次大會,探討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遇到的難點與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