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24日電 每年的9月21日至9月27日被定為國際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疾病周。今年國際ITP疾病周的主題是「無畏ITP束縛,凝聚自由新力量」。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於機體對自身抗原失去免疫耐受,導致免疫介導的血小板過度破壞和血小板生成受限,引起的血小板計數減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張曉輝教授說。
今年新冠疫情的肆虐,給ITP患者的生命健康再增加了一層陰影。很多患者因此不能及時到醫院就診拿藥,藥店途徑也頻頻受限。目前臨床對於ITP的治療多採用糖皮質激素、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等一線治療方案。近年來,血小板生成素(TPO)受體激動劑的出現,為IT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張曉輝教授解釋說,「2019年該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範圍,極大的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進一步提升患者使用創新藥品的可及性和可獲得性,使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對於絕大多數ITP患者而言,ITP就像高血壓一樣,是一種慢性病,治療周期較長。目前雖然有創新藥進入了國家醫保,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但這些藥物多為住院報銷,而約90%的ITP患者僅需要在門診接受長期治療。
「鑑於這種臨床現狀,我建議將ITP用藥納入門診特殊疾病或者門診慢性疾病報銷保障範圍。這樣做會有至少三分之二的ITP患者獲益,也避免了醫療資源浪費,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曉輝教授表示。(工人日報記者 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