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於京東數科、螞蟻集團IPO的金融壹帳通(股票代碼:OCFT)雖然還在虧損的泥潭中不斷掙扎,股價卻已經飛上天際,市值在百億美元附近不斷波動。
只是,一隻黑天鵝已經悄然飛到它的頭頂——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下調。
金融科技的市場取決於金融市場的繁榮程度。利率上限大幅下調會讓信貸市場階段性收縮,而金融壹帳通很大一部業務收入與信貸相關,長期來看,這隻黑天鵝會將其業務的天花板壓低,短期影響可能更加嚴重。
讓讀懂新金融疑惑的是:雖然金融壹帳通服務了大量的金融機構,但平安系公司貢獻了其營收的63%,它在金融市場中的價值和地位究竟是怎樣的?
1、
8月5日,金融壹帳通發布2020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未經審計財報:
「2020年二季度營收7.74億元,較去年同期5.22億元增長48.4%;淨虧損3.31億元,較去年同期3.40億元虧損幅度收窄;
上半年營收13.55億元,較去年同期9.70億元增長39.7%;淨虧損7.46億元,較去年同期7.55億元減少0.98%。」
雖然金融壹帳通依然虧損,但不得不說這份財報著實不錯——營收大幅增加,虧損不斷收窄。
而且金融壹帳通的客戶基礎很好,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服務客戶涵蓋了中國全部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和52%的保險公司。
金融壹帳通面臨的一切似乎都是好的,除了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下調這隻黑天鵝之外。
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指出: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市場上主流的說法來自《財新》:或將改變現行"兩線三區"的規定,轉而錨定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應是回到2015年規定不超過市場基準利率(以一年期LPR為準)4倍的合法利率區間,但具體方案尚未最終確定。
市場一片恐慌,特別是以助貸為主業的金融科技市場。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名義上是規範民間借貸,實際上它更約束了持牌金融機構。
4倍一年期LPR即15.4%,下浮8.6%~20.6%,可以當做參考的是信用卡利率超過18%,如果利率上限下調至15.4%,信用卡業務面臨巨震,可能直接將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利潤吞噬,更遑論信用卡之下的次貸市場。
2、
無論用剪刀剪還是用手薅,"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事實不會變。助貸業務無論是直接向C端等收費還是向B端收費又或是怎樣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收取的費用歸根結底還是來自借款人的利息。
利率上限大幅下調,意味著金融機構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直接的後果就是,無論是面對金融壹帳通還是其他助貸機構的合作,金融機構必須更加審慎,因為當下信貸市場的基礎設施還不足以支持這麼低的利率上限。(拓展閱讀:《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大幅下調,並非不可行,只要能......》)
金融機構的"消費"將被抑制,同時利率上限下調還意味著借款人群體必將上移到小部分人群,它們對於助貸類服務的需求也會被抑制。這與疫情中老百姓失業與消費的變化很類似。
而金融壹帳通當前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助貸類服務,而這部分業務此前已經受到了疫情影響。財報顯示,金融壹帳通零售貸款總額為人民幣206億元,去年同期為人民幣222億元,而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為人民幣84億元,去年同期為人民幣108億元。這導致2020年第二季度來自業務發起服務和風險管理服務的收入減少。
上半年,這兩類收入佔金融壹帳通總收入的37.4%;二季度佔比約28.2%。從2020年上半年來看,這兩類收入的佔比雖然在降低,但依舊很高,"利率上限"的黑天鵝足以決定金融壹帳通未來的盈虧,是當頭一棒還是滅"頂"之災,都要看最終利率上限是如何劃定。
另外一種可能是:利率上限下調讓金融機構更加依賴金融科技公司的助貸服務,因為它們需要更精準的識別客戶。這對於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一部分頭部企業而言將會是利好,對於金融壹帳通呢?
據自媒體新經濟IPO:
"某家比較大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把自己的網際網路信貸模型吹上了天,但該公司2017年承諾兜底的近15億線上小額貸款累計壞帳率高達30%,風險迄今仍未釋放完畢。
新經濟IPO拿到了一份數據,截至2018年末、2019年三季度末和2019年末,這部分網際網路貸款餘額分別為13.5億元、7.9億元和4.7億元,貸款期限為3年期。
2017年,該公司因擔保這些貸款損失了153萬元。2018年,該公司的擔保損失為2億元人民幣,佔擔保餘額比例約為15%。2019年,該公司的擔保損失為1.37億元人民幣,佔擔保餘額的29%。
2018年,該公司換個合作夥伴再試一次。又與銀行合作,精心設計了優先劣後架構,銀行資金做優先,自己出資做劣後,跑了不到一年,壞帳率還是30%!"
讀懂新金融好奇去八卦了一下這家公司是誰?得到答案後大跌眼鏡,就不在此明說了。
3、
以助貸業務起家的樂信和360金融2019年營收分別為106億元、92.2億元,淨利潤分別是23億元、25億元,甩了同期和當下的金融壹帳通幾條街,但二者市值不足金融壹帳通的20%。
這可能就是金融和科技估值邏輯的區別吧。但讓讀懂新金融疑惑的是,"平安的'科技'"和"金融市場的'科技'"能是一回事嗎?
二季度,來自平安集團的營收為3.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8%,為金融壹帳通貢獻了51%的營收;陸金所也貢獻了9517.5萬元,佔12%的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44%;來自第三方客戶的營收為2.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貢獻37%的營收。
平安和陸金所為金融壹帳通貢獻了63%的營收,在這部分鐵打的收入面前,"利率上限下調"這隻黑天鵝似乎不值一提,只不過金融壹帳通錨定的市場究竟是平安集團的生意,還是整個金融市場呢?
從其市值變化來看,資本相信金融壹帳通在金融市場中的想像力,雖然金融壹帳通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證明這一點,可能資本市場一看到平安和金融壹帳通就把二者自動和阿里巴巴與螞蟻集團類比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