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考研錄取
眾所周知,2020年研究生招生擴招幅度很大,僅擴招的人數就達到了18.9萬人。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碩士研究生2018年招生人數接近80萬,也就是說,今年招生人數接近100萬大關,如果加上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數量,僅僅一個年度招生人數鐵定超過了100萬。
很多人不禁疑惑:高校有那麼多的研究生導師嗎?如果人手不夠,又該怎麼辦?難道一個導師帶好幾十個研究生?
在一些老牌子高校,因為每年招生人數太多,一個研究生導師一年招收3到5個研究生是很正常的現象,加上往年未畢業的人數,很有可能在讀研究生人數超過20個,這對於研究生導師來說,當然是巨大的壓力。
怎麼解決研究生導師人手不夠的問題呢?其實,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很多的,我國高校教師大多擁有博士學歷,尤其是年輕教師,都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只要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無論是什麼職稱,一般都能夠擔任研究生導師。
說白了,研究生擴招,研究生導師隊伍也會大大補充。
人們關心研究生導師人手不夠的問題,背後擔憂的是研究生培養問題,還有師生之間如何處理好關係的問題。
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導師與導師之間的關係、導師與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關係及研究生培養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優化師生關係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關鍵,是責權機制的核心內容。研究生導師責權機制構建,需要進一步理順和優化師生關係,最大限度地調動導師和研究生的積極性。
很多名校通過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導師責任制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繫的導師資助制,強化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形成有利於激發研究生創新熱情和創新實踐的培養和獎助體系,從而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真正提高。
毫無疑問,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沒有強大的研究生教育,就談不上教育強國,隨著研究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研究生導師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不僅是從數量到質量的提高轉變,對研究生導師的學術能力和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幾年,我國高校積極借鑑國外大學導師制的成功經驗,完善研究生導師管理制度,將教學和指導列入高校及教師的評價體系,強化導師指導責任意識,加強導師的選聘和培訓。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制定的《研究生指導教師職責規定》,第三條規定,導師應具備高尚的學術道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學術水平和指導質量。第四條,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
國內很多高校較為重視新導師培訓,武漢大學每年都會舉辦遴選研究生導師培訓會,開展「武漢大學導師學校」系列活動。此舉是為了幫助新遴選的研究生導師提高指導能力和責任意識,儘快進入「導師」角色,由此保障與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碩士研究生階段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大量歷史經驗及研究結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在20到30歲時期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和階段,眾多創新性科研成果也是在該時期孕育和產生的。
所以說,需要儘早地進行選拔與評價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思維模式與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所必備的思維能力,入學第一學年的理論課程學習階段學生容易把獲得畢業所需學分作為第一要務,教師則很急迫地想把本專業的基本知識灌輸給學生,特別是本科專業為非本專業的學生,試圖以最快的速度使學生建立後期科研所需的知識體系,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
因此,無論研究生導師人手是否緊張,研究生培養的改革措施必須要有,從培養計劃、教學資源、教學評價考核等多方面進行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以適應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本科專業為非本專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