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孩子就是逃不開補習班?

2020-09-04 時代數據Datagoo


9月1日,全國31個省市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採取線上開學外,其他省份全部迎來線下開學。

每年一次的開學日,今年卻過出了社交網絡新年夜的感覺,家長真實反應衝上熱搜。


他們奔走相告,開香檳,放鞭炮慶祝好日子終於要來了,終於要從無窮無盡的輔導班中解脫出來了。

|暑期家長的每一天

9月2日,淘寶教育發布《暑期在線教育創新勢力榜》,最受關注的K12機構(學前至高中教育)在淘寶售出的課程整體增長超過300%。

一方面擔心宅家學習留下知識缺口,另一方面暑期出遊計劃的限制,讓輔導機構的課程安排十分連貫,今年暑期,家長在補習班上下了血本。數據顯示,淘寶教育平臺中小幼課程1個月的成交額就達到了去年整個暑期的水平。



「不補,我的孩子就輸了」


自媒體芥末堆教育發布的2020年教育消費調研數據指出,39%的家長表示今年的收入減少了,僅有2%的家長收入有所增加;

與此同時,有38%的家長表示今年會增加孩子的教育消費,45%的家長基本維持不變。即使面臨著生活消費降級,不少家庭依然堅持孩子的教育消費是最後一筆要動的奶酪,排在家庭日常必須支出的後面。

而在義務教育普及的今天,家長花在教育上的錢,大多花在了課外班上。據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對全國18個省市18645個有效樣本家庭進行的「義務家庭教育支出調查」數據,全國家庭教育支出平均5244.08元,其中購買各類校外教育產品和服務的平均支出為4055.18元,約佔教育總支出的77.3%

據2011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開展的「中國義務階段家庭教育成本調查」,78%家庭平均支付子女課外補習費3820元,最高的達到年均8萬元。家庭平均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子女總支出的76.1%,佔家庭總支出的35.1%,佔家庭總收入的30.1%。

現在,情況愈演愈烈。

《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顯示,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兩個範圍內,佔比分別為22.4%和21.7%。38.8%的受訪家庭用於子女校外教育和培養的投入佔家庭年收入的2-3成。

每年暑假,關於「月薪三萬塊錢撐不起一個暑假」、「一線中產到破產只需一個暑假」的討論更是在微博上此起彼伏。

高昂的補習費用成為巨大的家庭負擔的同時,中國學生的補習時長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一騎絕塵。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2015)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參加 PISA 測評的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省市學生,平均每周用於課外學習的時間為27小時,在所有參加測評的國家及地區中僅次於阿聯,其中數學為課外學習時間最長的學科。

高壓力的背後,是中國家長逃不開的育兒焦慮。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2018年教育綜合焦慮指數達到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尤其在孩子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

培育一個人成長的責任,絕非「重大」二字就可以概括。當你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會感到焦慮實屬正常。早在2014年就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家長對「教育落後」的恐慌貫穿整個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深感「教育重負」的壓力、在教育結果上擔心「教育無能」。

高濃度的焦慮讓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鮮少上補習班的80後給自己的孩子報滿了補習班。寧願孩子童年辛苦些,也不要等他長大了後悔。在全民補習的時代,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被時代扯下來的那一個。

特別是這些年來社會上愈演愈烈的對「原生家庭」的種種譴責、流行的育兒鄙視鏈,學區房大戰等愈演愈烈的「戰事」,更讓為人父母者如履薄冰。

「家長教育焦慮報告」指出:為學區房而焦慮的家長人數過半;「90後」家長已經為孩子教育提前進入焦慮狀態;「二胎放開」讓「80後」父母「重新焦慮」;考慮到父母能力及發展與教育緊密相關,75% 的家長也開始為自身的成長感到高度焦慮。

應試教育制度之下,孩子考出高分,進入一所好的大學,成為了越來越多父母消解育兒焦慮的唯一良藥。



「減負後,我給孩子多報了三個補習班」


背負著父母的期望與焦慮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

為了「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從上個世紀起,我國號稱史上最嚴的「減負令」一再出臺,據《人民日報》追溯,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發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隨後在過去的58年間國家層面發布的「減負令」有十餘道,各地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項,但都收效甚微。

「減負」聽起來很簡單。無非是孩子披星戴月地學,太累了,讓他們在物質條件更豐富的今天不用那麼辛苦,能少學點,多休息。但實踐起來才發現,這在當下的情勢下根本行不通。

2004年,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把孩子從過早的考試競爭中解放出來,教育部提出取消了小升初統一考試,改為免試就近入學。而這一政策能夠有效實施的前提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地區學校的辦校質量是平衡的。

但現實我們都了解,同一個區域的學校就是有好有壞,存在質量上的差距。在「小升初」競爭比較激烈的城市,更是出現了家長們追捧的「名校」。如上海初中的「四大名校」、北京海澱區的「四小強」、廣東的東華、執信、廣雅等等。這些「優質學校」集中著大量高職稱教師,甚至不惜從外省「挖」特級教師。優質的師資的不平衡直接造成了同地區各個學校質量之間的差距。


免試就近入學這樣一刀切的方式讓渴望收到優質生源的重點初中和渴求孩子能夠獲得優質資源的家長造成了無法互選的尷尬局面。

在取消統考後,擇校生、特長生、特色實驗班、企業子弟入學、奧數加分入學等多種優先入學途徑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形成了教育領域的「劇場效應」與「囚徒困境」——看似寬鬆的競爭中勢必有人通過私下學習的方式「搶跑」、「作弊」,結果所有人被綁架,不得不加入「搶跑」。

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從2014年開始對全國20個省、112所初中、近2萬名初中生及其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從「小升初」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擇校行為。

本著為中小學生減負,各級教育部門不斷修訂升學政策,讓學生少學、少考、少作業。但中高考制度不變,名校數量不變,最終不過是將應試教育的主戰場從公開的考試選拔轉移到了暗地裡,家長間,以及各地區的學區房和校外各種補習機構上。

而巨大的市場需求最終促進了課外輔導產業的繁榮。以新東方、學而思為代表的課外補習機構由此迅速崛起。

截至2018年,我國k12k課外培訓市場規模 5205 億,增速 11.2%。

隨著升學壓力的增長以及對優秀學業成績的期望增加,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後輔導。據 Frost&Sullivan報告,2017年中國城市學生每周平均花費10.6 小時進行課外輔導,特別是隨著求學階段臨近高考,中國學生的 K12課外輔導參與程度逐級提高,在高中階段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參與K12課外 輔導。

2017年大約有12.7%的幼兒園兒 童,21.9%的小學生,36.8%的初中生, 以及57.8%的高中生,參加了K12課後培 訓課程,大量持續而穩定的生源將推動 中國課後輔導市場保持穩中增長。


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行業崛起


而一場疫情,將在線教育帶入了學生和家長的視線之內。

2.65億在校學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為孩子尋找最優的培養路徑,家長們更是不斷嘗試品類多樣的線上教育產品。根據中科院K12在線教育市場調研報告,進入2020年以來,全國共有2億多中小學生完成觸網學習——相當於85%的中小學生都體驗了在線教育,這個數字是2019年結束時的近6倍。

在線教育的爆發給了這個傳統輔導行業巨大的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彌補了傳統輔導行業的一些缺陷。

傳統課外輔導業務必須具備兩個基本要素:老師和場地。一個典型線下機構的教師薪酬和場地租金要耗費掉60%左右的營收。而線下場地有限的輻射半徑及利用時間、優質師資漫長的培養周期阻礙了機構的快速擴張,全國性品牌難以下沉:2017財年,新東方855個學習中心、好未來507個學習中心分別有90.8%和99.8%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難以下沉到被地頭蛇和眾多小機構把控且人才短缺的中小城市。

而當網際網路技術被用於輔助開展學生課程、教育培訓,極大緩解了鄉村學校面對的兩大痛點:中小城市以及鄉村學校師資人數不足甚至無法開齊課程,以及學校師資教學水平不足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數據顯示,在參加過線上課程的中小學生中,26%的學生認為線上課程能學到學校裡沒有的知識。鄉村鎮這一比例達到29.3%,明顯高於一線城市的18.2%。在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資源在地域的不均衡性。

疫情期間,不少地區通過網課,整合了當地優質的師資,將原本無法共享的課堂在「雲」中實現了共享。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就可以搭建起線上課堂優勢得到很多老師和學生的認可。在線教育的普及打破教育的時空界限讓更多基層偏遠地區的孩子發現,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得到改變命運的優質教育資源。

日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部署學校教學工作時就指出,「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網際網路+』『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

而在調研的反饋中絕大多數家庭認為,在線教育有顯著的學習效果和較高的性價比。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決定轉移陣地,將教育軍備競賽放到了線上。

調研數據顯示,有61%的家庭每年為孩子的K12在線教育投入超萬元,27%的家長表示願意每年花費5千至1萬元用於孩子的K12在線教育消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的老師不收紅包,不開補習班?
    正值假期,說起老師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補習班,雖然教育部門已對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進行了大力整治,但各類補習班裡還是不時出現老師的身影。加上平時曝出有老師收取家長紅包的現象,所以社會上對老師的看法並不友好。
  •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補習班?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我們 需要補什麼
    雖然名為「補習班」,但影片並非真正探討現實生活中的補習班,而是將視角聚焦於孩子成長與家庭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以及彼此碰撞出的火花。147分鐘濃縮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成長的煩惱、教育的焦慮究竟因何而來?當我們急著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時候,我們又該補習什麼?為什麼同一個孩子,父母、老師的評價不一樣?
  • 為什麼教師不被允許有償補課, 而教育機構卻可以開補習班?
    一方面用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保護學生,向教師提出許多義務要求,另一方面又不給教師教育處罰學生的權利。一方面要減輕學生負擔,另一方面又跟教師要考試成績。學生厭學考不好,學生無所謂,但校長不饒你,家長不饒你。其他行業的人都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幹的活,苦的錢。就是教師不能。為什麼?弱勢群體唄!你看,有婦女節,有兒童節,有教師節,護士節,怎就沒有男人節,成人節,幹部節,醫生節呢?
  • 我為什麼不建議孩子上太多補習班
    在和其他家長談過後,我意識到,飛飛的事並不是孤例,而是代表了一種大趨勢:我們這些家長,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努力為我們的孩子安排補習課程。我的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花費這麼多精力、金錢,去為孩子安排額外的課程?
  • 為什麼不建議孩子上太多補習班
    在我看來,那個男孩很顯然不是個「壞」孩子——出問題的不是他的性格。他只是不理解「遊戲規則」——有些東西是要共享的。為什麼他不能了解呢?很或許是由於他很少有機會一同共享和遊玩。在中國養育孩子,是件壓力很大的事。中國人口這麼多,我怎樣才幹確保我的孩子能在競賽裡不落下風呢?街坊的4歲孩子上5個課外班,我兒子只上一個班,他會落後嗎?又開了一門新課,人人都在上。我女兒也要上嗎?
  • 教育「劇場效應」加劇,中國家長的焦慮無處可逃
    教育「劇場效應」加劇,中國家長的焦慮無處可逃在教育「劇場效應」面前,所有人都無路可退前有瘋狂的黃莊補課熱,後有瘋狂的少兒學編程熱,這兩年中國的教育越發展假設一群人在劇院裡坐著看表演,本來大家都看得好好的,結果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個人站了起來。他站起來以後就擋住了後面人的視線,於是後面的人也只能站起來才看得見。最終,整個劇院裡,所有人都站起來看戲了。
  • 課外補習班,究竟為什麼如此火爆?哪些學生真正需要課外補習班?
    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我上學那會兒,從來沒有報過補習班,不是一樣畢業了嗎?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孩子要報補習班呢?那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和之前的家長相比,經濟收入提高了,溫飽問題已經徹底解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家長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強烈,更希望下一代能夠享受更好的教育。
  • 為什麼移了民還要送孩子進補習班?
    如果不回國,那為什麼還要和國內孩子比?我們自己想的是:既然已經出來了,那也不打算以後再送她回中國學習發展了。一是因為回國學業的確跟不上了,日本這裡整體的教育氛圍和國內是兩個極端,尤其在早教和小學上半段太過輕鬆,能輕鬆到讓不雞血的家長都心發慌,甚至能讓家長產生各種質疑:孩子天天這麼輕鬆,長大了真的能考上大學嗎?二是因為每個家長重視的方面不一樣。
  • 社會現象:禁止學校教師私開補習班,你支持嗎?
    #教師私開補習班#教師這個職業,因為其特殊性而被尊重。就像警察、醫生。我們的尊敬,是對你的褒獎,但同時需要你也可以重視這份褒獎。天底下所有愛孩子的父母,都對老師有所畏懼,這也是真的。更何況教師師德不一的今天。
  • 課後補習班,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嗎?
    常言道:「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父母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中國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問題上都很重視,我們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面也是做了很多改革措施。但中國的市場也分各行各業,在教育市場化的今天,課後補習班在各大城市可謂遍地開花,那麼,對於課後補習班,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嗎?
  • 補習班到底該不該上
    在網絡上,關於上補習班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像什麼XX市禁止上奧數補習班之類的, 不過這種禁令在短時間內並沒有大的成效,喜歡給孩子補習的還是在補。補習班的盛行有著種種原因,其中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了。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都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認為多讀一點總是好的。正是這種多多益善、互相攀比的心理才促成了補習班的盛行。
  • 為什麼要給孩子報補習班,精英化教育該何去何從?
    網上有人說:人們培養一個孩子就好比玩一個遊戲帳號,不斷話費精力和金錢去養號,卻可能永遠也沒有回報,也不知道哪一天就被盜號了。培養一個孩子,需要的不僅是大量的金錢,還有家長們的精力。給孩子報輔導班、補習班、興趣培養班等等,花費的錢遠遠比在自己身上要乾脆。甚至網傳有人為了給孩子報上補習精修版,連車子都賣了。一、孩子,不是我不愛你,而是比你優秀的人卻比你還努力。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家長不心疼自己兒女的。
  • 總怕孩子不如人?中國式育兒焦慮,最常犯的就是「劇場效應」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如今,中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在發展,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來重視。家長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家長希望孩子的能力得到好的培養,就會給孩子報許多補習班。可當孩子去上了這些補習班,家長還是十分的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做的還不夠,孩子會不會還是不如別人。
  • 幼兒園的孩子就開始上補習班,有必要嗎?有些劣勢也要看到
    01幼兒園孩子也逃不過補習班寒假來了,幼兒園家長私下建的群開始討論孩子的假期安排。其中有個家長的安排,著實讓人驚訝。整個假期,孩子幾乎在培訓班度過。上午數學啟蒙加英語自然拼讀,下午美術和鋼琴。這放假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孩子才五歲。
  • 逃逃教你讀26個英文字母;每天能和孩子說的口語|逃逃視頻號第18周小結
    還有美國版字母歌,和中國版的有點不同,逃逃唱了慢速一遍,常速一遍,大家可以聽聽練練。孩子要學好英語,語境和語感很重要,這當然不能只靠背單詞刷題上補習班,上周的文章中我也提到了,要重視英語的實用性和口語化,而這兩點就是建立語境和語感的基礎。那怎麼實用和口語?
  • 補習班你家孩子上對了嗎?必須了解的補習班真相
    無論孩子的文化課孩子興趣課,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家長為什麼都願意把孩子送進補習班,是什麼樣的心理呢?無疑就是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促使他們拿出一些錢,自己不用受累,還能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從而給孩子報了補習班。
  • 退休教師可以在家裡辦補習班賺錢嗎?為什麼?
    有無專業資質的人都在教,補習班良莠不齊,程度不一。家長也無從考證,只能依靠品牌、口碑、別人介紹。堅決不允許在職老師辦課外班,這項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一經查實,處罰也是比較嚴厲的。退休教師雖然是教師,但是前面有退休二字。所以就和社會上的其他開補習班的人員性質是一樣的。其他人員能開,為什麼退休教師就不能呢?
  • 孩子報補習班好還是不好?最重要的是父母會不會選擇適合的補習班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街小巷的各種補習班,現在街上的補習班比店鋪商家招牌還要鮮亮。做了爸爸媽媽的人,每天都會接到幾個到十幾個教育類銷售電話。以前在日劇裡看見背著雙肩書包的孩子,手裡提了一個補習班的布袋。沒想到轉眼自己到了做媽媽的年紀後,發現放學路上孩子提著補習班的袋子,有的甚至拖著補習班的小箱子。
  • 從小習慣「咬指甲」的孩子,現在都啥樣了?逃不開3種結局
    從小愛"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逃不開這3種結局今日問題:小孩"咬指甲"的危害有多大?大多逃不開這3種結局。小咬指甲上癮,越大越難改掉黃蘭是名小學老師,在她教過眾多學生中,發現一個名叫張小帥的學生,特別愛咬指甲。愛咬到哪種程度呢?指甲從未修過,全靠用嘴咬。有時候,還沒等指甲長出來,他就開始咬,弄得手指血淋淋,別說張小帥自己疼了,別人都不敢看。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要做的不是報補習班
    假如你去問家長為什麼要幫小孩報那麼多補習班,「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往往這麼脫口而出。 而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起跑線都一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兩個孩子,一個可以讀書,一個不可以讀書,後者才是真正的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