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幼兒園孩子也逃不過補習班
寒假來了,幼兒園家長私下建的群開始討論孩子的假期安排。
其中有個家長的安排,著實讓人驚訝。整個假期,孩子幾乎在培訓班度過。上午數學啟蒙加英語自然拼讀,下午美術和鋼琴。這放假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孩子才五歲。
這個課表一發出來,幾個雞血媽媽開始抱團互誇,什麼怪不得你家孩子這麼優秀,我也發現了我們家孩子現在加減法都不能滿足了,還想去學點高難度的乘法和除法。
接著群裡面一片沸騰,媽呀,很多媽媽們開始表示,我們家孩子還啥都沒學了?這在起跑線上輸得也太徹底了吧。
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沒錢人家酸的,有錢你也會這樣補習。就算這樣,我還是有幾句話要說。
現在補習班越來越低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很多興趣補習從三歲就開始了(當然所有的機構跟統一了口徑一樣,越早學越好),學科補習一進入小學就迅速跟進了。這些培訓給孩子帶來了很多的好處,至少比同齡孩子懂得更多。
但是這樣低齡化的補習就真的沒有壞處嗎?顯然有些劣勢是不能選擇看不見的。
02越早投入,家長期望值越高
越早投入,家長的期望值會越高,心態崩起來也是分分鐘。
到了初中和小學高年級,不止一次看到家長氣急敗壞地對孩子說:「我幾歲就開始培養你,現在你還這個樣子。「
甚至有家長會直接罵自己的孩子,小時候你那麼聰明,現在怎麼就這麼笨。
小孩子學習的早,加上各種培訓機構訓練有素的教學,自然比同齡的孩子出眾,在小學三年級以下的時候,表現得特別像個天才。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小學三年級現象,到了三年級總有些像是天才的孩子就開始泯於眾人。
家長在補習這一過程中,也開始迷失自我。培訓機構的讚美加上媽媽圈的點讚,很多家長開始不自覺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隨著學生年紀的變大,補習的優勢會越來越弱,提前補習的家長會發現,不補習的孩子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優秀,甚至還會更優秀。這個時候,家長的信念開始垮了,從以前的自豪到抱怨。
但是這個抱怨,永遠是抱怨在孩子身上。「你看看,我出了這麼多錢,你就是這樣子的成績。」這句臺詞是不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
孩子的苦家長哪裡看到,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很多孩子開始選擇自暴自棄。
03對學習習慣的養成並非是個好事
低齡段孩子的補習的效果來自哪裡,補習班老師的加持和虎爸虎媽的嚴格管理。
低齡段的補習靠孩子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外在的力量造就了補習的神奇效果。但是我們從來沒考慮過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
孩子過早地適應補習班的套路,是很容易形成路徑依賴的,後期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
這也就是說,補習班的學習模式和家長輔導模式過早地固定,看似讓孩子少走了一些彎路,但是這條直路的方式孩子未必是真適合孩子的。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一旦停了補習班,學習成績就上不去了,原因就是太依賴補習機構的學習模式了。
反之,有些不參加培訓班的孩子在小學看著普通,但是初中成績就開始突飛猛進,學習效率提升,後勁十足。很多人認為這是孩子智商的問題,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去思考下,也許是孩子在學習的自我摸索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呢?
當然現實的情況就是,很多雞爸雞媽不相信孩子不上補習班,孩子成績也不差這個群體的存在。
事實上就是有啊。
04有些補習不光浪費錢,還浪費時間
從來不反對補課,因為在某些節點,補課確實是有作用的。
但是低齡段、低難度的補習真的有用嗎?
有些補習真的沒有必要提前那麼多啊!三歲開始英語字母學習,識字,甚至加減乘除的練習。看似孩子在三歲掌握了很多。但是我們也在無形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因為這些內容你上了小學你還得再學一遍,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小學內容,那上小學這些孩子上課做什麼?
重複的學習,這不就是在浪費時間嗎?帶著孩子旅行,運動,多給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自己探索成長,也沒什麼不好吧。
05結語
幼兒園就開始補習,大多數的時候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是家長想要的,而是培訓機構讓家長覺得是需要的。
家庭啟蒙最重要,我們需要早教,但不一定需要早教班。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家長沒分清主次,認為孩子只要進了培訓班,就完成了啟蒙,就萬事大吉了。
您認為低齡段的補習真的有必要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