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1950年10月19日,是抗美援朝出兵的日子。
這一年,特等戰鬥英雄鄧仕均當選為全軍英模代表,即將赴波蘭參加世界英模代表大會,在西安培訓期間,彭德懷元帥設宴招待了他。
韓戰爆發後,這項外事活動被取消。
1950年11月,鄧仕均接到入朝作戰的命令,當時他的妻子苑秀珍才23歲,她拉著2歲的兒子,挺著已懷孕9個月的大肚子,送別即將出徵的丈夫。
她的心中萬般不舍,即將生產的她多麼希望丈夫能陪在自己的身邊,可惜她清楚的知道,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看著騎在馬上的丈夫,苑秀珍一再叮囑他萬事小心,要時常來信。
軍隊已走了很遠,她依然和兒子目送著他們,直到再也看不到丈夫的背影……
苑秀珍的丈夫鄧仕均,是一位傳奇的英雄人物,從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參加過臘子口、山城堡、平型關、保衛北平等100多次戰鬥,是一位12次負傷、9次榮獲「工作模範」、「特等戰鬥英雄」等稱號的功臣。
不僅如此,他與毛主席同睡過一個窯洞,是朝鮮戰場上唯一一個被毛主席下達命令:一定要搶回遺體的志願軍。
然而,長眠朝鮮戰場的他,再也不會知道,在他犧牲後妻子苑秀珍竟然千裡奔赴朝鮮前線尋找自己。
苑秀珍是河北省滿城縣人,8歲的時候就被送給了當地人家做童養媳,1946年解放軍3縱7旅19團1營,駐紮在滿城縣大樓村。
而當時的一營營長就是鄧仕均。
他長相帥氣,剛勁有力,人又熱心,經常幫老百姓做農活,砍柴、挑水、種田都願意幹,誰家要是娶媳婦了他也會幫著一起鬧洞房,十裡八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大名,非常喜歡他。
那時河北的滿城已經被解放,19歲的苑秀珍已經解除了封建婚約,還參加了婦救會,秀氣靈動的她做起宣傳來頭頭是道,幹起活來也極為麻利。
由於常年的南徵北戰,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鄧仕均依然單身一人,村長見他高大帥氣,為人真誠,就做了回熱心媒人把苑秀珍介紹給了鄧仕均。
兩個心意相通的年輕人在交往一段時間後,第二年開春,在全村的祝福下他們舉辦了婚禮。
結婚之後,苑秀珍隨丈夫搬到了部隊中,對黨的事業她懷有一腔熱血,鄧仕均見妻子如此熱心,就充當她的老師,工作之餘就教她讀書寫字學文化,又介紹她入了黨。
兩年之後,苑秀珍在河北唐縣生下一個男孩,當時鄧仕均正在前線打仗,他無暇顧及妻兒,直到4個月後才終於見到了家人。
鄧仕均是四川蒼溪人,他說:「我們那兒有個地方叫岐坪,兒子就取名叫鄧其平吧。」
他永遠也想不到,多年之後兒子鄧其平,曾為了尋找他的遺體,親自去了韓國,在異國他鄉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祭奠他。
此後幾年,苑秀珍又跟隨丈夫解放太原,西渡黃河,進軍大西北,千裡追擊馬匪,一路從山西、陝西轉戰甘肅、寧夏 。
解放軍的部隊打到哪裡,她就一直跟到哪裡。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已升為團長的鄧仕均率領559團進駐陝西馬蘭鎮,夫妻兩才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安穩的家,他們的住所,就是部隊駐地的兩間窯洞中。
安定的日子沒有多久,鄧仕均就要率部隊奔赴朝鮮前線。
那時苑秀珍已經懷有9個月的身孕,她期待著丈夫能夠見到孩子出生的那刻,但使命在身,保家衛國是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1950年12月份,苑秀珍生下一個女兒,當時丈夫已離開她一個多月,正在山東曲阜整編隊伍。
接到家書後自然欣喜萬分:「這是老天賜給我的禮物啊,讓我兒女雙全!」
半年之後,部隊裡的家屬都和朝鮮戰場上的親人有了來信,可苑秀珍始終沒有等到丈夫的來信,更奇怪的是那些戰友的家屬看到她都有些躲閃,話也變少了。
起初她不明白何意,直到兵團留守處的領導找她談了話。
那句「鄧團長壯烈犧牲了」瞬間擊中了她的五臟六腑,苑秀珍悲痛不已,她才24歲啊,一雙兒女尚在襁褓之中,剛出生的女兒丈夫還沒來得及看一眼。
她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深愛自己的丈夫,就此天人永隔,在悲傷與無助中她更不敢把噩耗告訴雙方的老人,晚上和妹妹睡在一個屋裡時,姐妹兩抱頭痛哭生怕驚動了老人家。
幾天後她做了個決定: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她要親自奔赴朝鮮戰場尋找丈夫,她要看一看和丈夫並肩作戰過的戰友們,她要告訴丈夫她來找他了。
當時朝鮮戰士戰火連天,戰事正是激烈的時候,領導和戰友們都不同意她來,可苑秀珍骨子裡的倔強誰也抵擋不了。
「去,我一定要去!」
鄧仕均那時已是全國聞名的特等戰鬥英雄,從抗日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的戰場他早已有了極高的威望。
最後在志願軍司令部和19兵團的批准下,苑秀珍朝鮮尋夫的請求終被批准。
此行帶著危險,更帶著她對丈夫的無限懷念和深切思念,她將孩子交給了自己的母親照顧,孑然一身去了千裡之外的朝鮮前線。
到達朝鮮後,兵團領導和軍、師領導先後接見了她,帶著沉重的心情,向她講述了鄧仕均犧牲的經過。
原來,來到朝鮮半年後,鄧仕均已帶領全團多次作戰,有一次他帶領全團擊退了美軍團營規模的6次衝鋒,殲滅敵人200多名,之後接到師部的命令,全團堅守到夜裡12點,再分批撤出陣地。
不幸的是,撤退到一個狹路口後,他們遭到了敵軍炮火的猛烈阻擊,鄧團長和通信員都被炮彈擊中,鄧仕均左腿中彈。
警衛員正要給他包紮,敵人又一陣炮彈打來,飛起來的炮彈擊中了鄧仕均的頭部,這位年僅35歲的團長當場犧牲。
那時,他已被上級準備提拔為副師長。
鄧仕均壯烈犧牲後,毛主席親自下令一定要搶回烈士遺體,可是警衛員掩埋鄧團長的地方已被敵人的坦克佔領,再也找不回來了。
苑秀珍泣不成聲,丈夫真的犧牲了,遺體再也找不到了,他們近在咫尺卻天人永隔。
領導們一再鼓勵她,她的丈夫是位英雄,一定要堅強起來,因為他的兩個孩子還在等她回家。
朝鮮的老百姓知道她千裡來到朝鮮尋找丈夫的事跡後,都十分感動,他們紛紛來看望她,照顧她。
苑秀珍是個堅強的女子,丈夫給了她一對可愛的兒女,一個新生的自己,她怎麼能放棄?
「仕均是為保家衛國犧牲的,他是光榮的,我一定要撫育好兩個孩子,讓他們繼承父親的遺志,以父親為驕傲。」
在朝鮮戰場苑秀珍見到了和丈夫一起戰鬥過的戰友,也跋山涉水尋找過丈夫的遺體,可是戰火紛飛裡談何容易。
在朝鮮待了將近一個月後,她才回到家鄉。
而她千裡奔赴朝鮮尋夫的感人事跡,也已家喻戶曉,苑秀珍打起精神,開始將兩個孩子撫養成人。
2002年,苑秀珍因病離世,享年75歲。
她與丈夫鄧仕均的一對兒女早已長大成人,兒子鄧其平一生以父親為榮,他曾經追尋母親的足跡,飛去了韓國,在那裡他深沉的呼喚著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