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秀珍:懷孕9個月送丈夫出徵,聽聞他犧牲,千裡赴朝鮮戰場尋夫

2020-12-23 河東史子

七十年前,1950年10月19日,是抗美援朝出兵的日子。

這一年,特等戰鬥英雄鄧仕均當選為全軍英模代表,即將赴波蘭參加世界英模代表大會,在西安培訓期間,彭德懷元帥設宴招待了他。

韓戰爆發後,這項外事活動被取消。

1950年11月,鄧仕均接到入朝作戰的命令,當時他的妻子苑秀珍才23歲,她拉著2歲的兒子,挺著已懷孕9個月的大肚子,送別即將出徵的丈夫。

她的心中萬般不舍,即將生產的她多麼希望丈夫能陪在自己的身邊,可惜她清楚的知道,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看著騎在馬上的丈夫,苑秀珍一再叮囑他萬事小心,要時常來信。

鄧仕均

軍隊已走了很遠,她依然和兒子目送著他們,直到再也看不到丈夫的背影……

苑秀珍的丈夫鄧仕均,是一位傳奇的英雄人物,從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參加過臘子口、山城堡、平型關、保衛北平等100多次戰鬥,是一位12次負傷、9次榮獲「工作模範」、「特等戰鬥英雄」等稱號的功臣。

不僅如此,他與毛主席同睡過一個窯洞,是朝鮮戰場上唯一一個被毛主席下達命令:一定要搶回遺體的志願軍。

然而,長眠朝鮮戰場的他,再也不會知道,在他犧牲後妻子苑秀珍竟然千裡奔赴朝鮮前線尋找自己。

苑秀珍是河北省滿城縣人,8歲的時候就被送給了當地人家做童養媳,1946年解放軍3縱7旅19團1營,駐紮在滿城縣大樓村。

而當時的一營營長就是鄧仕均。

他長相帥氣,剛勁有力,人又熱心,經常幫老百姓做農活,砍柴、挑水、種田都願意幹,誰家要是娶媳婦了他也會幫著一起鬧洞房,十裡八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大名,非常喜歡他。

那時河北的滿城已經被解放,19歲的苑秀珍已經解除了封建婚約,還參加了婦救會,秀氣靈動的她做起宣傳來頭頭是道,幹起活來也極為麻利。

由於常年的南徵北戰,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鄧仕均依然單身一人,村長見他高大帥氣,為人真誠,就做了回熱心媒人把苑秀珍介紹給了鄧仕均。

兩個心意相通的年輕人在交往一段時間後,第二年開春,在全村的祝福下他們舉辦了婚禮。

結婚之後,苑秀珍隨丈夫搬到了部隊中,對黨的事業她懷有一腔熱血,鄧仕均見妻子如此熱心,就充當她的老師,工作之餘就教她讀書寫字學文化,又介紹她入了黨。

兩年之後,苑秀珍在河北唐縣生下一個男孩,當時鄧仕均正在前線打仗,他無暇顧及妻兒,直到4個月後才終於見到了家人。

鄧仕均是四川蒼溪人,他說:「我們那兒有個地方叫岐坪,兒子就取名叫鄧其平吧。」

他永遠也想不到,多年之後兒子鄧其平,曾為了尋找他的遺體,親自去了韓國,在異國他鄉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祭奠他。

此後幾年,苑秀珍又跟隨丈夫解放太原,西渡黃河,進軍大西北,千裡追擊馬匪,一路從山西、陝西轉戰甘肅、寧夏 。

解放軍的部隊打到哪裡,她就一直跟到哪裡。

鄧仕均妻子苑秀珍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已升為團長的鄧仕均率領559團進駐陝西馬蘭鎮,夫妻兩才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安穩的家,他們的住所,就是部隊駐地的兩間窯洞中。

安定的日子沒有多久,鄧仕均就要率部隊奔赴朝鮮前線。

那時苑秀珍已經懷有9個月的身孕,她期待著丈夫能夠見到孩子出生的那刻,但使命在身,保家衛國是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1950年12月份,苑秀珍生下一個女兒,當時丈夫已離開她一個多月,正在山東曲阜整編隊伍。

接到家書後自然欣喜萬分:「這是老天賜給我的禮物啊,讓我兒女雙全!」

半年之後,部隊裡的家屬都和朝鮮戰場上的親人有了來信,可苑秀珍始終沒有等到丈夫的來信,更奇怪的是那些戰友的家屬看到她都有些躲閃,話也變少了。

起初她不明白何意,直到兵團留守處的領導找她談了話。

那句「鄧團長壯烈犧牲了」瞬間擊中了她的五臟六腑,苑秀珍悲痛不已,她才24歲啊,一雙兒女尚在襁褓之中,剛出生的女兒丈夫還沒來得及看一眼。

左一 鄧仕均

她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深愛自己的丈夫,就此天人永隔,在悲傷與無助中她更不敢把噩耗告訴雙方的老人,晚上和妹妹睡在一個屋裡時,姐妹兩抱頭痛哭生怕驚動了老人家。

幾天後她做了個決定: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她要親自奔赴朝鮮戰場尋找丈夫,她要看一看和丈夫並肩作戰過的戰友們,她要告訴丈夫她來找他了。

當時朝鮮戰士戰火連天,戰事正是激烈的時候,領導和戰友們都不同意她來,可苑秀珍骨子裡的倔強誰也抵擋不了。

「去,我一定要去!」

鄧仕均那時已是全國聞名的特等戰鬥英雄,從抗日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的戰場他早已有了極高的威望。

最後在志願軍司令部和19兵團的批准下,苑秀珍朝鮮尋夫的請求終被批准。

志願軍過鴨綠江

此行帶著危險,更帶著她對丈夫的無限懷念和深切思念,她將孩子交給了自己的母親照顧,孑然一身去了千裡之外的朝鮮前線。

到達朝鮮後,兵團領導和軍、師領導先後接見了她,帶著沉重的心情,向她講述了鄧仕均犧牲的經過。

原來,來到朝鮮半年後,鄧仕均已帶領全團多次作戰,有一次他帶領全團擊退了美軍團營規模的6次衝鋒,殲滅敵人200多名,之後接到師部的命令,全團堅守到夜裡12點,再分批撤出陣地。

不幸的是,撤退到一個狹路口後,他們遭到了敵軍炮火的猛烈阻擊,鄧團長和通信員都被炮彈擊中,鄧仕均左腿中彈。

警衛員正要給他包紮,敵人又一陣炮彈打來,飛起來的炮彈擊中了鄧仕均的頭部,這位年僅35歲的團長當場犧牲。

那時,他已被上級準備提拔為副師長。

鄧仕均壯烈犧牲後,毛主席親自下令一定要搶回烈士遺體,可是警衛員掩埋鄧團長的地方已被敵人的坦克佔領,再也找不回來了。

毛主席

苑秀珍泣不成聲,丈夫真的犧牲了,遺體再也找不到了,他們近在咫尺卻天人永隔。

領導們一再鼓勵她,她的丈夫是位英雄,一定要堅強起來,因為他的兩個孩子還在等她回家。

朝鮮的老百姓知道她千裡來到朝鮮尋找丈夫的事跡後,都十分感動,他們紛紛來看望她,照顧她。

苑秀珍是個堅強的女子,丈夫給了她一對可愛的兒女,一個新生的自己,她怎麼能放棄?

「仕均是為保家衛國犧牲的,他是光榮的,我一定要撫育好兩個孩子,讓他們繼承父親的遺志,以父親為驕傲。」

在朝鮮戰場苑秀珍見到了和丈夫一起戰鬥過的戰友,也跋山涉水尋找過丈夫的遺體,可是戰火紛飛裡談何容易。

在朝鮮待了將近一個月後,她才回到家鄉。

而她千裡奔赴朝鮮尋夫的感人事跡,也已家喻戶曉,苑秀珍打起精神,開始將兩個孩子撫養成人。

2002年,苑秀珍因病離世,享年75歲。

她與丈夫鄧仕均的一對兒女早已長大成人,兒子鄧其平一生以父親為榮,他曾經追尋母親的足跡,飛去了韓國,在那裡他深沉的呼喚著父親……

相關焦點

  • 送夫維和踏徵程--一位懷孕軍嫂的9月1日
    劉靜叮囑丈夫身在異國他鄉要保重身體。(高效文攝於9月1日)新華網成都9月7日電(樊永強、高效文)9月1日,對於四川省瀘州石油中學教師劉靜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學校開學了,劉靜沒有像往日一樣登上她熟悉的講臺,而是出現在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的軍營裡。懷孕已經7個多月的劉靜,在這一天送自己的丈夫出門遠行。9月1日,中國第三批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舉行出徵誓師大會。
  • 毛岸英:結婚一年就奔赴戰場,埋骨異鄉,只為父親毛澤東一句話
    如今她已經76歲了,這是她第1次來到丈夫犧牲的地方,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來到這個地方。為了不留下遺憾,她決定給丈夫在他犧牲的地方立一塊高1.1米底座0.25米的石碑,因為11月25日正是自己丈夫犧牲的時間。石碑上寫著 「毛岸英同志是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長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於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飛機轟炸犧牲於此處。」
  • 他的母親是楊開慧,父親是毛主席,50年在朝鮮犧牲後,毛主席說了一句話
    1922年10月24日,酷熱,這一天毛岸英在湖南省長沙出生,他是毛主席第一個孩子,也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結晶,毛岸英自出生時就顛沛流離,在他還是嬰兒時期,就和父母到達過上海、廣州以及武漢,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為了三個孩子的安全,母親楊開慧帶著毛岸英和兩個弟弟回到長沙東鄉板倉躲藏。
  • 許禮平︱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香港人:陸朝華往事
    編者按:2020年6月25日是韓戰爆發七十周年。香港收藏家許禮平先生以萬字長文,記述一位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香港青年,並對他的特殊家世做了深入介紹。謹此發布,以志紀念。香港人陸朝華犧牲在朝鮮戰場,年僅二十三歲,是國殤。
  • 黨校人·祖國情|抗美援朝結伉儷 妻子送郎上戰場
    誰都知道跨過鴨綠江就是戰火紛飛的朝鮮,美國侵略軍特別是它的飛機,十分猖狂,見到我軍行蹤或是公路上跑的汽車就狂轟濫炸,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你卻能夠毅然決然地送我出徵,對此我十分敬佩、敬仰,始終感念不忘!就此你就可稱女中豪傑!」新婚約半月,父親就入朝參戰。最初,部隊在朝鮮西海岸擔任抗登陸作戰任務,駐在平壤附近。隨後,部隊接到新命令,開赴三八線。
  • 57歲生日到來,毛澤東還不知道:長子岸英犧牲已經整整一個月
    57歲生日那一天,毛澤東並不知道,當年11月25日,他的長子毛岸英已經犧牲在了朝鮮戰場——彭德懷發來的電報已經在中央軍委辦公室裡壓了整整一個月……劉少奇、周恩來不忍心讓毛澤東過早地知道這一噩耗
  • 孩子出生僅11個月,她作為醫護人員,就直接抱著孩子開赴朝鮮戰場
    李淑範就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一名醫護人員,同樣也是一名老兵,值得一提的是,李淑範的丈夫顧延邦當時是志願軍16軍46師副師長,早已經跟著部隊開赴戰場,走的時候李淑範身懷六甲,但顧延邦還是毅然決然的跟隨大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將懷孕的妻子扔在了家鄉,後來孩子出生以後,李淑範將養了幾個月的時間。
  • 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
    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黨旗在胸中飄揚我為人先的誓言在迴響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報名的那刻,你的堅定,我的憂慮確認名單的那刻,你的果斷,我的遲疑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嬌小的身軀,龐大的行李箱負重前行的身影,如此壯美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稚嫩的肩膀需要學會擔當
  • 【知古悟今】中華文化之靈籤典故(姜女尋夫)
    《孟姜女尋夫》是一則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成就的愛情故事。   人們把堅貞不屈的愛情觀,祈望和平的理想,對統治者暴政的抗議,追求幸福美滿平靜的家庭生活的願望,在兩千多年裡不斷地疊加在一個故事上,成就了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孟姜女的故事。
  • 毛岸英犧牲,劉思齊多年後改嫁,主席送了一份禮物,讓人淚目
    引言眾所周知,毛主席最為器重的兒子就是毛岸英,但是他卻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噩耗傳來,最痛苦的就是做父親的。其實,還有一個人也背負著多年的痛苦,她就是作為烈士妻子的劉思齊。多年後,她在主席公公的勸解下再嫁,還收到了他老人家送去的特殊禮物。
  • 《詩經·小戎》:一首敘述妻子懷念出徵丈夫的詩歌
    秦師出徵時,家人必往送行,徵人之妻當在其中。事後,她回憶起當時丈夫出徵時的壯觀場面,進而聯想到丈夫離家後的情景,回味丈夫給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業,博得好名聲,光榮凱旋。字裡行間,充滿著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這首詩體現了「秦風」的特點。在秦國,習武成風,男兒從軍參戰,為國效勞,成為時尚。
  • 毛岸英犧牲後,毛主席對身旁的葉子龍說了14個字,字字戳心
    1950年11月25日下午,在抗美援朝志願軍司令部上空,忽然出現了成批的美軍飛機。彭德懷總司令與各位戰士還沒來得及反應,上百枚燃燒彈向雨點一樣落了下來。司令部頓時燃起熊熊大火,彭德懷立即指揮各位戰士進行救火,突然他眉頭一皺,口裡叫到:「不好!還有人困在火裡沒出來嗎?」
  • 田普:19歲嫁許世友,分娩前送丈夫出徵朝鮮,風雨相伴40餘年
    許世友拿著嶄新的鞋子,腦海裡浮現出了田明蘭的身影,她美麗大方,為人熱情,身上有股韌勁,想至此許世友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隨後他就想,自己要會送什麼禮物呢?這可是定情信物,自然不能太隨意,想來想去許世友決定回贈田明蘭一個「子彈頭」,他說:「我一無所有,只有這顆小小的彈頭,送給你做紀念。」
  • 毛岸英懇請赴朝,彭帥堅決不從,毛主席: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於是,毛主席對彭老總叮囑萬千:「德懷,你要出徵。我沒有別的可送,只有一言一物相贈,一言嘛,是你一定要注意安全,美國人的制空權很兇吶,戰略上藐視,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我毛澤東和共產黨不能沒有彭大將軍這個人吶!」彭德懷深受感動,隨後毛主席又指著作陪的毛岸英說道:「我和你一樣窮,寶貝沒有,但今天我要把這個大兒子送給你,讓你帶他一同去朝鮮打仗!」
  • 楊彥坤:我的父親高瑞欣和毛岸英一起犧牲
    她的生父姓高,叫高瑞欣,在她出生17天前,犧牲在朝鮮戰場上。1950年11月25日,美軍轟炸機投下的數百枚凝固汽油彈掀起的上千度的烈焰,吞噬了位於朝鮮大榆洞志願軍司令部的彭總作戰室,她的生父葬身火海。和他一起犧牲的,正是毛岸英。突然得知自己的身世,源於表姐的一個電話。表姐在經過多日痛苦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打了這個電話,告訴她,她的親叔叔高子剛這些年一直在找她。
  • 武警烈士張楠犧牲後 千名戰友報名赴索馬利亞
    7月26日,是武警臨沂市支隊上士張楠犧牲一周年紀念日。張楠的戰友們和各界群眾,陸續來到位於支隊營區裡的張楠廣場,含淚追思英雄。為了守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這個年輕的士兵,懷著赤子之心為國出徵,如同一顆出膛的子彈,用無悔的彈道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擔當,捍衛了五星紅旗的榮耀!堅如楠木長留香,英雄精神勵後人。
  • 印尼女子公開賣房尋夫:只要買房,就送老婆和兩個孩子
    據buzz新聞網站8月23日報導,近日,一名印度尼西亞女子因為大膽的賣房尋夫廣告,而登上新聞頭條。 今年31歲的Ayu Novi Astiana是印度萬隆西部的居民。她於去年5月離婚,結束了上一段4年的婚姻,從此以後,作為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在朝鮮戰場上,新華社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其中7位新聞工作者犧牲,100多位記者、編輯和報務、機要人員獲得了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三級國旗勳章和軍功獎章。  1992年10月,時任新華社總編室副總編輯的朱承修重返朝鮮檜倉,專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為與自己同批入朝的郭普民、高健飛,以及後來犧牲的劉鳴等烈士獻上鮮花,深深鞠躬,並長久佇立。
  • 聽完毛岸英犧牲過程的匯報後,毛主席的一席話說得彭德懷老淚縱橫
    70年前的11月25日,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1950年10月7日晚,彭老總出徵朝鮮在即,為給他送行,毛主席特意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內為其設下家宴,宴席上只有毛主席、彭德懷和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然而,毛岸英出現在這家宴上,可不僅僅只是為了替彭老總送行那麼簡單。
  • 2任丈夫犧牲,3個兒子送人,87歲去世時,她只留下80多個工資袋
    兩任丈夫為革命犧牲,將3個兒子都送人撫養,自己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為國家奉獻了一生的曾志,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遠遠不是這點錢財可以衡量的,就像是女兒在送給她的花圈上面所寫的一樣:「您所奉獻的遠遠超出一個女人;您所給予的遠遠超過一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