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是戰時最急需的後勤人員之一,是保障我軍擁有充足戰鬥力的基礎,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作戰,如果沒有這些白衣天使的努力,恐怕我軍的傷亡也會非常大,更為關鍵的是,即便作為一個醫療護士,在戰場上也時常會面臨很多的危險,甚至於志願軍戰士在前方作戰,他們就在在後方冒著炮火照看傷兵。
李淑範就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一名醫護人員,同樣也是一名老兵,值得一提的是,李淑範的丈夫顧延邦當時是志願軍16軍46師副師長,早已經跟著部隊開赴戰場,走的時候李淑範身懷六甲,但顧延邦還是毅然決然的跟隨大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將懷孕的妻子扔在了家鄉,後來孩子出生以後,李淑範將養了幾個月的時間。
1952年10月,李淑範聽說了前方缺乏醫療護士,考慮到自身專業的問題,於是急忙請求上級,希望能到朝鮮戰場上去,雖然上級也考慮了她剛生孩子的問題,但最終在請示同意以後,李淑範抱著孩子開赴抗美援朝的戰場,並在16軍46師擔任醫政科醫政幹事,雖然夫妻兩人在同一支部隊,但是由於戰事的繁忙,他們也很少見上一面。
更為關鍵的是,在戰鬥激烈的環境下,李淑範經常需要操勞,為此忽略孩子,這一點即便是時隔多年以後,她的內心也總是感到愧疚,因為經常要接到無名的作戰任務,因此李淑範並不經常在孩子的身邊,1953年7月的某一天,上級下令,要求李淑範帶著一支擔架隊,隨同9連一起去參加戰鬥,李淑範又一次毫不猶豫跟著部隊上了前線。
需要知道的是,擔架隊並不是在戰鬥結束以後,抬著擔架將受傷的戰士扛下來就可以,他們有些時候是需要跟著作戰連隊衝鋒的,因為隨時會有戰士在前面倒下,而爭分奪秒的救治,是可以及時的挽救一個戰士的生命。
跟隨9連衝上去以後,李淑範發現,風險遠比自己想像的要大,特別是腦門上不斷的有子彈嗖嗖地飛過來,要知道敵人的子彈,可分不清什麼是戰士,什麼是後方的醫護人員,偶爾有些時候,還會有些爆炸在他們身邊炸響,也就是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李淑範帶著擔架隊,將前面受傷的5名戰士抬了下來。
9連一排在編成兩個戰鬥小組以後,衝上了敵人的主陣地,將敵人碉堡攻克,李淑範趁機帶著擔架隊向前猛衝了一陣,又拉著四名受傷的戰士,在整個作戰的過程中,李淑範的神經一刻也不敢鬆懈,一直到將傷員送到後方以後,這根緊繃的神經才略微鬆懈,值得一提的是9連在這次作戰中,殲滅了美軍第二師兩個連,可以說是少數的幾次巨大勝利,而直至作戰結束以後,李淑範才有了時間回去取看看孩子。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由於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援助朝鮮人民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經過歷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是建國後打的第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使美國蒙塵,從不願提及,卻讓中國軍隊聲名遠揚,韓戰起碼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因此了解這場戰爭很有意義。
這本《決戰朝鮮》中對韓戰的戰爭細節,包括很多戰場照片都進行了展現,全景式再現了韓戰歷史風雲,全面揭開了韓戰很多封存的檔案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