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

2020-10-06 簡單心理

前段時間,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關注全民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

毫無疑問,提出針對抑鬱症的防治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的估算,全世界患有抑鬱症的人群在2005到2015年激增了18.4%,達到逾3.2億。在中國則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

另外,許多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死亡率都高於一般人群(Cuijipers & Smit, 2002; Cuijpers et al., 2014)。較高的死亡率並不僅僅由自殺所導致,還與抑鬱症可能引發或加重其他疾病相關。

《方案》中規定了具體的抑鬱症防治和治療率的指標。同時還要求對重點人群加大幹預力度,包括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

高中和高校被要求將抑鬱症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孕產期抑鬱篩查也將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並且,社區需為老人開展精神健康篩查。

儘管這些目標和措施看起來非常積極,但細節還未落實,已經有許多人擔心這些「好心」的措施反而可能轉化為危害。

例如,對學校、單位和個人的抑鬱症篩查,是否會影響到升學和工作的機會?如今,連年齡超過35歲或者懷孕都可能直接成為被公司降薪甚至開除的原因,更何況是抑鬱症呢?

從目前的宣傳來看,這些政策似乎把抑鬱症當成骨折一樣的問題,好像只要找出患有抑鬱症的個人,然後通過針對個人的治療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大半了。

可是,結合目前的前沿研究以及歐美國家走過的彎路來看,把抑鬱症當成個人疾病,依賴針對個人的藥物和心理治療,是無法達到降低抑鬱症發病率和風險的。

抗抑鬱藥是唯一的解藥嗎?

目前,對抑鬱症最主流的一種認識是把它看成腦內化學物質失衡。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魏鏡在央視《開講啦》的關於抑鬱症專題演講中說道,治療抑鬱症的「心藥」是藥物加非藥物(如心理諮詢),但「心藥」首先是藥物。

在全球抗抑鬱藥物使用第一名的美國,2011-2014年間,有12.7%的12歲以上的人在過去一個月中曾服用過抗抑鬱藥物,與1999-2002年相比增加了65% (Pratt et al., 2017)。

數據來源:OECD&CDC;圖片整合:INSIDER

由於今年的新冠疫情給人們生活工作帶來的各種壓力,有報告預測全球抗抑鬱藥物的市場將從2019年的143億美金增長到286億美金。

如此的增長速度足以說明人們對抗抑鬱藥的信任和依賴,但是,抗抑鬱藥真的是抑鬱症的解藥嗎?

過去20多年,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物只對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顯示出了一定效果,而對其他的患者來說,這些藥的作用並無異於安慰劑(e.g. Fountoulakis et al., 2011; Fournier et al., 2010; Kirsch, 2008)。

也就是說,對許多患者來說,吃的是藥還是糖片都無所謂,只要讓他們認為自己吃藥了,症狀就會有所改善。

雖然也有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物的效果在短期內都是比安慰劑更有效的(Cipriani et al., 2018),但綜合各種證據來看,抗抑鬱藥對抑鬱症的治療也許有一定的效果,只不過這效果卻不一定是因為它治療了大腦的化學失衡。

無論出於什麼機制,對許多患者來說,藥物確實可以在患者情緒最黑暗、最無助的時候,成為拉住他們不滑向無盡的深淵的一隻手,但同時,抗抑鬱症藥物卻遠遠達不到治癒抑鬱症的效果(DeRubeis et al., 2008)。

於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警惕的是,為什麼一方面學界對抗抑鬱藥物有效性和必要性的質疑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抗抑鬱藥物的使用卻在飛速增長?

其實市場早已預測中國很快會成為取代美國的最大抗抑鬱藥市場。只是,這並不一定代表我們有更多的人得抑鬱症,而是在心理學專業從業人員和社會資源極度短缺的情況下,要達到「治療率」的指標,除了依賴開藥,似乎沒有更多方法。

用一頭牛抗抑鬱

把抑鬱症看成是大腦的化學失衡,並且認為只要治療功能障礙的大腦就可以治癒抑鬱症的治療模式,雖然在歐美相當主流,但效果卻相當不盡如人意。

Johann Hari是一名成功的科普作家,同時也是長期的抑鬱症患者。

作為一名出生於英國中產家庭的白人,即使工作和生活看起來都不錯,但他從青少年時期起就備受抑鬱症折磨,十幾年來都一直服用抗抑鬱藥。然而他發現,藥物並不能讓他免於負面情緒的掙扎。

為了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他開始與全世界的各種頂尖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家對話,並把他自己作為患者和經歷和了解到的最前沿的科學證據寫成了一本書——《Lost Connections: Uncovering th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 and the Unexpected Solutions(丟失的聯繫:揭開抑鬱症的真正成因,以及意外的治療法)》。

Johann Hari 《This could be why you're depressed or anxious》Ted Talk

Johann Hari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改變他對抑鬱症認識的故事,其中一個來自於關於柬埔寨農夫和牛的故事:

一名種植大米的農夫,在田間工作的時候被美軍遺留的炸藥炸飛了一條腿。雖然他裝上了假肢,也可以自由活動了,但回家之後他就表現出了典型的抑鬱症狀——長期以淚洗面,感到絕望,不僅無法種田,甚至無法正常起床生活。

在並不知道什麼是抑鬱症和抑鬱藥的情況下,當地人去看了農夫的生活環境之後,送給了他一頭牛,並且很神奇地,這頭牛在幾個月讓農夫所有的抑鬱的症狀都消失了。

這看似神奇,背後的道理卻很淺顯。牛之所以可以治好農夫的抑鬱症,是因為它真正解決了農夫每天以淚洗面的原因——受於身體的限制和這片田給他帶來的心理創傷和恐懼,繼續下地種田對他來說都太痛苦了。

而村子送他一頭牛,讓他可以靠製作奶製品生活,通過新的生活方式重新看見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這個看起來並不能算作是「科學證據」的故事,卻體現了現在許多科學研究對抑鬱症的認知盲點。

農夫的抑鬱並不是他的大腦出了問題,也不光是因為他失去了一條腿,更不是因為他懶惰或者心態不夠積極,而是在發生了這一切之後,他生活的環境無法再滿足他的身心需求,那麼他很難不感到無助、痛苦和絕望。

正如Johann Hari在書中寫到的,抑鬱症確實與大腦功能障礙相關,但大腦的障礙是「果」,而不是「因」——生活在無法滿足我們身心基本需求的環境中,才是抑鬱症的根本原因。

抑鬱症是信號

儘管人們總是把大腦的改變稱為具有消極意味的「病變」,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大腦時時刻刻都在根據我們的生命經驗而改變,而這些改變恰恰是一種對個體經歷的正常、自然的適應,而非「病變」。

就好比人吃壞了東西會拉肚子一樣,雖然看起來是生病了,但實際上這是對吃壞東西的正常反應。它一方面排除有害的物質,一方面也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惕信號,讓我們遠離那些變質、有毒的食物。

正如那位農夫的經歷,如果他繼續去那個差點殺死他的土地上做著自己無法再勝任的種植工作,那才是真正危險的事情。

所以,抑鬱症並不是大腦本身病了,而是大腦在發出信號告訴我們生活環境出問題了。

就連基因研究也同樣指向環境對於抑鬱症的重要性:雖然有科學家發現有5-HTT基因與抑鬱症相關,但並不是每個有這個基因的人都會患上抑鬱症(Capsi et al., 2003)。因為基因所攜帶的信息會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表達,從而塑造不同的體型、人格和大腦。

這個環境,可以粗略地分為我們每個人工作生活中不同的 「小環境」,以及一代代人共同經歷的社會「大環境」。

我們最常聽見的是作為「小環境」的日常生活中的重大變故或創傷會誘發抑鬱症。特別是童年的經歷過性虐待、肢體虐待、被忽略、目睹家暴等的個人,在成年會比其他人有高出3倍的可能患上長期抑鬱症(Wiersma et al., 2009)。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創傷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會比對成年人大腦更大,因為年紀越小,大腦的發育變化的速度就越快,就越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

從心理髮育的角度來說,孩子越小則越需要依賴周圍的人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然而,大部分的兒童虐待施暴者都是家長或者與孩子非常親近的成年人,那麼孩子的恐懼、痛苦、無助的情緒就很難得到安撫和緩解,從而影響他們性格發展和情緒調節能力。

上周在武漢又發生了令人痛心的初中生跳樓事件。雖然我們並不知道跳樓的男孩是否患有抑鬱症,但抑鬱症和自殺行為在青少年中確實越來越常見。

有些人認為孩子心理太脆弱,太衝動。但想像一下,他的家人可以在學校公開打罵他,那麼他在家庭這樣的封閉環境中又會怎樣被對待?

表面上看,孩子是因為一件小事被家長打了之後決定去死,但也許他的縱身一躍只是想要逃離那個讓他窒息的環境而已。

但凡存在另一個可以讓他暢快呼吸的環境,相信他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奔向那個地方,而不是通過轉身跳下那棟樓來逃離。

就像氣溫太高了,機器會自動關機一樣,當生活的環境太過窒息卻無處逃避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會成為最後的屏障,讓我們從現實中抽離,保護自己不要再去參與那樣的生活。

顯然,我們不能忽視抑鬱症所指向的社會問題。如果不改變生活環境,只「修理」大腦發出的警告信號,這樣的治療方法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消極治療。

有毒的水裡怎麼做健康的魚?

我們明明生活在太平盛世般的大環境裡,抑鬱症人數卻節節攀升,恐怕是這個和平時代最大的諷刺了。

在現代發展神話的鼓吹下,人們已經習慣把先進的物質生活等同於生活的全部追求。

但實際上,科技和金錢只是搭建了個漂亮的殼子。在追趕高效率、多產量的生活循環中,人們越來越容易把忽視心靈需求作為代價,鞭撻著自己全速前進。

其實與祖先們相比,人類真正的生存需求並沒有發生根本上的改變。我們需要的並不是20分鐘就到的外賣,也不是800億像素的手機,更不是穿不完的衣服和鞋子,而是如Johann Hari在書中寫到的——連結(connection)。

我們需要與自身的連結,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喜怒哀樂的能力,而不是用刺激欲望來麻痺一切我們不喜歡的情緒。

我們需要與他人有情感上的連結,讓我們有免於孤獨、不怕被拋棄的安全感,讓我們在脆弱的時候有可以躲避的港灣。

我們需要與工作和社會的連結,讓我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被尊重的,而不只是一顆在公司可有可無的螺絲,在社會上可割可棄的韭菜。

我們還需要人與大自然的連結,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為人類,並不是孤獨的萬物之靈,而是依賴大自然為生,是地球四季,生命循環的一部分。

但是現在的社會卻總以發展之名,不斷地忽略,甚至拋棄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最後回過頭來質問,你怎麼就病了?

我們必須在抑鬱症現象中找到環境問題,並改善、整治它。

比如,這次的《方案》中說到要重點關注孕婦的抑鬱情況,我們就該發問,為什麼生育會令婦女感到如此焦慮?是生產過程太痛苦,產後育兒責任太重,還是存在針對孕婦和母親的招聘歧視?

《方案》還提到要針對「高危」工作的職工進行篩查和治療,但是如果一名員工常年身陷996工作制,35歲不進入管理層就面臨失業,拼命賺錢甚至連買房的資格和首付都湊不齊,他們又該如何治療抑鬱症?

更重要的是,治好了之後呢?繼續努力地為公司奮鬥加班,還永遠還不完的房貸,積極地喪偶式育兒嗎?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改變自己,也不可能在汙水橫流的池塘裡做一條沒有病的魚。

如果未來所有的抑鬱症防治政策都只針對個人,而忽略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那麼不久我們都將成為靠藥物來偽裝快樂的新一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看理想」(ID:ikanlixiang)

參考資料: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疾病預防控制局 http://www.nhc.gov.cn/jkj/s7914/202009/a63d8f82eb53451f97217bef0962b98f.shtml

2. Cuijpers, P., & Smit, F. (2002). Excess mortality in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community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72(3), 227-236.

3. Cuijpers, P., Vogelzangs, N., Twisk, J., Kleiboer, A., Li, J., & Penninx, B. W. (2014).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excess mortality in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community versus patients with specific illnes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1(4), 453-462.

4.世界衛生日 | 聚焦抑鬱症,世衛組織:中國有5400萬患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56692

5.Pratt, L. A., Brody, D. J., & Gu, Q. (2017). Antidepressant use among persons aged 12 and over: United States, 2011-2014. NCHS data brief, (283), 1.

6. 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5017384/antidepressants-global-market-report-2020-30?utm_source=dynamic&utm_medium=GNOM&utm_code=mmlpx9&utm_campaign=1380453+-+Global+Antidepressants+Market+(2020+to+2030)+-+COVID-19+Implications+and+Growth&utm_exec=jamu273gnomd

7. Fountoulakis, K. N., & Möller, H. J. (2011). Efficacy of antidepressants: a re-analysis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Kirsch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4(3), 405-412.

8. Fournier, J. C., DeRubeis, R. J., Hollon, S. D., Dimidjian, S., Amsterdam, J. D., Shelton, R. C., & Fawcett, J. (2010). Antidepressant drug effects and depression severity: a patient-level meta-analysis. Jama, 303(1), 47-53.

9. Kirsch, I., Deacon, B. J., Huedo-Medina, T. B., Scoboria, A., Moore, T. J., & Johnson, B. T. (2008). 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LoS Med, 5(2), e45.

10. Cipriani, A., Furukawa, T. A., Salanti, G., Chaimani, A., Atkinson, L. Z., Ogawa, Y., ... & Egger, M. (2018).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21 antidepressant drug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Focus, 16(4), 420-429.

11. DeRubeis, R. J., Siegle, G. J., & Hollon, S. D. (2008). Cognitive therapy versus medication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 outcomes and neural mechanism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10), 788-796.

12. 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 E., Taylor, A., Craig, I. W., Harrington, H., ... & Poulton, R. (2003). Influence of 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 Science, 301(5631), 386-389.

13. Wiersma, J. E., Hovens, J. G., van Oppen, P., Giltay, E. J., van Schaik, D. J., Beekman, A. T., & Penninx, B. W. (2009). The importance of childhood trauma and childhood life events for chronicity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0(7), 983.

更多關於「抑鬱」的文章

悲傷的人知道自己為何悲傷,但抑鬱的人不知道

普通人的抑鬱情緒,到底從何而來?

抑鬱才是人生的常態|漫畫

「現在的年輕人啊,一點小事就抑鬱」|關於抑鬱的5個誤解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吧。」 | 重溫《丈夫得了抑鬱症》

一個人對抗一群人 | 被我們誤會了的抑鬱症【科普】

相關焦點

  • 抑鬱症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它便開始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大腦是一個優秀的節能系統當我們需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才會激活特殊部位以網絡的形式協同合作這便是大腦網絡英國愛登堡大學的科學家對3000多人的大腦白質進行了掃描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白質整合性遠低於普通人
  • 「對不起,我不該得抑鬱症」:這篇漫畫揭開了他們的內心
    都是患上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二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抑鬱症已經倍速增長的當下,人們對抑鬱症的認知還停留在非常滯後的階段。
  • 抑鬱症患者,是因為大腦某個思維模塊受損
    抑鬱症患者,甚至所有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因為大腦某個思維模塊受損燁子|自知心理學|燁子心學那些抑鬱症患者,因為受到某些大的刺激,如失敗、失望、失戀、失去親人等負面刺激,他們大腦裡某個區域受到強烈的震動甚至傷害,於是乎,某些記憶模塊受到損傷,直接影響到相關的思維模塊,思維模塊直接會抑制某些激素的分泌,如催產素和杏仁素等。
  • 抑鬱症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可以快速恢復嗎?
    ……有個小夥伴患了重症抑鬱症很多年,堅持配合治療。後來情況好了很多,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大腦好像不如以前了,反應有點遲鈍,於是想知道抑鬱症對大腦造成的損傷有沒有希望恢復。抑鬱症全球患病率重症抑鬱症,往往伴隨著大腦器質性病變隨著患抑鬱症時間的加長加重,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等症狀。
  • 駁「抑鬱症是大腦生理紊亂所致」的謬論
    文|袁運錄最近有個自稱某精神專科的心理醫生發表一篇《抑鬱症與強迫症的區別》的所謂科普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說:「抑鬱症是大腦5一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系統功能失調所致的心理障礙……」雖然你說的大腦生理結構發生紊亂——神經遞質系統功能失調,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會導致抑鬱,但這不代表它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自然界很多客觀物質的產生或形成,並非一種原因,而是多因下的結果。就拿抑鬱症來說,即使抑鬱症患者通過醫學儀器檢查出其大腦5一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出現紊亂,那又如何?這能說明根本問題嗎?抑鬱症人為何會出現以上生理紊亂?
  • 12個有關抑鬱症的驚人事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不一樣?
    4.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意識」研究表明,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中的「好細菌」之間的複雜關係可能導致抑鬱症。研究人員推測,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內的各種飲食,可能在控制抑鬱症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5.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與普通人的大腦不一樣2015年6月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綜述指出,大腦的影像學研究顯示了一些結構和大腦迴路在一個人抑鬱時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
  • 真正的抑鬱症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幫助抑鬱症患者什麼?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重視抑鬱症,如果對他置之不理,那麼抑鬱症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對患者家人也有影響,當然,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抑鬱症患者無法承受生活壓力等等而出現自殺的想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對抑鬱症重視起來!
  •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不一定是「大腦」出了問題
    前不久,看到北京大學一位博士講「腸胃是人的第二大腦能分泌神經遞質,腸胃問題能導致抑鬱」的視頻後,想起去年我曾分享過《我的經歷告訴你,抑鬱治療別放過從「胃」開始》一文,文中主要介紹我治鬱進入情緒復康期的一次補充胃腸道有益菌後,發現內心的負面情緒有所改善的現象,感覺腸胃問題可能與抑鬱有關聯
  • 抑鬱症患者,大腦發生了怎樣改變?該如何判斷患上抑鬱症?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看到媒體上爆出某人,患有抑鬱症自殺,留下遺書這樣的事件。不少人覺得抑鬱症患者就是矯情,還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單純的心理疾病,只要積極向上,就能夠改變。但抑鬱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大腦功能性障礙的疾病,不僅是單純的心理疾病,而是在生理上產生變化之後,造成的結果。這種疾病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3.5億名患者,在我國也有超過9000萬抑鬱症患者。這些患者承受著腦部生理病變的影響,還要不斷的接受外界勸他們自己走出抑鬱症,讓患者心理負擔更重,最終影響患者出現過激的情緒。
  • 大腦心理活動定位與抑鬱症的處理方法
    一般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現代心理分析研究的是心理活動本質大腦心理活動定位與抑鬱症的處理方法為了體驗心理活動,我們可以對大腦心理活動部位進行定位體驗,一般情況下的心理活動定位可以分額部心理活動和枕部心理活動,額部心理活動可以與外界感覺運動中樞聯繫,可以進行目的心理活動。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但當抑鬱症與焦慮症搭配時,大腦的這一區域就會明顯變大。文章中,研究人員對超過1萬名參與者進行研究揭示了抑鬱症和焦慮症對機體大腦容量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或會對海馬體產生一種明顯的影響--海馬體是大腦中與記憶和學習能力相關的重要區域。相比之下,研究者發現,當抑鬱症和焦慮症同時發生時,就會增加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的尺寸,即杏仁核的尺寸。
  • 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我的康復經驗告訴你抑鬱症是可以治癒
    文/阿秋(心理諮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之我的經驗告訴你如何治癒它!這篇文章將回答抑鬱症患者們心中最關心的第80個問題到第100個問題。相信你看完之後,一定會有所收穫。在我們治療抑鬱症的時候,當吃藥和運動以及心理諮詢的幫助下,以及自我情緒管理上,剩下的一切就交給時間,而在時間的洗禮之下,你要花更多的耐心去接納它長久好不了的事實。這個病,耐心,是對待抑鬱症最溫柔的一種藥物。
  • 智慧型手機成癮傷害大腦,誘發依賴症和抑鬱症
    成癮青少年進行認知療法前後都作了磁共振波譜分析(MRS)檢查,還專門檢測了成癮者大腦中抑制和減慢大腦信號的神經遞質氨基丁酸(GABA)水平和導致大腦更容易激動的神經遞質穀氨醯胺(Glx)水平。磁共振波譜分析(MRS)檢查結果顯示,與健康人群相對照,成癮者前扣帶皮層的氨基丁酸(GABA)與穀氨醯胺(Glx)的比值明顯增大。
  • 大腦如何平衡快樂和痛苦?抑鬱症是大腦失衡的結果?一文給出答案
    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常有的兩種情感,那麼大腦是如何平衡的?全球範圍內抑鬱症的不斷高發,是大腦失衡的結果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下。近日,發表在《Neuron》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研究中發現腹側蒼白球區域在平衡著刺激或抑制神經元的信號,從而影響動物尋求快樂或避免痛苦的動機。
  • 我們的大腦像電腦一樣可以重置?
    我們的神經形成的情緒迴路可能使神經元間產生非常緊密的聯繫,讓我們在遇到新鮮事後產生想要告訴已逝親人的衝動,這種傾訴的欲望可能要在親人去世數月後才會慢慢變淡。承載這些情感的神經迴路會持續被激發,但是當它們不再被繼續增強時,它們就會逐漸變弱、消失。在人們戒菸時,他們必須克服日常生活中各種誘發吸菸欲望的聯想。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抑鬱症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每隔一段時間,社交媒體上就會出現關於抑鬱症的新聞:自殺、遺書、中學生、情侶……各種關鍵詞吸引著大眾的眼球。據國際衛生組織,抑鬱症已成為世界首位致殘疾病,全球約3.5億患者,危害程度甚至超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 抑鬱症是因為大腦「生病」了?拍個片子可找到答案
    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A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觀點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問題,會在大腦上有相應表徵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這些以消化道殘餘物為食的微觀清道夫怎麼可能影響我們的大腦呢?該系列的其它文章中提到過,這些研究發現中有些可能言過其實、聳人聽聞了。但距菲利普斯的實驗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如今「腸道-大腦」論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微生物會影響精神健康,這在我看來是毋庸置疑的。」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簡•艾莉森•福斯特(Jane Allyson Foster)表示,她所在實驗室是該領域的領頭軍。
  • 抑鬱症引起的大腦功能損害,時間長了,還能徹底恢復嗎?
    從理論層面來講,長時間的抑鬱症導致的大腦功能性損害,是完全可以得到徹底恢復的,至於能否真正得到完全恢復,則患者真正投入康復訓練的程度有密切關係。從事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工作30年,上述觀點的具體依據如下:1、抑鬱症對大腦的損害主要是功能性的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證明抑鬱症一定會導致大腦產生器質性損害,這裡問主提到的僅僅是大腦功能性損害,即因大腦的生理生化過程失常導致的一些功能障礙,這些障礙通過有效的抗抑鬱治療,大腦的生理過程和功能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
  • 趙小明:為什麼這個妙方治療抑鬱症有奇效?源於編程大腦索引文件
    通過編程,把抑鬱症來訪偏好於選取負性情感事件的大腦索引方式,修改過來。我們要求左右手分別操作。音樂結束後,讓來訪者告訴我們,剛才他打開的這些記憶事件有多少是積極事件?多少是消極事件?通過來訪者打開記憶的消極事件和積極事件的比例,可以評估出他的索引文件偏好於選取哪一類的信息。這個過程叫做記憶的提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