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戰火硝煙中,一代教育大家竺可楨如何引領 「東方劍橋」的誕生?

2020-12-19 湖北衛視大揭秘

1937年春節後,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一再向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反映,提醒他們自己兼任浙大校長的一年任期已到,請另派人接任浙大校長一職。身為氣象研究專家的他,渴望早日回到自己氣象研究的工作崗位,然而竺可楨的辭呈,國民政府教育部卻遲遲沒有接受。就在他想繼續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讓竺可楨再也沒能回到氣象研究領域,而在浙江大學一幹就是13年。這就是中國教育史上有名的「浙大西遷」。

竺可楨

1937年7月29號,天津淪陷以後,日軍對南開大學進行了四個小時的集中轟炸,轟炸之後還把軍車開進了南開大學,把沒有炸毀的樓房澆上汽油,進行焚燒,南開大學瞬間成為一片廢墟,就連校內重達13000斤的校鍾也被日軍抬走。南開大學成為抗戰爆發後,第一所罹難的中國高等學府。1937年11月5日,日軍突然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策應上海派遣軍迂迴包圍上海。日軍瀕臨城下,為保全教育資源,竺可楨決定舉校西遷至120公裡外的浙江建德。遷校命令下達後,各系迅速準備,但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卻不見了蹤影。

被炸毀的南開大學

1937年11月,浙江大學的師生們將所有能帶走的圖書儀器裝箱,舉校搬遷到距杭州120公裡的建德縣。建德古稱嚴州府,又稱梅城,是富春江、新安江和蘭江三江匯合處的一座古城。國立浙江大學搬來後,師生員工加上家屬有一千多人。辦公室、教室、宿舍分散在城內各處。加上其它遷來的學校,建德一時成了學校城。以致課餘飯後,街巷擁擠。即便如此,古城建德也沒能成為浙大的避難所。

建德

為了節省經費,竺可楨決定大部分師生從浙江蘭溪步行至金華,再搭難民車南行。但這個決定卻遭到一些教授的反對,因天氣寒冷而患風寒的體育系主任舒鴻與家眷較多的梁慶椿不願前往金華。分歧之下,遷校隊伍兵分兩路。舒鴻和梁慶椿等人帶領一部分女生和家眷走水路至常山,竺可楨則帶領大批學生和教員步行至金華,準備搭難民車。下午兩點,竺可楨到金華火車站聯繫車輛。剛到火車站,日軍轟炸機飛抵金華上空,轟炸火車站。忽然一個炸彈落在窗外,震動劇烈,竺可楨被震到了地上。竺可楨是否受傷呢?

浙大師生從建德遷往吉安

到達吉安後,竺可楨一家以每月十元的價格租下城中木匠街53號。而就在這時,竺可楨的大兒子竺津,竟然背著父母報考了中央軍校。很快,竺津便以第一名的考試成績收到了中央軍官學校第十四屆考生的錄取通知書。由於全國戰事吃緊,前線急需軍事人才,雖然竺津近視400度,但成績優秀,破格錄取。然而,竺可楨夫婦卻並沒有因為兒子出色的成績而高興。而是極力反對年僅16歲的竺津入軍校學習。究竟為什麼呢?

竺津

1938年2月中旬,吉安中學與鄉村師範的寒假結束,泰和方面的房舍也已準備就緒。在吉安過完舊曆新年的國立浙江大學師生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南行40公裡,深入泰和鄉間。4月的泰和進入雨季,贛江流經泰和,幾乎年年泛濫。贛江兩岸是泥沙淤積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看到這樣的情況,竺可楨和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也是竺可楨的助手胡剛復一塊商量,決定跟國民江西省政府協商,由他們出錢,浙大出力,讓那些逃亡的難民,以及當地的農民一起來修一個十五裡長的長堤。

胡剛復

浙大堤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11月6日湖北衛視《大揭秘》《大師竺可楨之浙大西遷(上)》!

相關焦點

  • 戰火硝煙中,一代教育大家竺可楨如何引領 「東方劍橋」的誕生?
    此時,西遷至廣西宜山的國立浙江大學全體師生再次面臨危機,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隨即向國民政府教育部再次申請遷校。竺可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因浙大學潮,竺可楨臨危受命,兼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隨後,抗戰爆發,他帶領一千多浙大師生一起展開了「西遷」流亡之路。此時,日軍兵臨廣西城下,竺可楨只得向國民政府教育部再次申請舉校搬遷。
  • 從杭州到遵義,行程2600公裡,這所大學被譽為戰火中崛起的「東方劍橋」
    校長竺可楨決定全校遷到120公裡外的建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亞平告訴記者,在建德梅城,浙大師生們不僅保留了完整的教學體系,還辦了一份浙大日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人們最想了解的是戰況是如何的,當時就是用僅有的兩個收音機,派兩個學生,每天在那聽廣播,然後把它編輯,用蠟板刻出來,連夜就印好,建德城裡每天中午爭相購買傳閱。」
  • 129年前的今天竺可楨出生: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老驥伏櫪)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小傳:胡適預言活不過20歲,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        在浙大西遷時,當時藏於杭州文瀾閣的《四庫全書》也面臨著戰火的威脅,欲轉移至安全地方卻受制於經費、人力、運輸工具的不濟。竺可楨得知此事後伸出了援助之手,先是將庫書運至建德,杭州陷落後又建議教育部長陳立夫將該書運往內地,教育部隨即決定由浙大協運《四庫全書》,為此,竺可楨派專人負責庫書的遷移,先至長沙,又至貴陽。
  • 被胡適預言短命,竺可楨活到84歲,還將浙大建成「東方劍橋」
    竺可楨,你要是活到60歲,我就在你60歲壽誕上給你磕3個響頭。要是你比我活得長,你可以在我遺體屁股上踢一腳。」「行。你可得記住今天說的話啊!」這個被胡適「短命警告」的人叫竺可楨,一個較真求是、說到做到的人,跟胡適一樣,也是一代傳奇。
  • 竺可楨:一個「管天」的人,卻用13年把二流學校變成「東方劍橋」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他是一名氣象學家,但他同時還有個名頭叫「浙大保姆」。他最牛氣的是在他擔任浙大校長的13年中,把一所地方性二流大學變成世界一流學府,甚至被譽為「東方劍橋」。他也因此被大家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 大學史上的竺可楨
    [20] 四、締造東方劍橋竺可楨擔任校長時期,尤其是西遷辦學時期的浙江大學名師雲集,科研氛圍濃鬱,取得眾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些甚至具有劃時代意義。理學院科研成果十分突出。通過訪問考察,李約瑟博士對浙大在西遷辦學期間、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所形成的濃鬱學術空氣,師生科研水平之高,科研成果之豐富,感到十分驚嘆,盛讚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聯合辦學的西南聯大是「東方的牛津」,而浙大是「東方的劍橋」。
  • 竺可楨:求是精神永放光芒
    面對著戰火中岌岌可危的學校,竺可楨決定帶領全校一千多名師生走上「西遷」之路。初遷浙江於潛、建德,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四遷貴州遵義湄潭。然而,在兩千六百多公裡的顛沛流離中,浙江大學(浙大)的教學科研不曾有半點懈怠。「求是」校訓也誕生在西遷途中。1938年11月19日,竺可楨在廣西宜山主持召開校務會議。在他的倡議下,會議確定了「求是」為浙江大學校訓。
  • 三門峽市東方劍橋學校:劍橋揚帆正當時
    9月7日上午,三門峽東方劍橋學校分別舉行了兩場各具特色的新學年開學典禮。總校長張春傑、黨支部書記江玉萍、副校長祁淨天、兀少印、張虹帶領班子成員出席,張春傑總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學部負責人作了新學期工作報告,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先後發言,同時穿插表演了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充分展示了東方劍橋師生的青春活力和「勠力同心 奮楫篤行」精神風貌。
  • 2010-03-26 浙江大學竺可楨研究課題組
    對一位健在的現任大學校長,學生們表達出如此深切的愛戴之情,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1936年4月至1949年5月,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他公忠堅毅,殫精竭慮,任勞任怨,將一生最寶貴的壯年獻給浙大,創造了浙江大學歷史上「文軍西徵」、「東方劍橋」的輝煌,也為20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史書寫了絢麗的篇章。
  • 老校長竺可楨(一)
    > 有一個人,捨棄了自己最愛的科研領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時間,把人生最飽滿的十三年奉獻給了大學行政事業;有一個人,帶領一所大學西遷2500多公裡,歷經9年,卻在這個過程中把這所大學辦成了令國內外都刮目相看的「東方劍橋」;有一個人,為了保護故鄉的珍貴文物圖書,幾經周折,數封書信,義正辭嚴與政府官員據理力爭…… 這個人就是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
  • 東方劍橋教育集團在天津生態城設立旗艦園
    中國發展網 記者王敏報導 記者從6月21日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 東方劍橋教育集團在天津生態城設立旗艦園。據介紹,東方劍橋教育集團在濱海新區已開辦4所幼兒園,分布在濱海新區的空港經濟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臨港經濟區、中心商務區,東方劍橋中新生態城幼兒園將成為東方劍橋教育集團在濱海新區的第五家幼兒園。
  • 很多人認為排名第三的浙江大學,當年為何被稱為「東方劍橋」?
    上面的截圖是在一場關於「誰是內地大學第三」的爭論中,一名網友的發言。該網友說:浙大是東方劍橋,第三沒疑問。這個發言獲得近百個點讚,可見,很多人對於浙大第三是很認同的。那麼,該網友說的浙大是「東方劍橋」,是怎麼回事呢?
  • 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
    曾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使之成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被稱為「浙大保姆」。(位於浙大玉泉校區的竺可楨銅像)【庚子賠款的留學生】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05年,進入復旦公學中學部學習。
  • 民國校長竺可楨:為了讓學生擁有清醒的頭腦,他主張實行通才教育
    因此,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伊始,就把推行通才教育放在首位。1936年5月9日,竺可楨主持第一次校務會議時就提出要設立中國文學系、史地系和一年級不分系等議案。最後一項議案雖然討論最久,但還是成立以鄭曉滄、胡剛復、蘇步青等人為首的公共科目分配委員會,將通才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 竺可楨
    資源和環境問題,不僅在學理上大力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而且知行合一,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傾力躬親。  二、浙大「求是」之精神  1936年秋天,竺可楨在開學典禮上向新生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這就是著名的「竺可楨二問」。在竺可楨看來,大學不僅是教育機構,其價值絕不在於造就多少專家,而是能培養出「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1937年8月,日寇進攻上海,逼近杭州。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舉校西遷的艱辛,事無巨細的操勞,家破人亡的哀慟,「落伍氣象學」的追悔,以及更多不被理解的傷懷、內外交困的迫壓……翻讀日記,竺可楨一向堅忍、寬厚,克己、自省,即便如何苦楚,鮮有直言不諱者。但他不是三頭六臂的英雄,也不是不食煙火的金剛。
  • 竺可楨的去與留
    十幾年間,竺可楨帶領浙大四次西遷,顛沛流離,將一所地方大學辦成了全國聞名的「東方劍橋」,竺可楨對此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1949年後,竺可楨打算一直留在浙大維持局面。4月26日,他聽說滬上軍警闖入上海交大逮捕學生,深為憂慮,於是連續造訪了浙江省政府及保安司令部,直到得到「決不入浙大捕人」的保證方始安心。
  • 竺可楨怎樣當浙大校長?
    為了緩和人心,他接受陳布雷的建議,任命竺可楨為浙大校長,從而揭開了浙大歷史的新一頁。  1936年4月,聲望卓著的科學家竺可楨就是在前任浙大校長郭任遠被學生趕走的背景下,在爭得校長獨立用人權、當局不得幹預的許諾後,走馬上任的。這是浙大學生「一二九」運動中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果實。
  • 李杭春|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舉校西遷的艱辛,事無巨細的操勞,家破人亡的哀慟,「落伍氣象學」的追悔,以及更多不被理解的傷懷、內外交困的迫壓……翻讀日記,竺可楨一向堅忍、寬厚,克己、自省,即便如何苦楚,鮮有直言不諱者。但他不是三頭六臂的英雄,也不是不食煙火的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