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三大名橋

2020-12-22 西山紅葉映晚霞

在古都北京,有護衛京師的三大名橋:東面有鎖控運河通州糧道的永通橋(八裡橋);北面有扼守去明十三陵要道,而且北控居庸關、兼扼古北口的朝宗橋;西面則有扼守通往西山之路,而且總攬南下中原之路的盧溝橋。

八裡橋,因在通惠河上,距通州城八裡之處而得名。處在北京朝陽之東與通州之西交界之處。建於1446年,總長64米,寬16米。原來稱為永通橋。橋上兩側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和對望柱。每個望柱上都雕刻有石獅子。

北京八裡橋

朝宗橋,在北京城北,沙河鎮的北沙河上,始建於1447年,為七孔石橋,全長130米,寬13.3米,兩側有石蘭柱53對。北端有萬曆四年立的漢白玉橋碑,上書朝宗橋三個大字。

北京朝宗橋

北京的三大名橋之首是盧溝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景觀最美、知名度最高。它始建於1189年,橋面寬7.5米,共11孔,長212米。全橋共有歷代石雕獅子498個,橋東北側有乾隆御書盧溝曉月。它是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是北京在國內外最有知名度的橋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北京城是個風水局?
    風水自明代起派別逐漸繁多,大致可分為形式派、理氣派和命理派三大派系。其中形式派包括:巒頭派、形象派、形法派;理氣派包含: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飛星派、五行派等很多派系;而命理派則主要是根據人的出生四柱時間闡述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如何辨別風水好壞?
  • 尼康D5300試拍:日本三大名橋之一錦帶橋
    錦帶橋是日本三大名橋之一,是一座採用傳統的木工工藝的五拱橋。歷史上因錦川河寬約200米,且河水高漲時水流湍急,橋梁經常被衝毀,而第三代藩主吉川廣嘉希望建一座不會被衝毀的橋,屢次嘗試仍不得所願,直到受到當時《西湖遊覽志》的啟發,建造了木結構的五拱橋錦帶橋。  行走在錦帶橋上,橋面非常寬且很紮實,以木製結構建造著實不易。
  • 北京古橋有皇家橋和民用橋之分?還有這些事老北京人也不見得知道
    「水鄉」北京自然也少不了有橋相伴。先民在這片水網密布的土地上建築城池時也創造了北京城橋梁的建築史。現存古橋多為明代遺存古燕國在今蓮花池畔建立了古薊城,城內遍布河道,燕民為交通便利開始搭建簡單的木樑橋和浮橋。
  • 細數關於北京城的那些歌,都聽過的說明你已經老了
    01描述北京發展的歌曲《北京歡迎你》首推《北京歡迎你》,這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0天之際,由北京奧組委推出的一首由100名歌星演唱的奧運主題歌《北京的橋》十七孔橋MV中袁泉背著一個小包拿著相機逛著北京城收穫著幸福與開心。
  • 實地探訪北京新八裡橋進展 憶舊八裡橋數百年歷史底蘊
    在北京市朝陽區管莊鄉八裡橋村東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始建於明代的永通橋靜靜地橫跨在通惠河上。作為北京現存三大古石橋之一,這座俗稱「八裡橋」的573歲古橋目前仍服務於市政交通。為延長文物壽命,文物部門計劃今年啟動對八裡橋的修繕工程。
  • 全北京城最美最氣勢磅礴的一條路,京城的精華都在這!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城東西建築對稱的軸線,全長約7.8公裡,這條中軸線幾乎聚集了北京古代建築的精髓,見證了北京城的變遷,下面就跟隨小知己一起看看這條北京最美的路都有哪些景點吧?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
  • 看著最近「一路暢通」的北京城,網友說:還是喜歡之前熱鬧的樣子
    >這兩天,「香山滿噹噹,三環空蕩蕩」幾乎成了北京街景的寫照……很多市民奔向近郊公園「放風」而市區內道路還是「一路通暢」北三環 薊門橋 @王小丫蛋兒工作日清晨6點多的西三環 @candice_zq中午11點的國貿橋
  • 「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 說的就是這裡
    「蓮花池公園」位於北京豐臺,據說「蓮花池公園」是北京城的發祥地,更有「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這一說法,「蓮花池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那時候的「蓮花池公園」被稱為「西湖」或者是「太湖」。因廣種蓮花故稱「蓮花池」,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來源。
  • 走遍北京城的東南西北,帶你認識那些地名的後綴
    而所謂的三裡屯是指距離內城3裡的距離有個小村莊而得名。安定門橋的東側有一條胡同叫做五道營胡同,如今是北京城裡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因為眾多的小資咖啡廳、餐廳、商店而得名。在明清時候,這裡緊挨著城牆,自然而然也就是軍營待著的地方,所以在明朝叫做武德衛營。所以很簡單,從這裡我們看到,一般地名中帶有「營」的這裡都曾經當過兵營。
  • 福建鏡洋鎮僑聯「三大工程」架起「連心橋」
    福建鏡洋鎮僑聯「三大工程」架起「連心橋」 近年來,鏡洋鎮僑聯以服務僑胞、維護僑益為宗旨,努力實施構築「親情工程、成才工程、安居工程」三大工程,為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架起了「連心橋」,多次被評為省、福州市、福清市僑聯工作「先進集體」。
  • "穿越"去看1949年的北京城:東單公園曾是飛機場
    後天是一年一度的檔案館日,北京市城建檔案館將邀請部分市民「穿越時空」,俯瞰當年城貌——這座佔地大約75平方米的微縮「北京城」,不僅復原了1949年62.5平方公裡舊城內的11.8萬餘間房屋,甚至按照當年的狀態「種植」了6萬餘株袖珍樹木模型。
  • 藏在北京城的歐洲公園,已成網紅拍照勝地,門票免費,就在三環內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一座擁有眾多旅遊資源的城市,但是提起北京城,人們總是會想到京味兒十足,胡同文化等等,很少有人能把北京城和歐式風格聯繫起來。整座公園的建築都是偏歐式園林風的,整個景區可以劃分為三大板塊,北部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松林,漫步在裡面,仿佛來到了一片森林。而中間地帶則是一片湖,湖中還設置了許多的噴泉,南部是非常大的草皮,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景,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歐式風格的雕塑和花架,已經成為網紅的拍照勝地,門票免費。
  •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發表時間:2018-11-12   來源:中國文明網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朱祖希 著,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正陽書局
  • 考考老溫州:第一橋因何而得名?第二橋又在哪裡?
    況且,既然有第一橋,那麼溫州城裡有「第二橋」嗎?又在哪裡呢? 早在宋代,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就在《東嘉開河記》中描繪「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橫貫旁午,升高望之,如畫奕局」,老城裡甚至「雖遠坊曲巷,皆有輕舟至其下」,難怪後人冠之以「浙南威尼斯」之名。 既然是水城,橋梁自不會少。
  • 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這個北京一級古遺址公園,絕對不能錯過
    「蓮花池公園」位於的是北京市的豐臺區,據說「蓮花池公園」是北京城的發祥地,更有「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這一說法,「蓮花池公園」存在歷史已經是非常的悠久的了,迄今「蓮花池公園」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蓮花池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那時候的「蓮花池公園」被稱為「西湖」或者是「
  • 【魏寬放】橋營豆腐腦進京
    解放後,個別橋營人依然用老辦法做豆腐製品,即用石膏、滷水點豆腐。改革開放後,橋營村做豆腐來了一場革命,這歸功於復員軍人宋西芳。他因病在西安住院,發現別的地方做豆腐的一個秘密,原來做豆腐,用石膏,微鹼性,人家用葡萄酸脂點豆腐,微甜性,味道更好。宋先生病好回到華陰後,仔細研究,反覆實踐,將華陰做豆腐工藝進行了改良。
  • 獲獎名單公布|北京城房最美網紅示範區攝影大賽圓滿落幕
    參賽照片按照活動規則,北京城房從眾多參賽者中選出了投票排名前183位,進行派獎一起來看看自己的作品有沒有獲獎吧——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0名也沒有關係攝影大賽結束了這座城市關於美好的故事卻不會終結北京城房將有更多驚喜帶給大家期待與您共同揭曉!
  • 穿越中軸線 品讀北京城
    復原模型由兩部分組成,前為大明殿,皇帝在此舉行登基、正旦等大型禮儀活動;後為其附屬的三所寢殿,左名「文思殿」,右名「紫檀殿」。前後兩組建築以柱廊連接,渾然成一整體。這種「工」字形的建築平面布局,是宋元時期的典型樣式。展覽還提供了建築原件,供觀眾腦補宏偉大都城的細節。
  • 北京城的「五行結構」地理標誌介紹
    北京作為一座千年古城,積澱了豐厚的人文遺產,全世界人民在旅行遊歷中感受北京古城的歷史風貌、人文傳說,這些民俗文化的內容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挖掘不僅有助於深化這座城市的人文內涵,也可以豐富其旅遊資源,今天我們和大家來介紹一下北京城的"五行結構"地理標誌介紹:
  • 泥窪、土橋、大瓦窯?北京地鐵站為啥要叫這些名
    可以說以老地名命名地鐵站名,是北京地鐵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記住鄉愁」的一種形式,而「鄉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坐標。北京的許多地名已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儘管許多景觀與風物幾近消失,但人們對它們依舊眷戀,那揮之不去的鄉愁鐫刻在記憶之中。如今,北京的許多地名以「地鐵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來,既是留住了「根」,也是北京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