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陽區管莊鄉八裡橋村東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始建於明代的永通橋靜靜地橫跨在通惠河上。作為北京現存三大古石橋之一,這座俗稱「八裡橋」的573歲古橋目前仍服務於市政交通。
為延長文物壽命,文物部門計劃今年啟動對八裡橋的修繕工程。
在老橋西側,作為「接班人」的八裡橋新橋建設工程已接近尾聲,現在施工人員正在進行著老橋施工的最後準備,預計導改老橋之時便可正式通車。下面我們實地探訪一下橋面現在的施工情況。
永通橋的京榆舊線一端,由於通過永通橋可以避開收費站的同時,連通京通快速和京燕高速段,所以橋上的交通也日常繁忙,也是老橋修建迫在眉睫的重要原因。
新八裡橋位於東五環外通州區與朝陽區交界處。
但新舊兩橋的實際位置都在現在的朝陽區區劃內(騰訊地圖),真的是這樣嗎?
再來看雙橋地區群群友周大姐提供的管莊地區遙感影像圖(感謝原作者),咱們放大局部看。
注意紅圈部分就是舊八裡橋所處位置,根據圖示永通橋的北半邊是朝陽和通州的分界線,而南半邊就完全屬於朝陽區了!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於分界點的新觀點,如果有也歡迎在下面評論區留言。
咱們再回到新八裡橋,從京榆舊線一端上至新橋,橋面比較寬闊,不過由於兩邊引線車道所限,也只是臨時施劃了雙向兩條機動車道。
橋面相比舊橋路面寬了很多,也沒有舊橋面的陡坡,讓原本不是機動車通行的橋面可以如釋重負。
圖為新八裡橋與老八裡橋雙橋同臥通惠河效果圖。可以看到原本的規劃為雙向各兩條機動車道,共四條。這樣施化後,非機動車道會有一些狹窄。
新橋橋面的情況,剛剛攤鋪完新的柏油路面。新建的八裡橋橋梁全長81米、寬26.6米,將替代老八裡橋的交通承載功能,成為聯絡通燕高速和京通高速的重要聯絡通道。
新橋兩側的漢白玉欄杆,未來會跟老橋遙相呼應。
未來新橋兩側將安裝上路燈,解決老橋沒有路燈照明的問題。
圖為新八裡橋夜景效果圖。
新八裡橋附近交通導示圖。京通高速一側交通導向為單進單出規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從東面進入從西面駛出。
京通高速旁的一側(南向北)的引橋部分。
施劃的非機動車道。
永通橋(舊八裡橋)的歷史淵源流長。此橋乃是北京城周邊的三大古橋之一(其餘兩座為沙河的朝宗橋和眾所周知的宛平城盧溝橋)。盧溝橋事變是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的起點,是全體中國人心中不可磨滅的傷痛回憶。而這座永通橋卻見證了19世紀更早的一場戰火硝煙。
八旗鐵騎的「絕唱」
1860年,藉口廣州「亞羅」號事件而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兵逼北京。
清軍方面,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統率大沽之戰後的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從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裡橋一帶,匯合駐地的4萬精兵,決心與英法聯軍殊死一搏。
僧格林沁
因不熟悉敵軍的火力和對於蒙古騎兵實力的過渡自信,僧格林沁派騎兵馬隊在寬闊的正面戰場上反覆衝鋒。
嗜血的彎刀,勇猛的衝殺,滿蒙八旗騎兵用視死如歸的氣魄對英法聯軍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可惜此舉在裝備先進、火器強悍的英法聯軍面前,只能是殺敵三百自損一千,以卵擊石,與自殺式襲擊無異。
曾經在冷兵器時代戰無不勝、屢次創造軍事神話的剽悍蒙古馬隊、八旗騎兵,被紛飛的炮彈炸的血肉模糊,屍橫遍野。
最終,3萬清朝守軍,包括2萬5千蒙古騎兵,在通州八裡橋之戰中全軍覆沒。至此英法聯軍打開了通向北京的大門。
這是八旗精兵最後一次作為主角出現在戰場,雖然其英勇可歌可泣,可在慘澹戰果的襯託下,已沒有任何光彩可言。
英法聯軍不費一兵一彈,順利進入北京城,搶劫並焚燒圓明園及西郊諸園,珍寶、文物、典籍等被劫掠一空,所有廟宇、宮殿、建築和歷代收藏的珍品都化為灰燼,清政府無奈與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與此同時,周邊區域正在以八裡橋舊址為根基,打造一個濃濃綠意中的露天漕運歷史博物館。
老八裡橋的修繕方案正在實施中,將恢復橋的花崗巖石板橋面。完成修繕後,老八裡橋將不再行駛機動車,成為一處文物景觀供人們參觀遊覽。
按照規劃,以古橋為核心,八裡橋周邊還將增設配套公共空間和綠化,成為連接城市副中心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