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有大量的中國去南洋經商、打工,乃至遷到南洋居住生活。在下南洋的浪潮中以福建、廣東人居多,這與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關係,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而現在東南亞很多地方都存在華人聚居地,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位於柬埔寨的一個村子,而且村民們至今都講漢語用漢字,但卻不知道祖籍是哪裡。
這個中國人村,位於柬埔寨拉達那基裡省的雲西村,村裡共計有四五十戶村民,200多位華人。村民的房屋大門全都面向雲西河,各家門前都有一個通向河岸的缺口,村民稱之為「家碼頭」。雲西村的華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居住在河對岸的縣城裡,那時大約有600多位華人,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大部分華人移居到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沒有移居的則被趕出城鎮,來到河對岸定居謀生。
雲西村中的大多數住戶以農耕和捕魚為主,部分人家還兼營農用物資和服裝鞋帽等日用雜貨生意。張先生說,由於雲西河隔斷了村子與外界的聯繫,村民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由於村裡的華人大多數來自廣東省梅縣一帶,因此,他們平時都用客家話交流,而日常生活也保持了傳統的客家習俗。在這個華人村,大多都講漢語,華人的經濟狀況明顯比其他族裔好,因此帶動了其他族裔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村民表示村裡完全可以做到夜不閉戶。
讓人意外的是,在這個異常閉塞的村子裡,竟然開了一所正規的中文學校,由於學生不多,只有40多人,因此學校實行半日制教學,採取柬文、中文雙語教學。村裡有一間小圖書館,主要包括中文詞典、中小學課本、科技書籍,以及中國古典小說等書。雖然幾百冊的藏書並不算多,但在這個既收不到廣播電視,也訂閱不到報紙雜誌的地方,無異是一塊可貴的文化綠洲了。前些年的時候,雲西村重建了本頭公廟,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華人村感興趣,來旅遊觀光的人也漸漸增多。華人村開始考慮發展旅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