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在頭版用半版篇幅,以雪梨歌劇院大幅照片為背景,配以中英文大字標題《歡迎來到華人城》,異常扎眼。其副標題是:「隨著華裔人口增長500%,雪梨如何從『歐洲』變為『亞洲』?」
儘管統計顯示華人在澳總人口佔比尚未超過5%,卻絲毫不妨礙媒體使用如此帶有濃烈種族主義暗示的標題,這在標榜多元文化、種族平等的澳大利亞非常罕見。比如,澳大利亞政壇猶太裔政客相當活躍,某些城區穆斯林居多,澳媒絕不敢用「猶太人議會」或「穆斯林城」作為標題譁眾取寵。
儘管民調顯示對華友好在澳民意中居主導地位,但背離民意、選擇華人為攻擊對象仍成為近期澳部分主流媒體的秀場。在《每日電訊報》的惡俗標題之前,私營的《雪梨晨鋒報》與國營的ABC電視臺合作,推出系列聯合報導,羅織勾連,將當地華人正當的政治參與「抹紅」為中國及中共的軟實力滲透,集中展示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反華的中國威脅論與當地排華的種族主義的奇怪組合,引發全球關注。
尷尬的高調參政者
澳媒的情況雖顯極端,但並非孤立。伴隨著中國和平發展及中華民族影響力持續回升,「中國威脅論」不時在一些國家沉渣泛起,當地華人則往往成為被攻擊的首要對象。這背後原因很多,但有一個原因不容迴避,也不容忽視:當地華社存在著一定的政治投機風氣,「唐人街形式主義」自我種禍。
近年來,澳洲亞裔不甘做「啞裔」,在政治參與方面比以往更為積極主動。在本輪澳媒的反華浪潮中,原被當作主要攻擊目標的,是在澳洲主流社會有著相當影響力、積極推動亞裔參政的一些華裔僑領。儘管相關澳媒精心策劃近半年,卻始終沒有挖到他們任何違法違規的行為或不檢之處。
澳媒隨後轉而針對一些並不知名、在政治參與中比較活躍的華人,卻挖出頗令華社尷尬的故事:一些如今高調「愛黨愛國」、在各種「示威」場合相當活躍的人士,當年居然是靠公開宣揚反共、反華的決絕政治表態而獲取澳「綠卡」;這些人士平日高調渲染與澳洲政客有親密關係,亦被相關政客公開否定。
類似的尷尬,出現在熱心參政的華社中等層次人士中,並不罕見。政治變軌角度如此之大,的確令普通澳洲人難以理解,遑論本就戴著有色眼鏡的部分媒體從業者。對於澳媒來說,一個呼之欲出的合理推測似乎是:中國或中共深謀遠慮,在當年那樣的大風波中還埋伏下大量的「深海同志」。
被做成生意的「主義」
當然,對於如此推測,唐人街大量知情人士無非會心一笑。與唐人街人士不同,大多數澳洲人恐怕很難理解,某些華人為獲取利益而進行政治投機、將「主義」做成「生意」,已相當嫻熟:先塑造自己作為「中國暴政」的受害者形象,以反共反華獲取綠卡,在綠卡到手後再搖身變成「愛黨愛國」的僑領,以期分享中國發展的現實紅利。
以政治投機的方式獲取綠卡,在澳洲、美國的唐人街上絕非個案、亦非秘密,在某些時候的某些地區甚至形成相應產業鏈。尤其是當年那場大規模政治風波,實際上成為大批量「搭便車」獲取綠卡的良機,僅澳大利亞一國就集中批准4萬人,創下西方接收「政治難民」的紀錄,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為「信仰」,彼此心照不宣。當然,西方政客們未必不知道其中的貓膩,但他們需要「群眾演員」的配合,雙方各取所需。毫無疑問,「搭便車」者的批量湧入,本身就說明政治投機的紅利相當可觀,他們的行為習慣注入唐人街後,也加劇唐人街的政治作秀,令唐人街原本對故土故國的淳樸情感變得複雜而功利。
相比於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等需要低調而持久的傳統社區互助活動,那些更有舞臺感、更能引起媒體關注、更能令「國內領導滿意」的活動,越來越熱鬧。比如支持中國的南海主張,這本是全世界中華兒女捍衛祖產的本分,但海外華人畢竟首先是居住國的公民,不能不考慮如何將族群情感與國家效忠相結合,至少要為此找到一個有說服力的結合點,以有效地向主流社會解釋支持中國的南海主張如何符合居住國的長遠利益。
這就需要海外華人建立與主流社會有效溝通的渠道,而非簡單地上街遊行。那種認為舉舉紅旗、喊喊口號就是「愛國」的想法,不僅是懶惰、不負責任的,也是危險的——既對中國毫無實際支持與幫助,又極易招致主流社會的疑慮,虛名未得而實禍已至。
祖籍國情感的打開方式
在任何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國家,如何擺正對居住國「國家效忠」和對祖籍國的「族群感情」之間的關係,是每個「非土著」族裔不容迴避、必須正視的第一課題。無論是英格蘭裔、蘇格蘭裔還是愛爾蘭裔,無論是猶太裔還是阿拉伯裔,無論是華裔還是日裔,都必須在正視這一課題的前提下,才能找到自己對祖籍國情感的正確、恰當、有效的打開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形式主義的政治作秀若成為唐人街主旋律,不利黨、不利國、不利族,甚至極易給當地唐人街招來無謂的災禍。
我們也必須承認,唐人街形式主義的背後,除了一部分人的無知、另一部分人的投機之外,也與中國相關部門尚需更為努力克服的形式主義有關。中國相關部門應認識到,這三十多年來,包括澳洲在內,海外華人華僑在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及政治參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應與時俱進地調整僑務政策,要清醒、客觀、充分認識到華人華僑在當地紮根安居才最為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要鼓勵華人華僑擺正對居住國「國家效忠」和對祖籍國的「族群感情」之間的關係,減少和避免空喊口號、表演重於實質的「唐人街形式主義愛國」。
這些對中國來說,不僅意味著必須更為與時俱進地調整政策,而且涉及更為深刻的政府職能轉變。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唐人街形式主義對中華形象的拖累。對海外華人來說,只有少些政治投機秀,踏實勤勉,才更能夠理直氣壯地反擊帶著傲慢、自卑及偏見的無良媒體,真正融入主流社會。(作者是澳大利亞華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