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2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日前,海南省衛健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等十二個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了《健康海南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下稱《方案》),進一步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進海南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發展,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方案》強調,將逐步實現所有中小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確保所有班級每月至少1課時。
關鍵詞:行動目標
2022年底,建成多方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海南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實現《健康海南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關指標的階段目標,基本建成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落實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預防幹預措施,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
其中,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心理服務平臺或依託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各中小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室或心理諮詢室,並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所有學校與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建立學生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50%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30%的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各市縣(區)設立心理援助熱線。各市、縣、自治縣、洋浦開發區(以下簡稱「各市縣」)每年要開展1場以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0%。
關鍵詞:健康宣教
所有中小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 每月至少1課時
《方案》指出,開展心理健康宣教行動。各類媒體要對兒童青少年及家長、學校教師等加強心理健康宣傳,定期刊播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科普知識、公益廣告、微視頻等,幫助全社會進一步樹立「身心同健康」意識,掌握應對心理行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育引導兒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電腦和智能終端設備,預防網絡沉迷和遊戲障礙。
各級教育、衛生健康部門指導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推廣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開展生命教育、親情教育、愛國教育,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熱愛家人、愛國愛民的意識,培育積極心理品質。逐步實現所有中小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確保所有班級每月至少1課時。有條件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每年至少開展1次面向家長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省級精神衛生中心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堂,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心理健康課堂內容,每年至少開展1次。
關鍵詞:環境營造
心理滋養1000天 開展0-6歲兒童心理行為篩查
開展心理健康環境營造行動。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會同教育等部門,倡導實施「心理滋養1000天」行動,共同營造心理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社會環境;重點關注孕產婦、2歲以內嬰幼兒及家長心理健康狀況,開展0-6歲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篩查。
其中,學校、村(居)委會、婦聯、關工委、共青團等機構和組織要密切關注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建立完善教師或家長暴力行為、學生欺凌行為、兒童青少年受虐待問題的舉報渠道,發現相關問題或可疑情況時,及時採取措施,向有關部門報告,並注重保護兒童青少年隱私。
新聞出版、掃黃打非、網信、廣播電視等管理部門要加大對網絡內容的監管力度,及時發現清理網上與兒童青少年有關的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重點清查問題較多的網路遊戲、網絡直播、短視頻、教育類APP等,打擊網絡賭博、血腥暴力、色情低俗等網站和APP,為兒童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健康促進
引導學生文明上網 抵制有害信息
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兩個一」行動,即促進學生每天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15分鐘;引導學生每天至少參加一小時體育運動。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積極安排學生到有關單位觀摩體驗。組織開展「綠書籤」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綠色閱讀、文明上網,自覺遠離和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教育部門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督促學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積極導向將結果反饋學生家長。
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學校要對面臨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及家長開展心理輔導。對貧困、留守、流動、單親、殘疾、遭遇校園欺凌、喪親等處境不利學生給予重點關愛,必要時開展心理幹預。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子女,開展家庭關愛教育、輔助成長。對一般不良行為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和批評教育。對疑似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要指導家長陪同學生到醫療機構尋求專業幫助。對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應當協助家庭和相關部門做好心理服務,建立健全病情穩定患者復學機制。普通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招收能夠接受普通教育的精神障礙兒童入學。
關鍵詞:服務能力
加大精神科醫師培養培訓力度
開展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各市縣教育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劃,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學前教育機構、中小學結合家長會等活動,每年對學生家長開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高家長預防、識別子女心理行為問題的能力。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大精神科醫師培養培訓力度,探索開展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專科醫師培訓。
其中,已建有熱線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及12320公共衛生熱線、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臺等,要對工作人員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保障提供專業化服務,並向兒童青少年廣泛宣傳熱線號碼,鼓勵其有需要時撥打求助。各市縣各相關部門要重視各類突發事件中受影響兒童青少年人群的應急心理援助,針對兒童青少年特點制定完善相關方案,有效開展心理撫慰、疏導和心理危機幹預工作。
關鍵詞:服務體系
1000人以上學校至少配2名心理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設立心理服務平臺(如心理輔導室等),或通過培訓校醫、引入心理學專業教師、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等形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並加大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配置力度。1000人以上學校至少配備2名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對於辦學規模較小的學校,各地須明確專人負責心理健康教育或通過聘請兼職教師,教師走教支教,學校對口支援等多種方式,保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另外,高等學校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並切實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託育機構要配備經過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的保育人員,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民政、文明辦、衛生健康、共青團等部門發揮協調職能,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諮詢室、社會工作站等搭建社區心理服務平臺,支持引導專業社工、志願者面向社區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學校、社區、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等向醫療衛生機構的轉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