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就行了!科學家發現特殊大腦刺激方法 未來或可治抑鬱症

2020-12-13 前瞻網

笑就行了!科學家發現特殊大腦刺激方法 未來或可治抑鬱症

 黃琨 • 2019-02-07 11:08:24 來源:前瞻網 E268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俗語有云「笑一笑十年少(四聲)」,這在過去,通常被認為是養生之法,但最新研究表明,笑不僅可以養生,還能治病,尤其能在大腦手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一群神經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在大腦癲癇手術中,通過施加點刺激,創造一條引發笑聲的集中通路,即使在喚醒狀態下也是如此。隨後,癲癇患者會產生平靜和快樂的感覺。他們可以對癲癇患者不同狀態下的大腦進行監測,觀察刺激的效果。2天後,觀測結果將用於一場單獨的大腦手術。

這種直接對大腦扣帶回施加電刺激的方法,已經在2名患者身上取得成功。相關視頻和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上。扣帶回位於大腦皮層下方,圍繞中腦彎曲,因類似腰帶而得名。在扣帶回的最上方和最前方,有一個區域是引發歡笑和放鬆的關鍵。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讓開顱手術病人喚醒時平靜下來的技術,是一種「潛在的革命性方法」。在開顱手術中,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大腦重要功能,醫生需要患者在某些時候保持清醒,同時與他們交談,觀察手術對大腦各個區塊的影響,評估手術可能造成的損傷。

事實上,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學名術中喚醒——已經有了不少案例,但過去一直有一個問題。「即使準備再充分,病人在被喚醒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恐慌情緒,這對手術來說是危險的,」 研究第一作者、神經外科助理教授比安奇(Kelly Bijanki)博士稱。

他表示:「這次這個病人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因為他本身有中度的焦慮。在術中喚醒後,她也確實開始恐慌。不過,當我們對她的扣帶回施加刺激時,她立刻反映出現了快樂和放鬆的感覺。在整個過程中,她不僅成功忍受了整個清醒過程,還有心情講了幾個笑話。」

除了應用在術中喚醒以外,加強對扣帶回刺激的了解,也可以讓醫學家、醫生進一步了解,如何通過大腦深層刺激更好地治療抑鬱症、焦慮症或慢性疼痛等症狀。本次研究參與者之一的醫學博士威利(Jon T, Willie)表示,相較於引起大笑,如果能證明刺激扣帶回在抗焦慮治療中的作用,將更有臨床意義。

威利說,扣帶回是合乎邏輯的目研究標,因為它和協調複雜情緒反應的諸多大腦區域都有連接。正因如此,扣帶回刺激的方法也不同於處理其他情緒的大腦區域,比如治療抑鬱症和成癮的靶點腹側紋狀體。扣帶回是連接多個腦葉白質的十字路口,對其加以刺激,可能在其他大腦區域引發連鎖反應。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想要不吃藥治好抑鬱症?這幾個治癒方法你需要知道
    抑鬱症雖說是一種精神疾病,但並不是精神病,雖說有部分抑鬱症患者最後選擇自殺,但並不是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會自殺。抑鬱症並不是無藥可救,甚至通過合理的調理能夠做到不吃藥也能治好。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以下幾種抑鬱症的治癒方法效果很好,可以嘗試一下。
  • 2019年熱門的6個解決抑鬱症的方法
    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人們對抑鬱症存在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認為抑鬱症是純心理和精神上的異常,只是長時間想不開而已。然而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身體和大腦也出了問題。專家對一種致幻真菌進行研究,隨著吸毒人員越來越多,人們對這種真菌也開始重視,這種真菌叫裸頭草鹼,又名裸蓋菇素,曾被科學家用於緩解癌症焦慮情緒,後來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將其中一些活性成分提取對12位難治性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這12位抑鬱症患者症狀均得到了緩解,而且還有其中5個人在3個月後完全緩解。
  • 抑鬱症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定位了多種與抑鬱症有關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能影響大腦的激素作用機制它便開始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大腦是一個優秀的節能系統當我們需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才會激活特殊部位以網絡的形式協同合作這便是大腦網絡
  • 治好抑鬱症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正因如此,近日一篇介紹中國女科學家胡海嵐「在抗抑鬱症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章一經推送,立即引發網友的熱議。這篇題為《亞洲第一人!甘照宇指出,抑鬱症的動物模型與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差別很大。這不僅表現在臨床表現上,而且在遺傳背景、致病原因以及發病機制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人類患上抑鬱的機制非常複雜,到現在也無法闡釋清楚。抑鬱症動物模型多採用電擊、食物剝奪等方式,人為製造應激狀態下的「抑鬱動物」,而在臨床中,有相當一部分抑鬱症患者患病並非源於外界的刺激。
  • 電流刺激迷走神經或可治療耳鳴
    美國研究人員實驗發現,利用電流刺激迷走神經,能夠「重啟」大腦,從而治療耳鳴。 科學家目前尚未研究出根治耳鳴的方法,但是他們普遍認為,耳鳴病根源於大腦,並非耳朵。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實驗發現,在一段時間內,刺激老鼠的迷走神經,同時為它們播放高頻率噪音,能夠消除耳鳴現象。 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
  • 抑鬱症真的可以治好嗎?一個小實驗告訴你
    都說抑鬱症不好治,那是他們沒有告訴你真相。據內部情報顯示:其實早在201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拉米瑞茲和劉瑞教授就曾經在實驗室裡找到了治好抑鬱症的方法。只是這個方法被封印了,許多人並不知情。據說他們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實驗對象就是是小白鼠。沒錯,就是你知道的可憐的小白鼠。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 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
    只是,這並不一定代表我們有更多的人得抑鬱症,而是在心理學專業從業人員和社會資源極度短缺的情況下,要達到「治療率」的指標,除了依賴開藥,似乎沒有更多方法。就連基因研究也同樣指向環境對於抑鬱症的重要性:雖然有科學家發現有5-HTT基因與抑鬱症相關,但並不是每個有這個基因的人都會患上抑鬱症(Capsi et al., 2003)。
  • 抑鬱症是因為大腦「生病」了?拍個片子可找到答案
    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A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觀點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問題,會在大腦上有相應表徵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
  • 2019年艾司氯胺酮獲批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未來的路如何走?
    同樣在2019年3月,FDA批准了一種同樣引人注目的新藥——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其目標是治療難治性抑鬱症(TRD)。難治性抑鬱症是一種,即使在病人嘗試了兩種以上的抗抑鬱療法後依舊未得到好轉的抑鬱症。
  • 科學家太厲害:"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產生意識-人造,大腦,科學...
    但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慧?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大腦」是否也存在這一問題。這些類大腦可能是人類或動物細胞培育的嵌合體,或人類腦組織切片。
  • 孩子大腦不夠靈活?科學家洪蘭:這幾個方法,輕鬆激活大腦
    到一歲時,大腦重量約為成人腦重量的66%,可達到970克。3歲時,約為80%,可達到1100克。6歲時,便可以達到90%以上,這意味著6歲嬰兒的智力實際上與成人相當。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大腦的重量幾乎不會改變,基本上都是基於6歲以前培養出來的智力。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同日兩篇《自然》:科學家首次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 來源:學術經緯 2,「新發現」幹細胞+魚油——治療抑鬱症的新武器 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患者來源的成人幹細胞,可用於模擬重度抑鬱症並測試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抑鬱症導致了這些生理問題。但菲利普斯則想,這一因果箭頭會不會剛好倒過來了呢?如果針對腸道進行治療,是否能緩解憂鬱症呢?於是他調整了患者的食譜,去除了除魚肉之外的所有肉類。他還讓患者們飲用含有乳酸菌的牛奶發酵飲料,藉助這種益生菌改善消化功能。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方法真的奏效了。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在大腦損傷後清除損傷組織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題為「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
  • 數據科學家發現,用 Instagram 診斷抑鬱症更靠譜
    他引用過 2010 年的一個數據:全國地市級以上非專科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 20%,抑鬱症誤診率高達 50%;即使在上海,綜合醫院的內科醫生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僅為 21%。國外的數據也好不到哪兒去,有人分享了 118 份研究報告發現,抑鬱症的正確診斷率只有 42%。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上題為「Volumetric brain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depress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抑鬱症或與個體大腦萎縮區域的尺寸有關。
  • Nature子刊:低強度超聲波可以改變大腦決策,或可用於抑鬱治療
    但是,如果大腦前扣帶皮層中的神經元不能正常工作,那麼即使這些替代方案是最好的,我們也不會去選擇。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陷入某些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近日,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院的Elsa Fouragnan博士通過對獼猴的最新研究表明,反事實思維與前扣帶皮層有因果關係,並且通過使用低強度超聲波靶向該區域的神經元(神經細胞)可以改變這些精神疾病。
  • 抑鬱症不單是不開心,警惕大腦中這3種物質的變化!
    文/老K抑鬱症作為困擾人類心靈最常見的殺手,卻經常被人們誤解為不開心。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和學者研究發現,我們的情緒和心情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有很多生物學的載體構成。就拿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中,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腦神經遞質的不均衡就是一個原因之一。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產生初級意識  CHEN • 2020-09-30 10:02:11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