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離你遠點」,高考填志願母女產生分歧:父母應尊重孩子意見

2020-12-17 曉七姑娘

#情感#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不覺得陌生,而誰最喜歡說這句話呢?可能就是父母了。

當父母為自己子女做決定時,子女有著自己的想法,有著自己的規劃,想要表達不同意見,對父母做出的決定不情願時,就常聽到這句「我是為了你好」。

父母的本意可能是為了子女好,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太多,他們做的決定比孩子自己的想法要成熟得多,都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可以少走點彎路,但是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安排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事情連自己做主的權利都沒有,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如果孩子忤逆父母的話,不聽從他們的種種安排和勸導,那麼他們就會大打苦情牌,跟受到天大的傷害一樣「我不是為你好才說的嗎?我怎麼沒去說別人家的孩子!你不聽我的,以後我再也不管你了!」

01

我堂妹去年高考結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順利考上了重本。

本來是一件喜氣洋洋的事,但是填志願時,她跟我大媽發生了很大的分歧,一向是個乖乖女的妹妹,為了填哪所大學跟大媽鬧得不可開交。

妹妹的家是個著名的大學城,有著不少名牌高校,城市經濟也十分繁華,很多年輕人扎破頭想往這裡擠,大媽也希望妹妹可以在家門口上大學,放假了還能回家吃她做的飯,也不用為購買火車票操心,多麼美好的事。

可我妹妹選了四個志願,全部是離家很遠的地方,如果坐汽車,至少要一天一夜。

大媽很生氣地問她:「你為什麼非要去那麼遠的地方讀大學?你知不知道有多麻煩?我們都不好去看你,如果留在本地,我還可以經常去看你啊!」

妹妹的回答驚呆了我們:「我就是想離你遠點,從小到大,我所有的事都由你安排,初中高中選學校,我所有的意見都被你無情地拒絕了,我喜歡鋼琴,你非逼我去讀英語補習班,我想學醫,你要讓我填師範,到底是我讀書,還是媽媽去啊!」

大媽氣得哭喊:「我都是為了你好,當老師有什麼不好的,一個女孩子學什麼醫啊!」

我拉走了妹妹,她跟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大媽為人強勢,這點全家皆知,大伯很愛她,一切的事都由她做主。

大媽只有妹妹這個女兒,對妹妹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就是管得太嚴了。

妹妹小時候喜歡上了鋼琴,說服了大伯給她報鋼琴課,大媽帶她去上課,卻把妹妹送進了英語補習班,事先根本就沒跟妹妹商量,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學英語關乎著高考,學鋼琴是浪費時間,家裡需要的是大學生,不是鋼琴家。

上高中時,我妹想要住校,她還沒有跟室友相處的經驗,但是我大媽一口拒絕了,我妹不放棄,跟班主任提出住校要求,寢室都分好了,大媽找到學校攪黃了。

高一分文理科,妹妹從小就喜歡物理,數學成績也不錯,就是討厭歷史,大伯也支持她選理科,但我大媽認為女孩子讀理科不好,我妹化學成績也不好,在大媽印象裡,歷史不就靠記嗎?總比化學好學習。

為了選文理科這事,她們倆就吵過一次架,大伯支持妹妹,可在大媽面前不敢多說,還是爺爺出面,讓妹妹如願讀了理科。

生活方面,大媽的強勢處處都能體現,雙休日不讓我妹妹睡懶覺,早晨六點半就必須起床,喊了一刻鐘不理,就衝進屋直接拽起來,就是為了讓妹妹養成準時吃早餐的好習慣。

學生時期必須留短髮、衣服必須規規矩矩等,大媽說一不二,不容我妹妹有任何反駁,甚至偷看過妹妹的日記,拿著日記裡的內容質問她寫的是哪個男孩子。

「不管我有什麼意見,不管對與錯,她都是那句我是為了你好,她知道我最討厭這句話嗎?我也是個人,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我的事我沒資格自己做主?」

「如果我留在本地上大學,她隔三差五就去學校,繼續像現在這樣盯得密不透風,我還能過著大學生正常的生活嗎?高中時,別說跟男孩子多說幾句話,就連閨蜜邀我出去吃飯都不行,大學了總不能還讓我過著天天泡圖書館的生活吧!」

妹妹一肚子委屈埋在心裡,這次她決定,她要去遠遠的地方讀大學,讓她媽媽鞭長莫及,讓自己可以好好享受大學生的·生活。

最後在爺爺、大伯的支持下,妹妹成功離開了家鄉,上了心儀的大學。

情感有話說:

大媽的本意是好的,她希望在自己的保護下,妹妹可以少走點彎路,她吃過的苦不希望妹妹受,她雖然管得很嚴,但也是為了妹妹好。

但是雛鷹終歸要展翅,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的羽翼,獨當一面,父母不可能包辦孩子的一生。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渴望自己做主,就算錯了,那也應該自己解決問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經歷一番風雨,怎麼看到美麗的彩虹?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對很多孩子而言,是來自於父母的道德綁架,讓他們難以反駁,父母過於強勢,對孩子的意見不以為意,往往容易導致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正如我妹妹說的「跟她說了有什麼用?她只會說你小小年紀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還能看錯了不是」,孩子認為,自己跟父母溝通,對父母而言根本不當回事,更不會放在心上,改變他們想法。

溝通是人與人相處必不可少的橋梁,不管是夫妻,還是父母和孩子,缺少溝通,就不了解對方的想法,容易好心辦壞事。父母要及時與子女進行溝通,在一些事上你可以給出自己的意見,跟子女分析利與弊,但不能完全不聽孩子的意見。

希望天底下的父母多根自己的孩子多溝通溝通,多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

相關焦點

  • 高考志願,炸出的孩子的叛逆
    樓上薇姐的女兒今年高考超常發揮,得了583分,在福建省內排名兩千多名,出成績那天薇姐樓上樓下請了下午茶,真是高興壞,大家都替她高興,母女兩相依為命許多年,付出終於得到了好的回報。 過了個周末,薇姐滿面愁苦的來找我說想聊聊。她說,女兒像變了個人,陌生到她不敢認。
  • 心理學家:高考志願填報父母不要一意孤行,尊重孩子意願才是重點
    本篇文章將會告訴你:1、作為一名高三的畢業生,要準確把握自己的興趣在哪;2、結合小靜的例子,你能悟道哪些;3、父母在孩子高考填報志願上,切勿一意孤行,要考慮這幾點;因為,在未來的日子中,你會逐漸發現興趣才是你奮鬥的動力源泉。結合小靜的例子,你能悟道哪些小靜,那年高考過了當地的二本線,由於後報志願,父母都有著自己的意見。父親認為,女孩子不能出省,學校以師範類為主,這樣將來無論是就業還是嫁人,都是比較妥當的;母親,是他們家中唯一一個醫學碩士,在我看來算是比較有遠見的。
  • 填志願要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知新據7月26日《寧波日報》報導,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今年高考首輪志願填報將於7月29日上午8點30分至7月30日下午5點30分進行。高考成績公布,接下來的志願填報是「另一場考試」。誠如「七分成績定,三分志願拼」,志願填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考生能否進入理想的學府,既懈怠不得,更馬虎不得。填志願,是一次人生規劃。
  • 尊重孩子的選擇.是父母的成長
    夫妻倆四十多了,也沒要孩子,節假日就是世界各地遊。老人心裡感覺白養了個兒子,哪怕兒子來接他去上海,老人也不願去。幸好小兒子讀完高中,沒有考上大學,生了一兒一女,老人就是來接上初一的孫子。老人說孫子學習成績不太好,自己心裡還挺樂呵,擔心成績優秀又像他大兒一樣,我這老頭活著有什麼意思。聽了老人的一番話,爺爺輩的都附和,都說那等於白養了。
  • 高考志願幫幫團:填志願別掉進這些「坑」
    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誤區八:填報志願是家長的事 對策:把志願決定權還給孩子 解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願望會在孩子填報志願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考生的志願,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
  • 高考志願更應考慮孩子的興趣和夢想
    後來小孟得了一場病,做了一次手術後,她便對大夫產生了感激和崇拜,那時便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醫生,去攻克癌症。 80年代報高考志願是在考試分數出來之前,需要準確的估分。當時小孟知道自己考得還行,但心裡不敢把自己的分數估得太高,怕萬一分數出來時估高了,影響錄取。因為她鄰居有一個考生,連續考了2年,每次考完,都說沒問題,結果都名落孫山。
  • 高考成功了,填志願卻失敗了:父母安排的志願,白白浪費兩萬多名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高考考生在論壇吐槽:高考成功了,填志願卻失敗了!高考成功了,填志願失敗了,全部是父母安排的,勸其他同學一句,志願一定要自己看,我白瞎了兩萬多名。但話又說回來,填志願這樣的大事,父母豈會袖手旁觀?
  • 父母意見不合到底聽誰的?5招教你解決育兒分歧!
    而更大的一個挑戰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在處理育兒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分歧,雙方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孩子最好的,於是大人之間起了衝突,孩子更是無所適從。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下面有5條建議,幫助父母解決育兒分歧,做孩子心中最好的父母。
  • 先填志願再參加高考,你想了解我當時的高考嗎?
    又到一年高考季。如今的高考體制讓我感慨萬分,你無法理解我高考的很多政策。第一,高考資格的政策。我們要想坐在高考的教室,首先要經過所在地的統一預考,預考大約在高考的前一個月,也就是每年的6月份,當時的高考時間是7月7、8、9號,預考通過率只有30%左右,這就預示著有70%的考生止步於高考的教室門前,留下的才有資格進入考場,這種機制情以何堪啊。第二,填報高考意願在高考之前。
  • 孩子和家長在填志願時意見有衝突,孩子很犟,說啥都不聽,咋辦?
    高考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高考後填報志願更是對家長和孩子的有一種考驗,所以,就會出現孩子和家長在填志願時意見有衝突的現象,有時候孩子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但父母確認為孩子不聽話,很犟,使得父母很無奈。針對這種現象,有以下幾種看法,父母可以關注下。
  • 旭德案例 | 考生因專業分歧險誤志願填報,高考專家結合職業規劃促成「共識」
    華龍網教育聯手旭德高考諮詢特別打造了「2017志願大師來幫忙」系列報導活動,每周將定期邀請一線高考諮詢專家進行分析指導,以大量真實有效的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支招2017年高考衝刺及志願填報。高考志願填報是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考得好,還要報得好」已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的共識。高考志願對考生能否進入理想的大學有很大的影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高考填志願,是我做過最難的選擇題
    2017年,他的女兒參加完高考,準備填報志願。老李在尊重女兒想法的同時,給女兒提供了不少建議,最終女兒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園藝設計專業。 時隔26年,高考志願填報制度的變化,讓老李感慨萬千: 「當年的考生和現在的考生,能夠掌握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 高考志願這麼填靠譜
    去年媳婦領導孩子,花了一萬多塊錢,讓人幫忙填報志願,最後上了一個海口的大學,就這還用花錢參考,閉著眼睛填上也能錄取,分數在那擺著呢!,險些無法順利畢業……填志願一定要保證自己能夠讀上感興趣的專業,否則前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分分鐘白費了第一二三四志願聽父母的,報211強校經濟金融相關專業,第五志願聽自己的,報某個末流211計算機專業。
  • 高考成功敗在填志願上,全因聽了父母的安排,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正是因為高考成功敗在填志願上,所以對於對孩子的吃飯飲食都操碎心的父母,不可能對這方面漠不關心。一些父母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同時在對於孩子填報志願的時候,對於自己給予孩子的意見,是經過多方諮詢和經過自己仔細查詢、認真對比之後才提出的。
  • 孩子高考623分,志願卻填普通一本,理由讓父母氣出「內傷」
    小孩高考成績排名一萬多,卻填了個普通一本院校,理由讓父母生氣家長生氣的主要原因也並不是學校,而是孩子選學校的原因,因為他的女朋友選了這個學校,所以孩子也跟著去,孩子父母生氣說道:這簡直是亂填。家長在孩子填報志願時,大多分為這三種心態填報志願相當於「小高考」,一著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特別是現在的「平行志願」,志願填不好就很有可能滑檔,一批報不上只能補錄,補錄的專業基本是冷門專業,或是直接二批錄取,好分數就白白浪費。
  • 填報志願引發家庭矛盾?專家建議:綜合評估孩子個人職業需求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李曉姍 田乃偉隨著高考各批次分數線陸續出爐,考生和家長們開始為填志願犯愁。由於角度和觀念不一樣,不少孩子和家長在志願的選擇上出現極大分歧,引發了家裡兩代人的「戰爭」。心理學專家建議,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專長、性格,綜合評估職業需求,科學選擇未來發展方向。
  • 中考填志願看到:父母的遠見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昨天花了一天的時候我幫大妞選擇了一些學校,並把志願發給老師再核對一下,看合理與否?老師答覆沒有問題,梯度保持得合理,等大妞放學回來我就給她照著填。大妞考慮了一下,說提前批第一志願改成錄取650分左右的比較穩妥。因為如果670分失利,就直接掉到選擇的第二志願616分上,有點遺憾,所以選擇改了。提前批的第四志願是要住宿的,爸爸說不可以,又重新排除掉。
  • 高考志願屢屢引發熱議:應尊重選擇的權利和理想的光芒
    眾所周知,高考填報志願是個人行為,實屬個人自由,即便是父母,都應只提供建議,將選擇權留給考生本人。對考生來說,高考不僅是一場考試,更極大可能地影響人生的方向,這也是第一次他們要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重大時刻。許多網友喜歡以「過來人」自居,對考生報志願指指點點,然而你的人生不是他人的人生,夢想和現實也並非矛盾。與其對別人的選擇品頭論足,不如支持與祝福,相信他們的選擇,盡己所能為這些追夢人鋪路。
  • 高考志願填報風波:妹子填了省外,父母氣得半個月沒說話
    第一是填報高考志願,第二是嫁人。由此可見,對於女孩來說,填報高考志願也是很重要的。這不,我親戚家小孩今年高考,女孩子,考得還算可以吧,600多分。一開始,家裡請各路親戚吃飯,張羅熱鬧了好幾天。大家當時也就光顧著慶祝去了,誰也沒提報志願這茬。孩子爹媽覺得,這分數,隨便選個湖南的一本大學上,應該問題不大。女兒會乖乖的填省內的一本學校。
  • 志願填報過程中,與父母發生矛盾怎麼辦?看看過來人的建議
    隨著高考的落幕,接踵而來的便是出成績之後填報志願了。相信很多家長和考生都較為填報志願而頭疼不已。尤其是考生與其家長在選擇院校和專業方面出現分歧、意見不一致時,更是會出現矛盾。那麼,當你在填報志願過程中與父母意見相左發生不愉快時,你該怎麼辦?請注意查收過來人為你準備的錦囊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