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數學家們的美好理想,全都被一個「外行人」哥德爾打破

2020-12-11 五分鐘學數學

溫馨提示:內容有些複雜,有興趣請耐心看完。一遍沒看懂,可以多讀幾遍。

不管是哥德巴赫猜想還是孿生素數猜想,數學家們在證明的時候估計哥德爾都在旁邊得意的笑著!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數學家的噩夢。

20世紀初的時候,以希爾伯特為首的數學家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證明數學是自恰的。數學自恰就是數學這個體系可以做到在以一定的公理出發,在數學邏輯的運行下推論出來的所有的定理都是相融的,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哥德爾,一個奧地利的邏輯學家,卻用他的不完備定理打破了數學家們的美好理想。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說的是任何一個自恰的數學系統,必然包含了系統裡的公裡定理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命題。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火星人說所有的火星人都是說謊的,那麼請問這句話到底是真是假呢?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說明確實所有火星人都是說謊的,那麼這個火星人說的這一句「所有火星人都是說謊的」就是謊話,那麼也就是火星人是不說謊的,那麼也就是說「所有火星人都是說謊的」這句話是一句真話,那麼這個火星人還是在說謊,這樣下去就是沒完沒了,也就是說這句話無法被判斷到底是真還是假。

當然有的人會覺得這就是個文字遊戲是一個小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哥德爾的證明。數學定理的推導都是從公理出發,經過數理邏輯的推導可以推導出很多定理。比方說歐幾裡得幾何其中有一條公理就是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通過這條公理能有幾千條幾何學的定理被推導出來。公理是無法被證明的,只能是不證自明,你只要認為這條公理是對的,就可以在在這個基礎上開始推導。

我們知道計算機是用0和1表達所有的信息的,我們可以設定這樣一條規則,給每條公理定理編號。所有的公理我們用一個素數代表,每個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定理,命題用一個合數代表,他可以拆成幾個素數的乘積。也就是能被公理推理出來的命題能寫成那幾個公理所對應的素數的乘積。現在我們假設一個自恰的數學系統,裡面有若干的有限條公理,都用素數表示。

來看這樣的一個命題,這個命題是這樣說的:本命題不能由系統裡的公理推導出來,那麼請問這條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先假設是假命題,也就是說這條定理能被這些公理證明,那麼他必然是個合數,意味著你可以證明這條命題說的「本命題不能被這些公理推導出來」是真的,那麼這個命題所對應的數字是個素數,這就與一開始這個命題是個合數相矛盾,那麼這條命題不可能是偽命題,所以這條命題只能是個真命題,也就是這條命題對應的數字一開始就應該是個素數,這樣才能讓這條命題那自恰。

既然他是素數,他就應該被歸類到剛才的那些公裡當中去成為一條新的公理,也就是現在對了一條公理。那麼現在可以如法炮製了。再舉一個命題叫「本命題不能被剛才多了一個公理的系統裡的公理推導出來」,那麼根據剛才的操作這條新的公理也應該被歸到你的公理當中去。這樣一直進行下去,會得到無限個公理,這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證明。

這就意味著數學系統裡的公理有無限個,不可能用有限的公理推導出所有的數學定理。所以人類以有限時間找到的有限個數學公理永遠不可能把數學全息,數學永遠不能自洽,並且很多著名的數學命題比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這樣猜想類的命題試起來都對,但我們遲遲證明不了他。可能不是因為他難,而是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其實是一條公理,你去驗證怎麼都正確,但是就是證明不了。因為公理無法被證明的,只能被驗證,所以哥德爾作為一個邏輯學家,用簡單的邏輯就證明了數學家的努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還是比較繞的,弄不明白你就多看幾遍

相關焦點

  • 數學家們的美好理想,全被哥德爾打破
    哥德爾為啥呢?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20世紀初的時候,以希爾伯特為首的數學家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證明數學是自恰的。什麼叫數學是自恰的呢?就是數學這個體系可以做到,在以一定的公理出發,在數學邏輯的運行下,推論出來的所有的定理,都是相融的,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
  • 專欄 | 聊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簡單說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橫空出世又一次打破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希爾伯特第二問題談到哥德爾就不得不談到希爾伯特。數學沒有了邏輯那就像飛鳥沒有了翅膀,邏輯自洽是數學家們恪守的準則。:給定任意命題,可以在有限步驟內判定它的真假4、保守性:證明可以不依賴「理想對象」(如不可數集)然後就可以交給計算機生產定理了。
  • 什麼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為了簡化表達,數學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用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後自然語言被徹底地拋棄,數學完全的符號化,這種語言就被稱為形式語言。比如『對任意自然數n,n都大於等於0』,用一階語言形式化之後變成  。數學家又發現人的推理過程是可以看做符號變換的。比如『已知命題A,又已知命題A能推出B,那麼B成立』這條規則可以抽象為
  • 再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I. 簡介1. 形式系統最早的數學定理都是用自然語言寫的,但隨著數學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自然語言在表達數學概念時顯得越來越囉嗦(比如本文= =)。為了簡化表達,數學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用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後自然語言被徹底地拋棄,數學完全的符號化,這種語言就被稱為形式語言。
  • 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其實人類一直在給自己已有的和未來的知識的確定性尋找一個堅實的基礎,沒有這樣一個基礎,人類就永遠會對自己的知識表示懷疑。哲學史上無休無止的爭論其實就是對我們的知識是否有確定性以及這種確定性的來源的爭論。這是我們理解柏拉圖、理解休謨、理解康德以及以後邏輯經驗主義的一條路徑。 數學家、邏輯學家與哲學家不同,他們不滿足僅僅給知識的確定性一個形上學的解釋。
  • 講座:哥德爾定理與認知科學的局限
    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哥德爾證明了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及其哲學意義
    哥德爾定理的提出不僅具有數學意義,而且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意義。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數學定理能夠如它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哥德爾思想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必將在人類理性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突顯出來,並不斷為人的思維所理解。一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是數理邏輯學中論述形式公理化系統局限性的兩條重要定理,它由偉大的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於1931年提出。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1自第十九世紀後期,「集合」的觀念被提出後,數學家們逐漸的感到, 各個不同的數學領域,似乎皆可建立在同一個根基上,就是「集合論」,但是不幸的,過不久邏輯學家們即發現以「集合」這麼簡單,而且直覺上認為「真」的概念,卻會產生「悖論」(antinomy),即「集合」的概念會產生矛盾, 這使得數學家們重新思考數學的基礎到底是什麼?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說了些什麼?
    數學家以及很多科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數學應該是一個公理化的系統,它的結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定義一批公理和基本邏輯規則,然後依據這些公理和邏輯規則可以推演出這個體系內的無窮多的定理——這就應該是理想的數學。倡導並推進數學公理化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9世紀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大數學家之一。
  • 哥德爾邏輯謎題no.1
    世紀天才——庫爾特·哥德爾哥德爾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世紀,伴隨著眾多偉人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哥德爾是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哥德爾發展了馮諾依曼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貢獻在邏輯學和數學基礎方面,並以發現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而聞名於世。這一定理表明即使把初等數論形式化之後,在這個形式的演繹系統中也可以找出一個合理的命題來,並且在該系統中既無法證明它為真,也無法正明它為假。之後他也證明了連續系統性的相容原理,並於1940 年發表,這一成就直接導致了集合和序數遞歸論的產生。
  • 人類認知的大限,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令科學家絕望!
    在經歷了幾乎無數堂證明未果的課以後,有一天閔可夫斯基來上課的時候,天上突然打了一個雷,閔可夫斯基對著教室裡的學生說:上帝被我的傲慢激怒了!後來進入計算機時代,地圖4色猜想,被兩個美國數學家用窮舉法證明了!在計算機上用了1000多個小時,相當於數學家們算30多萬年。看來眼高手低是所有人的通病!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他證明了一個關於數學極限性的定理(該成果發表在 1931 年的論文中),這在當時的數學家看來是相當令人震驚的。這個定理基本上是說,任何一個邏輯上一致的體系都註定有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假的命題,除非邏輯體系非常小且枯燥。
  • 來認識一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何無矛盾的公理體系,只要包含初等算術的陳述,則必定存在一個不可判定命題,用這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加萊就非常興奮地宣稱:藉助集合論概念,我們可以建造整個數學大廈,可以說絕對的嚴格性已經達到了。但是,天不隨人願,作為整個數學大廈基礎的集合論,就是康託爾這貨發明的那套理論,被輕輕一戳,倒了。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庫爾特·哥德爾(Kurt Godel)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曾這樣評價他:「哥德爾在現代邏輯中的成就是非凡的、不朽的——他的不朽甚至超過了紀念碑,他是一個裡程碑,是永存的紀念碑。」   那麼,哥德爾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讓人們賦予他如此偉大的光環呢?
  •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1931年,就在大家為這數學畢其功於一役做努力時,25歲的數學家哥德爾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數學原理》及相關系統的不可判定命題」。讓這雄心勃勃的希爾伯特計劃成為泡影。哥德爾根據《數學原理》構造出一個簡單的包含著皮亞諾算術公理的形式演算系統,稱之為PM。哥德爾定理有兩個結論,這結論對任何包含有自然數加法和乘法的形式公理系統也成立:1.
  • 讓你笑噴飯的故事,數學家們的花式死法
    於是在一個大熱天,他關閉家中所有的門窗,穿著棉衣,烤著火爐,於是他就被活活地熱死了,他的生命就這樣奉獻給了熱學。獲得花式指數兩顆星的是哥德爾,哥德爾是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不完備定理在學術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具有嚴密的邏輯,以至於到多疑。他總是懷疑有人要害他,會在他的飯菜裡下毒,於是他只吃他老婆做的飯菜。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拉康精神分析角度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在康託爾悖論、羅素悖論等對數學根基產生了巨大衝擊後,數學家們重新探尋數學基礎、元數學的根本問題。
  • 史蒂芬·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我們尋求一個完備理論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想理解宇宙,我們覺得我們不只是黑暗而神秘力量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認識了宇宙,那麼我們就可在某種意義上控制它。而現在的標準模型很清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那個時代的數學家們為數學尋求了堅實的基礎:一系列基本的數學事實或公理,這些事實既是一致的——不會導致矛盾——也是完整的,是所有數學真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