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總是出現在需要愛的地方,越是控制的父母孩子越容易出現抑鬱症

2020-08-26 三清心理感悟


瑞士心理醫生愛麗絲米勒說:要想徹底消滅邪惡,就必須從每一個嬰兒一出生時開始,因為只有一開始就能體驗過愛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也才不會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一般來說,正常的自戀是一種防衛現象,它是保持自我,不受勤勞的本能,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戀傾向。不過,正常的自戀並不是抱著固有的自我不放,而是能夠不斷的突破自我的界限,獲得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但惡性的自戀則與之相反,他不願意放棄固有的自我,寧願犧牲孩子也不願意改變自己。

如果一個家長過度自戀,就會變得自以為是。為了維持病態的自我,就會去控制幹涉批判自己的孩子,他不會把孩子看成獨立的。正常的家長關心孩子,給予孩子的愛,是為了孩子能夠獨立成長。病態的愛一定是希望孩子依賴自己,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考上大學。如果一個家長哭幾次想孩子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家長半年到一年還那樣的哭泣。那麼在媽媽的心中,他是不希望孩子走的。所以控制的媽媽也變成了依賴的媽媽,你不能拋下我,這是軟弱媽媽的另一個表現。


一、過度保護就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幹涉容易放手難

關心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職責,可是如果過度保護孩子,那麼對孩子就不是愛,而是害。過度保護,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問題父母都包辦了。更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的思想都包辦了,你就應該做一個道德的高尚的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個有信心的人,一個樂觀熱情的人,一個寬容大方的人。

那麼他就根本不能表達自己本能的部分,根本就形成不了自我,形成自我的人一定是有彈性的。他既可以堅強,也可以脆弱。該有責任感的時候需要承擔,該退縮的時候就需要退縮。可以表現出自己的信心,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恐慌。既能表達積極向上,也允許自己消極頹廢。既可以讓自己寬容大方,也可以讓自己表現斤斤計較,小氣。否則任何一個方面的自己都是僵化的,這種思想在孩子高中大學和同學處事上就會出問題。

因為對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來說,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包了,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好。家長會和老師搞好關係,所有的路都給孩子鋪好。可是孩子根本沒有學會和別人互動,遇到問題自己不會處理,就會習慣性求助於自己的媽媽。當有一天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上大學的時候。這個時候問題就會爆發出來,她發現自己融入不了別人的圈子,自己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別的愛好。更可怕的是自己習慣性聽從父母的,自己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遇到事情不敢判斷,總會糾結,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了。


二、一切都是你的錯,父母永遠是對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諮詢中遇到一個抑鬱症患者,是個高三女孩,媽媽是個老師,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和爸爸離婚了,女孩兒一直和媽媽在一起。女孩兒非常弱小,諮詢中一面說,一面流淚。實際上,媽媽根本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許她是一個活靈活現的人。她只能變成媽媽的一個玩偶,思想必須和媽媽一致,稍有不一致,就會得到嚴厲的批判。

心理學家說一個神經症患者根本沒有愛的能力,所以,一個神經症患者如果有孩子,她根本不會給孩子愛,因為她自己總是擅長於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虛情假意的愛。偽裝自己有愛心有責任感,是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母。可實際情況就不是這樣,諮詢結束,媽媽進入諮詢室看到孩子面前有一堆擦眼淚的衛生紙。媽媽當時就憤怒了,誰對你咋滴了,看你哭這樣。

然後媽媽當著我的面,貶低孩子多麼不好,考上的學校多麼不好,學生們都談戀愛。但是自己不擔心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的女人即使想談戀愛也沒人喜歡。然後誇誇自己這些年多麼努力,多麼優秀,自己帶孩子多麼不易,最後走的時候和孩子說,別說我沒領你看心理諮詢師。這回我領你來了,再有啥問題就怨不著我了。所以這樣的媽媽根本不是來解決問題的,而是來推卸責任的。所有的犯錯都是你的,我根本沒有錯。


三、講道理的媽媽實際上是不會變通的媽媽,她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總是要保存自己完美的形象。

當孩子出現問題,我建議父母做心理諮詢時,很多父母會反覆推諉,我想讓孩子爸爸一起來做。我現在非常忙,沒有時間。我現在也知道我自己有問題,我一直在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現在主要是孩子的問題,老師的建議我心領了。還有一種家長更是建議不要讓我家孩子釋放情緒,上次有個諮詢師讓我家孩子釋放去。

我家孩子回來心情就不好,甚至對我也不滿意。我們原來關係和諧,諮詢完關係變不好了,這是你們諮詢師要注意的。多給我孩子講點兒正能量,不讓我家孩子有那麼多的負能量。讓我家孩子樂起來,有吃有喝,為啥每天愁眉苦臉,我們這麼辛苦,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很多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見識過很多狠心的父母,而這些父母大多數都是偽裝出充滿愛的樣子。

有的父母總是給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老師,我家孩子有沒有精神分裂,有沒有雙向情感障礙,是不是抑鬱症,有沒有人格障礙,偏執人格,邊緣性人格,或者反社會人格。我看我家孩子像這個病,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把孩子當替罪羊。因為把孩子定個人格問題,自己就不用承擔責任了。


諮詢中遇到一個這樣的媽媽,當孩子諮詢幾次之後,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然後我和媽媽說孩子根本沒問題,那是孩子的特質。孩子非常聰明,有深度高智商,所以他才沒朋友,因為他會看到所有人的膚淺和無聊,當然別人也不會理解他。如果從現在開始,你改變自己,不再把孩子貼成問題標籤,不再去改變孩子,而去尊重他的不同和不一樣,你看看孩子會不會有變化。

當媽媽諮詢幾次之後,媽媽就看到孩子變化了。這個孩子能夠關心媽媽,也能夠跟媽媽交流了。所以問題不在於孩子,如果我們父母總帶著有色眼鏡去批評他,去幹涉他,去糾正他,那麼母子關係就會越走越遠,就會越來越隔閡。因為孩子覺得父母都不理解我,更不要指望別人理解我了。當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不同,用欣賞和允許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樣的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和改變,不要認為當父母之後我們就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了。我們需要一直學習,我們才能改變。否則我們抱著教條的知識,從書本上偷來的知識,那些都不是知識。你經歷到的你能悟透的,那才能叫知識。


然後我們才是一個有彈性的父母,我們才會拋開固執的自己,我們才能互動,我們才能傾聽,而不是簡單的去給別人講。講一些人人都知道的大廢話,不只是孩子煩,可能講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很無聊。為了嘮叨而嘮叨,還不如閉上嘴反思為什麼出現問題,所以說,父母改變,孩子就會改變。當你不給別人貼標籤兒的時候,事物才有變化的可能,否則永遠是對錯,永遠是黑白,他們是不會轉化的。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催眠師,今日頭條籤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對待自己成功、獲得肯定等積極方面的經歷,容易歸因於環境,比如考試成績好,覺得是運氣好,其他同學發揮不好等;對於負面經歷,卻總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比如,考試沒考好,認為自己笨,不夠努力,不該有放鬆時間,應該全部用來學習,而不會看到試題太難,同學整體成績都有下降。抑鬱症患者幾乎所有消極事情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閱聽|父母越愛擔心,孩子反而越差勁
    ·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越愛擔心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反而越差勁。 不夠冷靜,孩子的一點點小問題都會被放大,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隨之波及孩子; 不夠理性,就想不出積極、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問題愈演愈烈; 不夠客觀,就容易對孩子產生懷疑、猜忌、妄加評判,破壞親子關係,將孩子越推越遠。
  • 心理學家坦白:越是智商高的「天才」,這3種心理問題越容易出現
    心理學家坦白:越是智商高的「天才」,這3種心理問題越容易出現   可能在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對於孩子智商的很關心了,往往一個人的智商越高,那以後的成就就會越大,最後學習起來也會更加的節省時間,但其實智商越高的人也會有生活中的困擾,心理學家坦言智商越高的天才越容易出現這三種心理問題
  • 現實生活中,為什麼父母越愛擔心,我們的孩子反而越差勁呢?
    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越愛擔心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反而會越差勁。其實你越是害怕一件東西或事情的發生,它就會控制你。有時父母對於孩子的擔心就變成了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將會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孩子的情緒和狀態。貪心的是一種詛咒,他會把我們孩子的幸福全部都擔心掉。其實這句話是挺有道理的,就是因為父母每天處在一種焦慮當中,所以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就不夠冷靜,也不夠那麼理性。
  • 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這樣做
    導讀: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這樣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這樣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往往就越是聰明,父母別再怪孩子了
    文/小易育兒達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一些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現在的父母也越來越願意關注孩子身上細小的地方,不過有的時候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是不需要改正的。實際上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可能就越是聰明。5歲男孩房間很亂,媽媽責怪被阻攔洪洪平時很是很是淘氣,經常把家裡翻個底朝天,自己的玩具經常也是玩完就立刻拋在腦後了,走到哪扔到哪。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有人說,我們的煩惱從學會識字說話就開始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會,自然就不會再有什麼煩惱。這句話說得很對,但如果我們什麼也不懂,我們怎麼會接觸到這個世界的五彩繽紛。
  • 為何越來越多學生出現「抑鬱症」現象,原因不過4點,卻令人揪心
    為何越來越多學生出現「抑鬱症」現象,原因不過4點,卻令人揪心。儘管我們心裡大多不願承認,但不得不說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抑鬱症」現象。而極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輕度抑鬱症階段,表現的不是太過明顯。因此很多人都難以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存在「抑鬱症」的現象。為何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抑鬱症」現象?其實原因不過4點,但是卻令人揪心無比。那對於我們來說,又應該如何防治或者是對待那些存在抑鬱症現象的人呢?
  • 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智慧父母切莫走彎路
    父母是非常容易發現孩子所謂的毛病的,有的時候我們甚至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優秀,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越是盯著孩子的作業,學不會放手。孩子他就越依賴於我們,並且不會對於學習承擔起來真正的責任,這就是根源。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項目:孩子出現這7種症狀時,就要注意了
    有這樣一個數據,在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有專家揭示在我國目前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實4%是臨床抑鬱,也就是說,這4%是需要進行心理幹預和治療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獨生子女的模式固然使他們獨自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但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和關注也都在孩子一個人身上,產生親子衝突也是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
  • 孩子出現積食影響身體發育,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食量,預防出現積食
    只要家庭有了孩子,重心就會發生改變,要以孩子為中心。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吸收足夠的營養。對於孩子的飲食追求就會變得精細,但這並不意味著,吃得越多,孩子身體越強壯,甚至有可能出現反效果。閨蜜小劉就是犯了餵養的錯誤,她的孩子小樂今年三歲。為了小樂長得更高、更壯,平時餵養的時候,經常餵食過多,導致吸收太多的營養。
  • 原生家庭:父母控制欲太強,越「孝順」越痛苦,我真的要炸了
    在中國的文化中,「孝道」是偏向父母的,可能是考慮到父母愛孩子是天性。還有年老的父母在年輕的孩子面前比較弱勢,所以即使偏向父母,孩子也不會吃虧。「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弱勢方」這兩點,都是錯的。有的父母確實不愛自己的子女,有的父母還會利用子女對自己的依戀,榨取利益或者贏得存在感。
  • 青春期抑鬱症多數是「好學生」,孩子越是品學兼優,爸媽越需注意
    該工作室整理了近五年在全國接待的569位10至16歲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資料。據統計,有86名患者在班級內成績居前五名或更好,佔到總人數的16%。267名患者被父母描述為成績至少在班內前十名。僅有不足37%的患者成績偏差。在成績偏差者中則有一多半,佔全部人數的23%,屬於成績很差、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型。
  • 這樣養孩子,最容易成為犯罪對象
    文 | 李雪抑鬱症患者極少殺害他人。偶爾有的,也是殺害孩子,比如抑鬱的媽媽帶著孩子一起死。媒體使用「抑鬱症」給惡性罪犯貼標籤,實屬無知者無畏。很多父母羞辱孩子毆打孩子,看到孩子精神崩潰時,會忍不住嘴角上揚,這種快感讓父母攻擊孩子成癮,若強忍住不發脾氣,就會像毒癮發作一樣百爪撓心。所以網絡上教父母怎麼讓孩子屈服的視頻特別受歡迎,觀者都能從其中獲得精神虐殺的快感。主講老師講到自己如何讓孩子屈服於自己時,更是難以抑制嘴角的得意,這是一種精神病態。
  • 孩子總是生病,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愛
    當時就想告訴她們,孩子總是生病,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也是經常生病,最後發現,只要是多用心陪陪他,他就會少生病和不生病。特別是上呼吸道的問題,比如反覆咳嗽,經常發燒,很容易嘔吐,痰多,鼻涕多等,很多孩子都是因為情緒壓抑久了,導致的一直好不了。
  • 父母越嚴厲,孩子越容易撒謊?說謊的孩子更需要愛,而不是懲罰
    如果一個人長期習慣於屈從於外力的控制,他的人生將會是很可悲的。這樣孩子很難獲得自我管理的模式。他會以父母是否生氣作為行為準則,如果父母沒有生氣,不會打罵自己,孩子就為所欲為。如果父母生氣了,他就會妥協就範。四、這種模式延伸發展到與別人的關係中,孩子就沒有了自我與自尊。
  • 學歷越高的孩子越容易不孝順父母?
    為什麼現在很多父母感覺孩子長大上學以後反而和自己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學歷越高以後越不聽自己地話,越容易去忤逆自己?是孩子不愛父母了嗎?有這些感覺的父母可一定要注意了,你越這樣想,孩子可能你之間的隔閡越大!
  • 每一個心理疾病患者都會有一個公主病,越是脆弱越需要堅強來偽裝
    當然,這樣的孩子成年之後也是這樣,實際上就是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才要刻意表達出我很行,我比你們都行,是一種自尊的需要。我家孩子為什麼要撒謊?孩子都高三了,以前我家孩子從來沒有這樣。然後我會反問家長,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父母如果對孩子太嚴厲,那麼孩子只有通過撒謊來免除父母的指責和批判。我們如果能尊重孩子,我們就能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有人說「越是缺愛,越容易受到傷害」,是這樣嗎?
    因為人過渡到成年時,原生「依賴」逐漸在減退,標誌著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的能力逐步傾向消失,比如孩子讀幼兒園或小學需要家人接送,讀初中後,有獨立行走的行為能力,也就不需要接送了。大人一味的為其保持全擔當(堅持接送),孩子的能為(也是能走的行為擔當)失去了落實點。
  •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控制欲越強,越容易失控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控制欲越強,越容易失控,越是想要掌控對方,越是不能如你所願,越是滿懷期待,越是滿滿的失望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年齡大,做什麼說什麼都是對的,當孩子有了自己主見、沒有按照他預期發展的時候,他就會用簡單粗暴的批評孩子不聽話,卻從不自我反省,這樣壓抑的親子關係是很有問題的,就容易失控。父母必須要擰巴,孩子成長的同時,家長也需要成長,接受接納孩子的變化了,強烈的控制欲就是拒絕成長的一種表現,只會適得其反。喜歡可關注亦菲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