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醫生愛麗絲米勒說:要想徹底消滅邪惡,就必須從每一個嬰兒一出生時開始,因為只有一開始就能體驗過愛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也才不會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一般來說,正常的自戀是一種防衛現象,它是保持自我,不受勤勞的本能,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戀傾向。不過,正常的自戀並不是抱著固有的自我不放,而是能夠不斷的突破自我的界限,獲得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但惡性的自戀則與之相反,他不願意放棄固有的自我,寧願犧牲孩子也不願意改變自己。
如果一個家長過度自戀,就會變得自以為是。為了維持病態的自我,就會去控制幹涉批判自己的孩子,他不會把孩子看成獨立的。正常的家長關心孩子,給予孩子的愛,是為了孩子能夠獨立成長。病態的愛一定是希望孩子依賴自己,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考上大學。如果一個家長哭幾次想孩子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家長半年到一年還那樣的哭泣。那麼在媽媽的心中,他是不希望孩子走的。所以控制的媽媽也變成了依賴的媽媽,你不能拋下我,這是軟弱媽媽的另一個表現。
一、過度保護就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幹涉容易放手難
關心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職責,可是如果過度保護孩子,那麼對孩子就不是愛,而是害。過度保護,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問題父母都包辦了。更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的思想都包辦了,你就應該做一個道德的高尚的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個有信心的人,一個樂觀熱情的人,一個寬容大方的人。
那麼他就根本不能表達自己本能的部分,根本就形成不了自我,形成自我的人一定是有彈性的。他既可以堅強,也可以脆弱。該有責任感的時候需要承擔,該退縮的時候就需要退縮。可以表現出自己的信心,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恐慌。既能表達積極向上,也允許自己消極頹廢。既可以讓自己寬容大方,也可以讓自己表現斤斤計較,小氣。否則任何一個方面的自己都是僵化的,這種思想在孩子高中大學和同學處事上就會出問題。
因為對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來說,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包了,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好。家長會和老師搞好關係,所有的路都給孩子鋪好。可是孩子根本沒有學會和別人互動,遇到問題自己不會處理,就會習慣性求助於自己的媽媽。當有一天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上大學的時候。這個時候問題就會爆發出來,她發現自己融入不了別人的圈子,自己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別的愛好。更可怕的是自己習慣性聽從父母的,自己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遇到事情不敢判斷,總會糾結,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了。
二、一切都是你的錯,父母永遠是對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諮詢中遇到一個抑鬱症患者,是個高三女孩,媽媽是個老師,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和爸爸離婚了,女孩兒一直和媽媽在一起。女孩兒非常弱小,諮詢中一面說,一面流淚。實際上,媽媽根本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許她是一個活靈活現的人。她只能變成媽媽的一個玩偶,思想必須和媽媽一致,稍有不一致,就會得到嚴厲的批判。
心理學家說一個神經症患者根本沒有愛的能力,所以,一個神經症患者如果有孩子,她根本不會給孩子愛,因為她自己總是擅長於偽裝,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虛情假意的愛。偽裝自己有愛心有責任感,是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母。可實際情況就不是這樣,諮詢結束,媽媽進入諮詢室看到孩子面前有一堆擦眼淚的衛生紙。媽媽當時就憤怒了,誰對你咋滴了,看你哭這樣。
然後媽媽當著我的面,貶低孩子多麼不好,考上的學校多麼不好,學生們都談戀愛。但是自己不擔心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的女人即使想談戀愛也沒人喜歡。然後誇誇自己這些年多麼努力,多麼優秀,自己帶孩子多麼不易,最後走的時候和孩子說,別說我沒領你看心理諮詢師。這回我領你來了,再有啥問題就怨不著我了。所以這樣的媽媽根本不是來解決問題的,而是來推卸責任的。所有的犯錯都是你的,我根本沒有錯。
三、講道理的媽媽實際上是不會變通的媽媽,她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總是要保存自己完美的形象。
當孩子出現問題,我建議父母做心理諮詢時,很多父母會反覆推諉,我想讓孩子爸爸一起來做。我現在非常忙,沒有時間。我現在也知道我自己有問題,我一直在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現在主要是孩子的問題,老師的建議我心領了。還有一種家長更是建議不要讓我家孩子釋放情緒,上次有個諮詢師讓我家孩子釋放去。
我家孩子回來心情就不好,甚至對我也不滿意。我們原來關係和諧,諮詢完關係變不好了,這是你們諮詢師要注意的。多給我孩子講點兒正能量,不讓我家孩子有那麼多的負能量。讓我家孩子樂起來,有吃有喝,為啥每天愁眉苦臉,我們這麼辛苦,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很多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見識過很多狠心的父母,而這些父母大多數都是偽裝出充滿愛的樣子。
有的父母總是給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老師,我家孩子有沒有精神分裂,有沒有雙向情感障礙,是不是抑鬱症,有沒有人格障礙,偏執人格,邊緣性人格,或者反社會人格。我看我家孩子像這個病,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把孩子當替罪羊。因為把孩子定個人格問題,自己就不用承擔責任了。
諮詢中遇到一個這樣的媽媽,當孩子諮詢幾次之後,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然後我和媽媽說孩子根本沒問題,那是孩子的特質。孩子非常聰明,有深度高智商,所以他才沒朋友,因為他會看到所有人的膚淺和無聊,當然別人也不會理解他。如果從現在開始,你改變自己,不再把孩子貼成問題標籤,不再去改變孩子,而去尊重他的不同和不一樣,你看看孩子會不會有變化。
當媽媽諮詢幾次之後,媽媽就看到孩子變化了。這個孩子能夠關心媽媽,也能夠跟媽媽交流了。所以問題不在於孩子,如果我們父母總帶著有色眼鏡去批評他,去幹涉他,去糾正他,那麼母子關係就會越走越遠,就會越來越隔閡。因為孩子覺得父母都不理解我,更不要指望別人理解我了。當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不同,用欣賞和允許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樣的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和改變,不要認為當父母之後我們就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了。我們需要一直學習,我們才能改變。否則我們抱著教條的知識,從書本上偷來的知識,那些都不是知識。你經歷到的你能悟透的,那才能叫知識。
然後我們才是一個有彈性的父母,我們才會拋開固執的自己,我們才能互動,我們才能傾聽,而不是簡單的去給別人講。講一些人人都知道的大廢話,不只是孩子煩,可能講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很無聊。為了嘮叨而嘮叨,還不如閉上嘴反思為什麼出現問題,所以說,父母改變,孩子就會改變。當你不給別人貼標籤兒的時候,事物才有變化的可能,否則永遠是對錯,永遠是黑白,他們是不會轉化的。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催眠師,今日頭條籤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