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的功效分別有哪些?你真的知道嗎?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太子參的得名大多都是依託於太子的許多傳說,可是如果要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太子參的功效的話,就可以明白命名「太子參」這味藥物的藥學家的真實意圖。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相傳在春秋的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僅5歲,便天資聰慧,深得國王的厚愛。
但是這位王子卻是體質嬌弱,經性的常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且懸以重賞。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稱: 「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
三個月之後,王子果然形體豐滿,病恙不染。國王大喜,晉封王子為太子。國王則問眾人,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此傳開了。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的時候進行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略燙後曬乾或者是直接的曬乾。
但是事實上,太子參補氣、生津止渴的作用還遠遠沒有黨參和人參那麼的強大,而其補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總似乎總是差了一口氣,君不見,太子參別名亦為「孩兒參」「童參」。
早在許多年前人們就已經弄清楚了,出自於安徽、江蘇等北溫帶氣候的太子參溫柔娟秀,十分的好看,而其補氣健脾生津的作用本來較之黨參、人參、西洋參微為弱。
不過這並不妨礙太子參被稱為補益脾肺、生津止渴症候的特殊中藥—補氣藥中「清補之劑」,這四個字就很好地概括了太子參的重要療效。
太子參的功效主治:益氣健脾,生津潤肺。主要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以及肺燥乾咳。
太子參的臨床應用是什麼?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功似西洋參而力比較的弱,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多用,小兒經常用。所以《中國藥用植物志》謂:「治小兒生虛汗為佳」。
1、脾胃虛弱,症見疲倦乏力,食慾減退者,可以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
2、氣陰兩傷,症狀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進行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
3、氣陰不足從而導致的心悸失眠者,可以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進行合用,主要是以益氣養陰安神;
4、治小兒自汗者,可以與浮小麥等相互配伍:臨床上面使用的兒科消導健脾類的中成藥,比如:兒寶顆粒(膏)、小兒康顆粒、樂兒康糖漿等,都會選用太子參來作為君藥,利用其補氣生津、益氣健脾之功,補而不滯。
溫熱病,氣陰兩虛症候的病人,在疾病的後期,亡液脫津了之後,由於自身的生氣不足,津液比較的匱乏。
所以或許會出現倦怠乏力、飲食的減少、口乾而不潤的症候,這個時候不宜大補元氣,亦不宜大補津液,而須以「清補之劑」孩兒參滋陰益液生氣,補益脾肺,則胃陰足,肺氣旺盛。
清補之品太子參還是可以入心經,治療心氣、心陰兩虛症候的有效中藥。心在液為汗,在五行為火,心氣虛則汗液攝納無權,心火虛旺則生虛火。
虛火灼津而汗液生,所以心氣、心陰虛候之人多出現盜汗或者是虛火亢旺,五心煩熱症候,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這也是補氣生津固納汗心液的重要中藥,如同太子參得名「孩兒參」一般,太子參主要就是用於治療小兒盜汗、納食減少,多方治療無效之下,還是太子參清補之功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