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還在增長的經濟體,美國的中產階級大大萎縮了,很多被打回原形,日本的中產階級幾乎被消滅了,但是中國、印度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正在成為全球中產階級的主流。」一位美國企業戰略大師眼中的中國經濟,東方與西方的彼此解讀,經典理論與莫測形勢之間的相互碰撞、借鑑與創新———這一切因素,使得5月8日在深圳舉行的「2009中國媒企合作高峰論壇」上,米爾頓·科特勒的演講尤為引人入勝。
「增加消費者信貸讓他們多花錢、企業由生產低價產品轉向價值品牌和標準品牌生產、改變出口模式」———這三點可以說是米爾頓·科特勒給中國經濟提出的三大建議。但他同時也承認,很多國內的中小OEM企業,將在這場經濟危機中消失。
不過,論壇現場「以增加消費者信貸拉動內需」的觀點一經拋出,也有在場觀眾表示質疑,認為中國美國國情不同,所處的階段也不同,增加消費者信貸未必就能重演當年美國的情形。
很多OEM中小企業會死掉
很多此前以外貿為主的企業在目前向內銷轉型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應對挑戰?
「中國與歐美不同。歐美有細分市場,在那裡基於這些細分市場的中小企業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中國目前是大眾化的快速成長的市場,消費品領域存在產能過於集中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在整合的過程中,會有很多O EM的中小企業死掉。」
科特勒同時表示,這些企業生存下來的直接方式,是O EM廠商儘快為自己找到分銷渠道,並對這些渠道進行充分激勵,進場銷貨。「而且必須有規模,才能令這些中小企業更好地獲得渠道。」與此同時,科特勒還強調,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企業應該更大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中國經常會面臨的情況是,一旦有企業成功後,就會有跨國公司來收購,所以這些中小O EM企業還有一條自救途徑,把企業賣掉,以尋找經濟上的支持。」
「政府應增大消費者信用度」是科特勒此次演講的首要主題,而在科特勒看來,要救活那些中小企業與此息息相關,因為「消費信用少、貸款少,就會需求不足」。
全球消費結構正發生變化
4月30日,美國政府宣布汽車企業克萊斯勒公司破產,而通用公司也處於破產的邊緣,曾為多家跨國企業擔任諮詢顧問的米爾頓·科特勒就表示,在目前,美國企業一些主要營銷措施,是通過一些打折、促銷來帶動銷售額增長。「這次經濟危機對美國中產階級影響非常大,很多中產階級打回原形,所以美國的中產階級可以說嚴重萎縮了,他們是美國消費的主體,核心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
科特勒告訴本報記者,從美國目前來看,「跨國公司的奢侈品、高端品牌已經停止增長,預計銷售會向中國、亞洲傾斜,美國唯一增長的是低價產品,比如沃爾瑪的銷售額就在增長之中。」
「另一個趨勢是高端產品推出精簡版、或低價版,比如奔馳推出C級車、B級車,對企業現金流有促進作用,但我認為對品牌是一種傷害,對美譽度、品牌形象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今年3月珠寶廠商蒂芙尼Tiffany宣布關閉珍珠產品的連鎖店Iridize,就是因為這種低端品牌線既沒有讓公司從中獲得足夠的錢,又有損於公司的整體形象。」
但與此同時,科特勒卻認為,儘管美國中產階級嚴重萎縮,日本中產階級基本被消滅,但中國、印度中產階級正快速成長,他們甚至會成為未來全球中產階級的主流。這種力量不容忽視,「中國是全球唯一在增長的經濟體。」針對這種趨勢,科特勒認為在中國的跨國公司產品,應該從高端向下做性能服務延展,「不過向下延展的時候,這些跨國公司很容易碰到的問題,就是和這個領域中國公司生產的『價值品牌』與『標準化品牌』展開正面競爭。」
科特勒所說的價值品牌,就是超越了簡單的低價產品範疇、有一定設計感與功能附加值的產品,而比「價值品牌」更高一級的,就是涉及到社會心理學等更深層面的,消費者有品牌認同的產品。科特勒認為中國企業要想突圍,要素之一就是,必須從低價產品向價值品牌和標準化品牌轉變。
在科特勒看來,另一要素,就是隨著經濟危機的延伸,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強,中國的出口模式必須發生改變,必須將更多的生產製造向海外轉移,實現產能的出口,比如天津泰達就已在埃及等地設立自己的工業園,還有中東非洲等,都是未來有潛力的市場。
「還可以考慮建立海外『經濟特區』,比如中美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出來的品牌產品有可能實現比深圳的購買價還要低。」
米爾頓·科特勒
米爾頓·科特勒走訪各地的身份是全球頂尖營銷顧問公司———科特勒營銷集團(K M G )總裁。作為「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的弟弟,他將菲利浦·科特勒的理論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加以驗證,然後再把實踐的結果反饋給菲利浦作為進一步發展理論的基礎,因此被稱為「營銷實戰大師」。而這兄弟倆正是目前是國內營銷界炙手可熱的話題。
米爾頓1998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其麾下的科特勒營銷集團在2000年左右才入駐中國,但短短幾年過去後,國人驚奇地發現,科特勒兄弟把「科氏」營銷理念在中國成功營銷開來的同時,也將「科特勒」這塊招牌一併營銷,並讓「科特勒」成了營銷的代名詞,足見這哥倆兒的深厚功力和嫻熟技巧。
米爾頓·科特勒的名片上赫然印著一個琅琅上口的中國名字———諸葛慕中。姓「諸葛」是因為米爾頓對中國的謀略文化和蜀國丞相諸葛亮極為尊崇,「慕中」為「仰慕中國」之意。不過,從米爾頓不顧旅途勞頓一年跑十二次中國的忙碌現象來看,他的中國名字叫做「謀中」似乎更為貼切。
最後,不得不提的米爾頓·科特勒還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且擔任著華盛頓交響樂團的主席職位。
「增加消費者信貸」
重演美國故事?
米爾頓·科特勒的國際藥方:應改變中國的省錢文化,信用卡滲透率應釋放到25%
而三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科特勒認為政府應該增加消費者信貸,他認為這是幫助製造業渡過難關、拉動消費內需的關鍵一步。「在50年代之前,美國也是省錢文化,但是在美國政府加大對消費者信貸之後,百貨公司、製造業都從中受益。」
在科特勒看來,中國儲蓄率達40%,G D P的30%來自零售,———說明只有三分之一轉移到零售領域,而美國G D P的70%來自零售,所以中國的消費者需求應該得到更大的釋放。「相比於德國有25%的人有信用卡,墨西哥信用卡滲透率是34%,中國目前流動的只有1億張信用卡。應該改變中國的省錢文化,就像當年鄧小平提倡『先富起來光榮』一樣,現在提倡消費光榮。」
在科特勒看來,中國信用卡滲透率應該在25%左右。
PK
農民工吉峰的本土回應:儲蓄率和群體消費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科特勒對於中國解決金融危機的「信用消費」的意願可能是好的,但大師對「信用消費」建議的數據認識和判斷是錯誤的。大師所言「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40%用於存款」,而實際情況是,製造業工人只不過因為住在宿舍裡、為保證錢的安全沒地方放而不得不存在銀行裡的形式表象而已,製造業農民工的工資即使不都是每個月花光,但一年春節回家往返一次的費用支出就都花光了,這些存錢是每月的生存費用而不是存款。中國40%的儲蓄率數字即使是絕對正確的,也只能證明我們社會貧富不公的兩極分化,而不是大多數人的生存都有保障之後的閒錢存款。儲蓄率和群體消費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中國不存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增加消費領域的前提,首先個人要有足夠的社會保障,其次要有保障性的工資收入為基本條件,尤其是在中國11億農民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尚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以增量3.5張信用卡的信用消費方式應對金融危機似乎有些「空中樓閣」———沒有社會和工資收入保障,誰會給沒有能力還貸的窮人無條件貸款呢?
我認為,30%消費需求不足和過低,恰是證明人們沒有收入能力消費,而不是存錢不進行消費,哪個人有500元錢會消費一桌酒席,而不是吃一個月大米飯呢?我的觀點是,提高農民的收入,平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工資標準,只有這樣,內需市場才能建立,消費市場才能刺激發展,良性的內需經濟循環才能成為可能。
相關報導
媒體應尋求利潤多元化
「從美國的情況看,很多報業集團生存下來不是單純依靠報紙的利潤」
在此次「2009中國媒企合作高峰論壇」上,米爾頓·科特勒被聘為南方都市報戰略發展顧問。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科特勒表示,傳統印刷媒體正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這是全球各國面臨的普遍趨勢。所以媒體的定位應該向綜合性服務提供商轉變,如提供體育、娛樂、教育服務、有線電視服務運營等業務。
「從美國的情況看,很多報業集團生存下來不是單純依靠報紙的利潤,而是依靠其他服務,比如教育服務、比如擁有一支橄欖球隊、進軍體育娛樂行業、還有有線電視收益;比如華盛頓郵報,旗下有卡普蘭教育機構,提供SA T、G M A T的教育服務———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卡普蘭教育機構擁有華盛頓郵報。」
「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媒體應該面對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所以我認為媒體可以考慮利潤多元化的問題,在教育培訓、體育娛樂商業運作、現場演出、收購併購方面尋找自己的機會。」
在今年4月初美國報業協會(N A A )2009年年度大會上,以美聯社為代表的一些新聞機構炮轟G oogle是對其內容「強取豪奪」,這引發了人們思考:經濟寒流中媒體關係未來走向到底應該如何?對此,科特勒表示,在目前情況下這種對抗關係並不會有所改善,但他認為未來G oogle應該是內容的分銷渠道,並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些有專業的和深度的內容進行付費。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報記者 李寬寬
攝影:
本報記者 陳以懷
【作者:陳以懷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謝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