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晚,在「為人民歌唱——中國樂派聲樂大師郭蘭英藝術成就音樂會」的演出現場,89歲的郭蘭英在青年歌唱家的簇擁下,再次唱響家喻戶曉的經典旋律《我的祖國》,現場觀眾向郭蘭英揮手致意,久久不願離去。時隔六十餘年,「一條大河」見證了郭蘭英藝術生涯最輝煌的歲月,提到郭蘭英,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除了《我的祖國》,你對這位老藝術家還有哪些了解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郭蘭英藝術生涯中七件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一起關注一下!
編輯:王文婧
1. 被譽為「晉劇梅蘭芳」
▲郭蘭英在晉劇《金水橋》中飾演銀屏公主
由於家境貧困,郭蘭英在四五歲時就進入戲班學習山西梆子。每天清晨四點就空著肚子到野外練聲,不論身體好壞,每天不間斷地練習三四個小時。北方冬天的清晨寒風凜冽,師父要求郭蘭英伏在冰面上練聲,直到把堅冰哈出一個洞來。白天更是忙碌,習武、吊嗓、聽師父念戲。晚上有時還要到戲園演出,待一切工作結束,一般都要到夜裡12點。即使睡覺也不得踏實休息,師傅要求枕著腿睡,半夜會提醒換腿繼續枕著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一系列常人無法想像的磨礪後,郭蘭英不到15歲時就成為了張家口一帶的名角,不僅唱念做打俱見功夫,而且戲路頗寬,能演100多出劇目,不僅能演以唱工見長的青衣戲,也能演花旦、刀馬旦的戲。當時張家口的人常說:「寧賣二鬥紅高粱,也要聽郭蘭英唱一唱」,「誤了相親坐席,不能誤了看郭蘭英的戲」……
2. 追隨《白毛女》 投身新歌劇
1946年,歌劇《白毛女》在張家口演出,正巧郭蘭英當天演出的戲園距離《白毛女》排演場地不遠。在此之前,郭蘭英曾聽說《白毛女》是一部非常好的戲,但對於歌劇,郭蘭英還比較陌生。她興衝衝地跑去看戲,沒想到,戲一開始就「拿」人。她說,劇中所描繪的喜兒與楊白勞的生活都是她年幼時見過的、熟悉的。當時,郭蘭英已經是張家口響噹噹的晉劇演員,深知舞臺人物的喜怒哀樂都是演出來的,很少因為某出戲而激動,可看了《白毛女》之後,她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邊看,一邊止不住地留下了眼淚。
▲《白毛女》中的「喜兒」
這齣戲也成為了郭蘭英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後來,她捨棄頭牌名伶生活,毅然投身於革命隊伍,加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工作團,開始了新的藝術生活。這一主動而堅定的選擇,影響了郭蘭英的一生,也因此影響了民族新歌劇的發展,她將戲曲藝術中唱功和做功兩個方面融入到新歌劇中。從此,郭蘭英成為近代中國從舊戲曲走向新歌劇的第一人,演出了《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竇娥冤》等多部經典民族歌劇。
3. 赴布達佩斯演唱《婦女自由歌》
獲國際大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奔赴布達佩斯的國際列車上,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的中國青年藝術家正在加緊準備著。帶隊的李伯釗和周巍峙正在熱心地為19歲的郭蘭英策劃適合她演唱的曲目。幾經醞釀,由詩人阮章兢作詞、山西民歌配曲的《婦女自由歌》誕生了。初出茅廬的郭蘭英以其深情的演唱和令歐洲人大開眼界的音樂風格,為新中國贏得了一塊頗有份量的獎牌,而郭蘭英也成為我國最早在國外獲獎的民族歌唱家之一。
4. 一條大河 紅遍大江南北
▲電影《上甘嶺》片段
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上甘嶺》完成了全部鏡頭拍攝,只有插曲的錄製工作尚未完成。當時,劇組邀請了國內許多知名歌唱家試唱,效果都不是很好,於是,詞作者喬羽向焦急的導演沙蒙推薦了郭蘭英。聰慧的郭蘭英聽清了曲譜,開口就唱,開始對這首「小菜一碟」似的歌還沒什麼感覺,但越唱她越覺得這首歌的歌詞抓人。當她唱到「這是我們強大的祖國」時,大家發現她突然瞪大了眼睛。事後大家問起,郭蘭英說:「沒想到這首歌會這麼偉大!所以我越唱越有精神,唱完了我才進入了角色!」聽完郭蘭英的演唱,工作人員的眼中都噙滿了淚花。這首歌是在當時錄音設備最好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的,第二天,電臺便向全國播放,神州萬裡迴蕩起郭蘭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的美妙歌聲。
5. 開民族聲樂獨唱音樂會先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歌劇界、聲樂界發生過所謂的「土洋之爭」,作為學術討論,本是正常的。但由於民族音樂當時相較於歐洲通行的美聲唱法尚缺乏系統、科學的研究,因此包括像郭蘭英這樣的歌唱家都承受著某種壓力,有人甚至奉勸郭蘭英改唱美聲唱法。一次,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招待會上,郭蘭英向周總理傾訴了自己的困惑與苦悶,周總理熱情地鼓勵郭蘭英堅持發展民族唱法。1963年,郭蘭英首開先河,在民族文化宮舉辦了民族唱法獨唱音樂會,這在當時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據說,排隊買票的觀眾一直排到了西單十字街頭拐彎處。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親臨現場觀看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
6. 為緬懷周總理 含淚改歌詞
▲郭蘭英深情演唱歌曲《繡金匾》
在郭蘭英的藝術生涯中,周總理無疑是最欣賞其藝術才華的「伯樂」。1976年,周總理去世後,郭蘭英懷著沉痛的心情在一次演出中將《繡金匾》第三段的原詞「三繡解放軍,堅決打敵人,消滅反動派,全國享安寧」,改為「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熱愛你」。當晚演出前,郭蘭英和樂隊商量:「我唱到『三繡』的時候,請你們把節奏能慢到什麼程度就慢到什麼程度。」現場觀眾也不知道突然之間為什麼第三段壓得那麼慢,當「三繡周總理」剛一唱出口,郭蘭英的聲音已經抑制不住地帶著哭腔,她的感情達到了極點,帶著悲傷和思念之情,她將每一個字送到觀眾的耳朵裡,更送到觀眾的心中,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7. 牢記使命 55歲遠赴廣東辦學
▲2017年,郭蘭英藝術學校建校三十周年活動剪彩
周總理生前曾在懷仁堂對郭蘭英說:「蘭英,你現在還年輕,還能唱,還能演,將來年齡大了以後,還能幹什麼,想過沒有?」還告訴她,年紀大了還可以帶學生,多少年以後,郭蘭英終於體會到周總理的用心良苦,決心發揮餘熱傳承民族音樂事業。1982年,郭蘭英告別舞臺後,幾年間跑了國內許多地方,探索創辦學校、培養人才的路子。1985年,郭蘭英來到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廣東省番禺縣,憑藉南泥灣精神,用個人積蓄及變賣家產的七萬多元全部投入建校,將一個荒山崗上的破舊農場改造成郭蘭英藝術學校,三十餘年間為祖國培育了眾多民族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