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環蛇(網圖)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趣的是他對蛇的描述內容——特徵、用途、分布,與現代動物學家對動物的描述的格式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柳先生是用政治家的胸懷、詩人的語言在編寫,我們是用全球流行的科學術語去描述。
分類特徵:黑質而白章——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紋,與銀環蛇相似。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黑色的背上有白色環狀的花紋。
毒性:以齧人,無御之者——如果咬了人,沒有抵禦蛇毒的辦法。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人被咬傷後,起初感覺不是很明顯,疼痛感較小,數小時後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用途: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捉住它,把它晾乾,製成藥餌,可以用來治好麻風病、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的病、腫脖子病和惡瘡,除去壞死的肌肉,殺死各種寄生蟲。據文獻記載,銀環蛇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溼頑痺,麻木拘攣,中風,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其用途於文中描述差不多相同或者相近。
分布地點:永州之野產異蛇—— 永州郊外分布一種奇異的蛇,說明是野生,不是養殖的蛇類。
不能說圓的還是「觸草木盡死」一詞。如果從蛇的身體結構分析,這個說法可能是誤傳的成分比較大。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在炎熱天氣,它常常棲息在水邊、林中陰涼之處;在秋末,它喜於乾燥的枯草之中,當環境溫度低於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藏身於土石之內。一個體溫比人還低的動物不會使接觸過蛇的植物乾枯而死。至於毒蛇的毒害作用機制與植物乾枯而死就更風牛馬不相及。蛇毒是毒蛇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主要成份是毒性蛋白質,分為神經性毒液和溶血型毒液,植物又沒有血液和神經,從中毒機理上無法解釋「觸草木盡死」的現象。如果把柳宗元先生寫的前後二句聯繫起來,是否可認為是一種誇大或者強化毒蛇危害的寫法呢?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如果把它改寫成:蛇齧人,無御之者;觸草木,亦無御,盡死,此異蛇真毒也。人都沒有抵禦蛇毒的辦法,草木就更沒有辦法了。穿越到唐代,問九泉之下的柳老先生是否同意這個改法呢?結果也不得而知。歡迎群中的朋友提出你們的觀點!痛批我在胡言亂語我也笑納。 本文曾在本公眾上發布過,這次略加修改。詳細見:20171020周末植物漫談30在永州追尋「黑質而白章」的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