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州追尋「黑質而白章」的毒蛇/劉勝祥/奇聞異事求解168/20200721

2021-03-04 健康快樂生活之路
      漢川一中陳志超語文老師是所我接觸過的老師中使用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最豐富的老師。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講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這一課。我至今仍然記得他在讀到「十室九空」時表現出的絕望痛心的表情和「觸草木盡死」時,眼睛驚嚇的動作。當我走上講臺後才深深地感覺到,陳先生的這一節課傾注了他的全部情感和深厚的教學功底。      柳宗元通過與捕蛇的農民交談後寫了《捕蛇者說》這篇短文,他對蛇的形態特徵描述只有一句話,5個字——黑質而白章。估計他也沒有見過,也沒有到毒蛇出沒之地去考察,十室九空啊,誰敢去啊?       2009年,湖南永州涔天河電站要擴機,受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雷少平處長之託,華師負責項目的生態專題工作。我帶著剛進校的焦致嫻、雷波和張根三位研究生來到了永州。一下火車,我們就看到永州到處都是賣蛇酒的商店,看來這座城市的確與蛇有緣。每到一處,每見一人,我都在尋找同一個目標,是否有人見過「觸草木盡死」的毒蛇?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考察快結束了,仍然沒有答案。就在考察的最後一個地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情況有了轉機。我們在林業站收集資料時,有人介紹,這裡有一個專門收購蛇的地點。野生蛇類屬於保護動物,市場上是不準買賣的。經過再三說明緣由,在線人的幫助下,我們來到了捕蛇人家裡。當走進這家大門時,我們都驚呆了!地上、缸裡、桶裡、柜子裡、牆上、樓梯上,全部都是用袋子裝著的蛇,而且是不同種類的蛇。原來這裡沒有住人,全部被蛇佔領了!是個存放蛇的倉庫!可憐我的動物學知識,我僅僅認識其中的幾種,大多沒有見過。當天正是農民趕集的時間,不斷有農民提著蛇皮袋來賣蛇。走道僅僅只有30釐米寬,我們小心地走在狹窄的通道上觀察,這裡簡直是蛇的世界,但是我只感興趣是黑質而白章的毒蛇。在一口大缸裡,我們看見了一群銀環蛇。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在房間昏暗的燈光下,群蛇在緩慢地蠕動中,背上一個個白環就象一個個排列整齊的白色的印章。當我們詢問此蛇是否有觸草木盡死的現象時,捕蛇人說沒有看見過,剛剛燃起的希望被撲滅了。我們幾個人在一齊討論,焦致嫻堅持了她的觀點,她認為銀環蛇的可能性比較大。後來我仔細地研究了《捕蛇者說》中毒蛇的特徵和用途,與銀環蛇的特徵與用途一一對照,還真有點新收穫。

銀環蛇(網圖)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趣的是他對蛇的描述內容——特徵、用途、分布,與現代動物學家對動物的描述的格式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柳先生是用政治家的胸懷、詩人的語言在編寫,我們是用全球流行的科學術語去描述。

 分類特徵黑質而白章——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紋,與銀環蛇相似。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黑色的背上有白色環狀的花紋。

毒性:以齧人,無御之者——如果咬了人,沒有抵禦蛇毒的辦法。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人被咬傷後,起初感覺不是很明顯,疼痛感較小,數小時後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用途: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捉住它,把它晾乾,製成藥餌,可以用來治好麻風病、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的病、腫脖子病和惡瘡,除去壞死的肌肉,殺死各種寄生蟲。據文獻記載,銀環蛇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溼頑痺,麻木拘攣,中風,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其用途於文中描述差不多相同或者相近。

分布地點:永州之野產異蛇—— 永州郊外分布一種奇異的蛇,說明是野生,不是養殖的蛇類。

     不能說圓的還是「觸草木盡死」一詞。如果從蛇的身體結構分析,這個說法可能是誤傳的成分比較大。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在炎熱天氣,它常常棲息在水邊、林中陰涼之處;在秋末,它喜於乾燥的枯草之中,當環境溫度低於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藏身於土石之內。一個體溫比人還低的動物不會使接觸過蛇的植物乾枯而死。至於毒蛇的毒害作用機制與植物乾枯而死就更風牛馬不相及。蛇毒是毒蛇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主要成份是毒性蛋白質,分為神經性毒液和溶血型毒液,植物又沒有血液和神經,從中毒機理上無法解釋「觸草木盡死」的現象。如果把柳宗元先生寫的前後二句聯繫起來,是否可認為是一種誇大或者強化毒蛇危害的寫法呢?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如果把它改寫成:蛇齧人,無御之者;觸草木,亦無御,盡死,此異蛇真毒也。人都沒有抵禦蛇毒的辦法,草木就更沒有辦法了。穿越到唐代,問九泉之下的柳老先生是否同意這個改法呢?結果也不得而知。歡迎群中的朋友提出你們的觀點!痛批我在胡言亂語我也笑納。

      本文曾在本公眾上發布過,這次略加修改。詳細見:20171020周末植物漫談30在永州追尋「黑質而白章」的毒蛇


相關焦點

  • 古老的蘇子油/劉勝祥/奇聞異事求解191/20101030
    2020-10-23,當我們路過十堰鄖陽區鮑峽鎮大墩子村,一個非常偏闢的山村時,我突然看見一家農戶的門前堆放著一排植物,葉子很象白蘇,農民在用蘇子油?我急忙叫尹恆司機停車,跑到農家門前,只見粗鋸齒卵圓形的葉、方形的莖、頂生的總狀花序 ,的確是白蘇,但是植物的高度整齊劃一,並高達1.5米,是人工栽培的嗎?
  • 粗糠柴與粗糠樹/劉勝祥/奇聞異事求解153/20200521
    光葉粗糠樹花(劉勝祥,湖北鄖西槐樹,20200509)光葉粗糠樹(劉勝祥,湖北鄖西槐樹,20200509)      在野外,我看見了光葉粗糠樹,突然就想起了與粗糠有關的二種植物,也想起了吃糠粑粑的日子。
  • 奇聞異事:長著三個乳房的美女模特(組圖)
    看看關於女性胸部的三大奇聞事件。  聽說過隆胸後的胸部可以救命嗎?聽說過長著三個乳房的「外星人」嗎?聽說過現在女性的胸部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嗎?沒聽過?認為是傳聞?那就來看看今天的三大乳房奇聞吧。奇聞異事:長著三個乳房的美女模特
  • 15件打死你都不知道的奇聞異事 看完懷疑世界
    以下15個奇聞異事,估計你一個也不知道,今天就帶你一起去做一個有見識的人!當然看完之後,你也許會懷疑自己在這個世界白活了……1你每天喝的乾淨純水,也許是來自恐龍的尿。15件奇聞異事收好!此乃失傳多年的新生法寶!你的生命在這一刻又重啟了!有沒有!
  • 三十年前經常能聽到各種奇聞異事,如今卻很少聽聞,原因有三點
    如今三十歲以上的人們,他們小時候經常能聽到各種奇聞異事,如果有人是農村長大的,那聽到的奇聞異事就更多了,老人們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各種故事聽著都很神奇,並且講述者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信誓旦旦,拍著胸脯保證他所說的是真實的,有人甚至還說那些靈異的事情是他親身經歷的,令人不得不信。
  • 奇聞異事:《山海經》中神獸,是日本傳說裡久負盛名的水中妖怪?
    大家好,我是天下十三洲獵奇,奇聞異事說古今,筆走龍蛇道人心。開始今天的奇聞異事,一家之言,僅供娛樂,切勿當真,今天準備談談日本最負盛名的神秘妖怪——河童。
  • 永州之野產異蛇,古人誠不欺也
    永州之野產異蛇,古人誠不欺也。 唐人柳宗元筆下,永州之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 蛇之毒,毒不過人心。 最近,永州發生的一起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而處理卻明顯有失偏頗的事件,明顯突破了道德良知底線,激起了整個社會的憤怒和焦慮。
  • 來說說關於黃河的奇聞異事
    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關於黃河的幾個奇聞異事,都是民間傳說,全且一聽。
  • 永州之野產異蛇,古人誠不欺也!
    永州之野產異蛇唐人柳宗元筆下,永州之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蛇之毒,毒不過人心。最近,永州發生的一起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而處理卻明顯有失偏頗的事件,明顯突破了道德良知底線,激起了整個社會的憤怒和焦慮。回顧起來,事件過程並不複雜。
  • 永州襲胸案讓我想起崑山龍哥反殺案,最終都將會被公平處理
    知道永州這個地方還是中學時背誦的柳宗元的古文: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這幾天,永州這個地方又因為一起襲胸案被全中國關注。中年男人雷某在公共場合故意觸碰只有17歲的女孩艾某的胸部並多次逃跑,被艾某的朋友胡某追趕並踹倒導致受傷,當地派出所拘留了胡某。事發之後,當地派出所所關鍵的視頻證據已經被覆蓋了!
  • 維根斯坦奇聞異事
    維根斯坦關於維根斯坦的奇聞異事有人說,復旦大學的網紅哲學老師陳果不僅讀不準「耄耋」一詞,她講課的內容也非常雞湯化。
  • 神農架民間草藥的故事46——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劉勝祥/奇聞異事求解221/20210118
  • 神農架民間草藥的故事014——神農架的土郎中與植物化學分類學/劉勝祥/奇聞異事求解188/20201007
  • 十則堪比「都市傳奇」的電子遊戲奇聞異事
    本文是由 IGN 編輯整理挑選的 10 個電子遊戲界的奇聞異事,我們一起來看看虛擬世界中有哪些怪奇、詭異、未知且未解的神秘現象吧。
  • Neuron:杏仁核-黑質投射環路調控情緒學習的新機制
    本文從環路和神經元亞群水平證明了中央杏仁核(CeA)與外側黑質(SNL)之間的投射關係,並發現CeA-SNL神經元受獎賞和厭惡性刺激所激活,這一投射環路能夠調控工具性學習和條件性學習。研究結果提出了杏仁核-黑質投射環路調控情緒學習的新機制,也許有助於闡明神經精神疾病中環路功能異常所引起情緒產生和調控缺陷的機制。杏仁核是情緒處理中心,中央杏仁核(CeA)是杏仁核的子區域之一,為GABA能核,對於威脅性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經和行為改變至關重要。此外,杏仁核還有助於其他認知過程,包括獎賞學習、工具性學習以及巴甫洛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