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桌裡,有一位小男孩徐敬凱的作業特別多。別人都完成了去玩,他還有很多作業沒完成。
後來發現是徐敬凱媽媽單獨給他布置的。
孩子媽媽說:不做作業,剩下來不都是玩了嗎?
其他嘉賓和家長都覺得孩子作業太多,要玩一下,認為孩子的玩是有意義的,能給孩子快樂。
但是她認為孩子玩是沒有意義的。
孩子玩一下就過去了,但是做作業,做了就記住了;而且班級裡的其他小朋友都在學習,如果讓孩子玩,會心慌、憂慮、擔心。害怕自家的孩子比別人差。
為什麼徐敬凱媽媽會這樣呢?
因為這種心理源於比較。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懂禮貌、聽話。
我小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父母說:你看那誰誰誰,跟人家學著點。
或是被當做「別人家的孩子」。當別的父母拉著自己孩子對我父母說:我家孩子能像你家孩子多好。
無論是比別人好還是不好,我心裡都是很反感被比來比去的。
我們作為孩子,咋沒拿別人的父母來和你們比呢?
重要的是。
可是這種比較沒完沒了,永遠都會有比你成績更好的人。
其實家長們也是從小時候過來的。
他們當時肯定也是特別討厭被自己的的父母拿來和別人來比較。可是當他們長大了,自己變成了家長,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
雖然說,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害怕孩子不能過上好的生活,於是從小就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但是,家長是不是也要有一個度,小小的孩子,才多大呀,就要整天生活在作業堆裡無力自拔。
好多家長說,你現在是沒有孩子,才這麼說。我當初也是這樣想的,一定讓自己的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等你真的有了孩子,就不會這麼想了。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改變當初的想法?或許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我們都會有所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