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胎開放後,很多家庭開始準備二胎,而小李家第一胎就4個,平時領著四胞胎上街很是養眼。
生養伴隨著幸福生活而來的還有經濟壓力,是目前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情況下,會選擇把孩子交給父母來帶。
小李也如此,一家生活在北京,即便是家庭條件還不錯,家裡四個孩子,還是四胞胎,平時的工作也不敢懈怠,平時加班是常有的事,很少有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也就送到了父母那裡照顧。
好不容易到周末,夫妻兩想著把孩子接回來與孩子處處,沒想到妻子臨時要加班,想著一個人做飯麻煩,就決定又帶著孩子去父母那蹭飯吃。
爺爺遠遠的看著兒子帶著孫女們進小區,等到孩子們站在門口,佯裝著把門給關了,嘴裡還跟老伴念叨著四個搗蛋鬼又回來了。
孩子們倒是很開心的,順著爺爺的意,來勁了,不停的用手敲門,大聲喊:「爺爺,奶奶開門呀,我們四個搗蛋鬼又回來蹭飯啦!」軟萌萌的話一說完,爺爺就笑嘻嘻的開了門,把孩子們領進去。
看到這一幕後,鄰居都被這可愛的孩子和爺爺逗樂了,看著幾個孩子喊得這麼熟練,這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久而久之,寶寶們和爺爺奶奶也比較親。
大多孩子和爺爺奶奶比較親,主要是相處的時間比較長,老人沒有工作壓力,也不會嫌孩子煩,他們脾氣也好;爺爺奶奶也是父母轉化過來的,帶孩子比較有經驗。
但總是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也不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好事。
老一輩的人生從舊年代,經歷坎坷,生存時常限制,到孫子這一輩,影響他們對孫輩們格外的偏愛,過度的偏愛就會造成溺愛。
老人家們為了孩子高興,幾乎是什麼都可以做,儘可能的滿足孩子們的要求,甚至包容孩子的一些惡性行為。
昨日剛說到的寶媽在孩子還沒有滿月的時候,帶孩子去奶奶家串門。
中間需要出去一會,把孩子和侄女放在一個房間,出門前孩子都各自睡得好好的,回來後發現兒子頭部有很大塊的傷,眼睛周圍明顯的腫塊,一直哭個不停。
調取監控看了才知道,4歲的侄女在自己離開之後,上前暴打了孩子,不管孩子哭,來回的拳擊看著就很惱火。
但是孩子的母親拿侄女沒轍,奶奶硬是給侄女撐腰,在此之前侄女對寶媽的女兒也動過手,當時也是奶奶允許孩子打回去。
還說侄女是她的心頭肉,碰不得,這次碰到過年,想要給兒子檢查,家裡人集體說不去醫院,晦氣,幸而孩子沒事。
最終有女孩的父母道歉結束,這過度溺愛的後果卻讓人看的後怕。
過度的溺愛包容,容易導致孩子出現行為情緒,會讓孩子變得容易衝動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的等不良個性。
知名網紅papi醬在宣布懷孕之時,曾經拍攝過一個,媽媽vs外婆,以日常生活例子為切入,自己的媽媽對孫輩和對待自己的孩子「雙標」的對待。一個年輕時對待孩子很嚴格,成為了對待外孫女很溺愛的老母親,以及一個被自己媽媽嚴格教育長大,也想同樣嚴格教育女兒的年輕媽媽。引發年輕人的思考。
孩子長期過著被爺爺奶奶過度照顧的生活,會導致孩子過於依賴家長,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進到社會,學校連自己都無法自理,獨立學習更是難上加難,容易讓孩子變成一個不思進取,想著不勞而獲的人。
爺爺奶奶愛孩子與父母之愛有所區別。相似是彼此都愛孩子,不同的是:
祖愛孫偏「寬」,而父母愛子則偏於「嚴」。
自然而然孩子和爺爺奶奶的感情關係特別好,相對父母的陪伴較少,關係也會相對淡化。加上教育觀念上的區別對待,父母與孩子之間容易產生隔閡。
榮格曾經說:
母子關係指向融合,寓意親密;父子關係,指向疏離,寓意規則。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孩子與爺爺奶奶身上獲得關愛並不能彌補在父母身上的缺失。
基於兩代人教育觀念不一,但年輕父母又需要老人帶,可以溝通溝通商量建立教育孩子的規定。比如孩子犯錯,自己學會道歉,而不是老人一味護著;孩子的需求不能隨時滿足,需要根據現實情況界定。
對於需要老人幫帶孩子的父母,也儘量抽空陪伴孩子,給予老人尊重,自然也會減少摩擦,家庭更和諧。
今日話題:如果是你,你會給老人帶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