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理小區域——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我國境內的阿爾泰山長達500餘千來,年降水量在200-700毫米之間,降雪多於降雨,其7月份的山地雪線是我國海拔最低的雪線。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顯,1100~2300米為森林帶,但森林帶的下限東西向差異明顯。材料二 下圖為阿爾泰山局部等高線地形圖。(1)說出我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年降水量和積雪期隨山地高度的變化特點。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 作者:徐傑等 來源:ACIE 發布時間:2016/1/12 14:38:06 選擇字號:小 中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磁性複合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副教授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磁性複合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ESI工程學學科著名學術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9年影響因子IF = 8.355,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synthesis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木通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有關學者對木通科科內族的劃分,並支持了拉氏藤族Lardizabaleae的單繫結構。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研究發現,積雪效應主要通過改變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和養分等,影響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和構型。草本植物能夠調節自身生長以適應冬季積雪覆蓋的變化,積雪厚度的增加能夠顯著提高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且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與土壤水分的動態分布存在顯著同步性。
-
東大崔鐵軍院士團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東崔鐵軍院士團隊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看吧!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可對電磁功能進行編程的光碟機動數字編碼超表面。論文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蔣衛祥教授、崔鐵軍教授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博士生張信歌。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化物MX2(M代表Mo,Nb,W;X代表S,Se,Te)中的強自旋-軌道耦合作用與結構的多樣性賦予這類材料許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如在少數層1Td相的WTe2中觀測到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在少數層2H相的MoS2與NbSe2中觀測到伊辛超導電性等。這些發現使得MX2材料成為當前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製備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熱膨脹還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經過真空抽濾,得到片層間距可調節的複合石墨烯基薄膜。
-
我國在多糖疫苗 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孔慶科介紹,肺炎鏈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較高。目前常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是多價多糖疫苗,但該類疫苗生產工藝較複雜、價格較高,免疫效果不盡理想。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華中農業大學在菜結球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生菜結球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萵苣的主要栽培類型包括葉用的結球生菜和莖用的萵筍。儘管不同栽培類型的萵苣之間形態差異較大,但其分化時間較短、不同類型之間雜種可育,是研究植物形態發生及進化的優良材料。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氧化價態是化學中最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基礎。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