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舉辦新一期「京師好老師生命成長營」活動,旨在響應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號召,探尋教師道德成長的新模式。
為了積極響應和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精神,做好國培計劃(2017)—示範性培訓團隊專項研修的師德培訓者項目,日前,來自北京、山東、河南、重慶、福建、吉林和遼寧等7個省(市)的150餘位大中專院校教師、教師進修學校師德培訓者以及一線中小學骨幹校長教師等,齊聚北京師範大學輔仁校區,共同參加「京師好老師生命成長營」活動。
舉辦「京師好老師生命成長營」活動是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華文明傳播中心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旨在摸索出一條「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教師道德成長新模式,本次培訓項目為第4期。
成長營由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院長、中華文明傳播中心主任王文靜教授開啟第一講。她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整體之學、身心之學、素質之學,是涵養師德的重要資源。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內看、向前走的研習,達成孔子所說的志道、據德、依仁、遊藝,這是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期望的「四有」好老師的有效途徑。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郭齊家為學員們進行主題演講。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教育是獨特而富有創造性的,其綜合觀即大教育觀、辯證觀即對立統一觀、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人的內在道德自覺性和心性的內在道德功能觀,對於當下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教師神聖而光榮的使命。
本期成長營以「和諧關係,立德樹人」為核心理念,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德」,現代心理劇「啟德」兩條路徑,分別以「生命追問,教育求索」「發現美善,傳遞關愛」「和合身心,修己達人」「知行合一,傳承師道」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每日學習主題,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英國威爾斯大學等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和北京市一線優秀校長教師進行授課與分享,通過《做新時代的好老師》《教師為什麼學國學》《發現美善》《傳遞關愛》《健康師者》和《儒家教育中的「為師之道」》等專題講座,以及《我就這樣過了一生》心理短劇、每日晨讀《大學》、心靈分享、心靈對話、主題沙龍、小組交流和走進北京四中等多元化活動方式,幫助教師構建起以中華美德為基礎的「立德樹人,修己達人」的師德觀,以「傳遞關愛,至誠踐行」的培訓理念浸潤教師的身心,引領教師叩問教育本質,開啟對師德培訓的新思考。
成長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北京師範大學輔仁校區舉行,教師們在中西合璧的濃厚環境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6天5夜的「浸潤式」學習和體驗,讓參訓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新模式有了新的認知,進一步領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重要的當代道德教育價值。
「曾幾何時,在教師培訓會上給別人講教育是『喚醒』,是『點燃』,但我說得很心虛,因為我自己都不知道教育的『喚醒』『點燃』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在這次成長營裡,我找到了切身的體悟與答案。在這裡,我明白了生命除了『形』以外,還有『氣』和『神』,明白了『人可以弘道』的內涵,幾天的生命潤澤,讓我看到了前方行走的方向,更感受到了自己內在成長的潛能。看到有太多生命和我一樣渴望著成長。」這是學員在成長營培訓期間發出的心聲。
在成長營結業儀式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任徐曉光給每一位學員贈送了一套國學經典讀物,希望它們能夠成為教師們的「案頭書」,讓他們在每日傳統經典閱讀中獲得生命成長和教育的力量與智慧。培訓期間,由40餘位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大有義工隊」,也時時陪伴學員們左右,處處傳遞關愛。
傳承師道,初心如磐,「京師好老師生命成長營」走出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國家級培訓新模式,為師德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創新示範案例,正努力帶動和影響全國更多教師的道德成長。
《中國教師報》2017年11月15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