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秋天吃芋頭,年年有餘頭」,可見芋頭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可不簡單。一句「北粟南稻」總結得輕巧,實際上中國人的主食變遷卻要複雜許多,芋頭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擔當人類主食的歷史甚至比水稻要早。
中國芋頭江湖史
中國作為芋的起源地之一,《管子》《史記》便已都有關於芋頭的記載。秦時卓氏遷蜀,不遷往川北的葭萌,偏偏要去更遠的川西臨邛,為的就是川西盛產芋頭,有芋頭做保障,便可以不用挨餓。
擁有飽腹感的芋頭在秦漢時,便是四川一帶的地域性主食。《齊民要術》有「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說的就是在漢代四川平原,便有大面積種植水芋的情景,芋的生產在當時已經十分繁盛。
唐代時,許多平原地區普遍種芋,芋頭正式進入生產的鼎盛時期,「漢女輸布,巴人訟芋田」概括了唐代東川富有特色的農業生活,杜甫有「園收芋粟不全貧」,可見在這個北方詩人心中,芋和和當時北方的主要糧食小米,有著同樣的地位。
芋頭既是主食,又是包容性極佳的蔬菜。成都人愛管芋頭叫「芋兒」,芋兒燒雞,早在唐代便有了。杜甫在成都寫作的詩篇中,有32篇寫到雞,從他種竹養雞的情形,再結合當時的烹飪手段來看,芋兒燒雞當時便已經是成都人的家常菜了。
▲ 芋兒燒雞。唐代的烹飪手法主要有蒸、煮、燒烤、燉。
早在五代和兩宋時,福建商幫便與北方沿海地區有貿易往來,並逐漸密切,福建商幫以煙臺港為自己的重要貿易基地,甚至在煙臺興建了天后宮,建築風格與南方的媽祖廟完全一致。因此山東的芋頭,很可能起初也是由盛產芋頭的福建人帶過去的。
到了南宋,我國有些平川地區,還以芋區和粟隴為夏季主要農田景觀。而由於冬小麥的逐漸推廣,隨著冬小麥和水田稻的輪作,能用於種芋的閒田日漸減少。
南宋以後,芋便轉變為一般蔬菜了。不過,在廣大老百姓心中,芋頭依然有著其他蔬菜所不可比擬的代糧價值,也依然在各個角落替補著主食。
中國芋頭地理
芋頭的進化史,是人類不斷馴化野生芋的歷史,在西晉南北朝時,已經記載有十四種可以食用的芋品種,種芋的經驗已經相當成熟了,但實際上仍存在著大量無法分類的野生芋。
芋頭隨著人口遷徙,不斷尋找和適應著新土地,逐漸地拓展著它的版圖。廣西荔浦芋頭原由福建人帶入荔浦縣,寧波奉化芋艿頭由福建、台州的「棚民」帶入,靖江香沙芋的栽培時間約始於南宋初期,山東萊陽毛芋由南方傳入……
▲ 棚民:指的逃荒的流民,無家可居,便在山上搭棚居住。
起源於熱帶和亞熱帶沼澤地區的芋頭,對溫度、土壤和水分都有著高要求,芋頭不耐旱,雖然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形成了水芋和旱芋兩種栽培類型,但是無論是水芋還是旱芋,都需要大量水分。
高溫高溼的環境要求,使得芋頭的種植嚴重地呈現往南方「一邊倒」的趨勢,讓這顆本土「芋」的普及程度,遠沒有外來的「洋芋」(土豆)高,甚至芋的個頭,也是從南往北的遞減。
中國南方是芋頭的原產地之一,以臺灣和珠江流域最多,成長於這一帶的孩子,多是芋頭從小吃到大,大塊頭的粉糯,小個頭的黏糯,各有各的偏好。
芋頭品種多,做法也多,尋常日子的芋頭粥、芋頭飯,小吃炸芋頭條、芋頭粿、芋球,宴席的翻砂芋或八寶芋泥,吃火鍋下個芋頭條也是尋常,頗有雲南人吃花的風範。
長江流域的芋頭僅次於珠江流域,水嫩的小個頭尤為奶白滑嫩,蘇東坡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形容貼切,也符合溫婉的江南味道。
最出名的有寧波奉化的芋艿頭,靖江的香沙芋有獨特慄香,甜口的有桂花糖芋苗,鹹口的有蔥燒芋艿頭,葷口的有芋艿燒鴨。
至於品種講究,金陵的桂花糖芋苗,首選的還是本地的上等芋艿,杭州人吃的最多的,也就是家門口菜攤的杭州紅芋。
北方芋頭少,西北東北幾乎沒有,山東稱得上一枝獨秀,以萊陽芋頭質量算的上最優,河水衝積形成的特殊沙質土壤,具有豐富的腐殖質,讓挑剔的芋頭也能紮根北方。
南橘北枳,在南方可大如迫擊炮彈的芋頭,到了北方卻是雞蛋般嬌嫩小巧,芋肉也奶白滑潤,口感粘糯。
土豆和芋頭同屬澱粉含量高的薯類作物,不同的是,芋頭不像土豆一樣單個孤零零地長大,芋頭的主塊莖(母芋)還會生出小個頭的子芋來,子芋還會生出孫芋、曾孫芋,按分櫱子芋的強弱,芋頭又被分為魁芋、多子芋、多頭芋三類。
母芋獨大的魁芋多只能分布在長江以南,口感紮實粉糯,有濃鬱的芋頭香;以子芋為尊的多子芋則南北均有分布,母芋肉質粗,多是不吃的,精華的子芋黏黏糯糯,口感潤滑,能拉絲,有纏綿感;搞平均化的多頭芋廣西、臺灣盛產,母芋子芋都好吃,但種植難度最高,也最少。
中國哪裡的芋頭最好吃?
中國到底有多少種芋頭,是理也理不清的,但說到更實在的吃芋頭,各地民眾可都有話可說。
名氣最大的廣西荔浦芋頭
廣西荔浦芋頭在清代已經成為御上貢品,荔浦芋肉質鬆軟粉糯,以芋頭香味濃而被稱為「香芋」,切開以後能看到紫色的檳榔花紋,花紋越多的芋頭越好吃。
▲ 芋頭和參薯都有「香芋」的俗稱,但是芋頭和參薯是兩種植物,擁有亮麗紫的參薯,和鐵棍山藥同屬於薯蕷科。
地處北回歸線北側的荔浦縣,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夏長冬短,水汽充足,非常符合芋頭的生長習性,因而芋頭生養得很好,芋頭品相和口感都極佳。
葷口的荔浦扣肉,素口的芋頭煮白菜,或者直接清蒸,幹香酥糯,保持原汁原味,芋香在煙火繚繞間展現得淋漓盡致,直接吃或沾糖都是清爽有滋味。
中國芋頭之鄉奉化
"奉化有三頭:蔣光頭、和尚頭、芋艿頭",指的便是蔣介石、雪竇寺的彌勒佛、奉化芋艿頭,看這並列關係,便知道奉化芋頭差不了。
奉化芋艿有水、旱兩大類,尤以蕭王廟前葛芋艿頭最為出名,主栽的「紅芋艿」,母芋、子芋均可食用,母芋即稱「芋艿頭」,個大皮薄,肉粉無筋,糯滑可口。
鹹齏汁烤毛芋艿,是最地道的芋艿吃法,而在沿海地區,芋艿蘸蝦籽醬就成了最平常的美味,一白一褐的芋艿與蝦籽,又甜又鹹,搭配在一起是噴香香的人間美味。
烤著吃,愈烤愈香,做羹作湯煮著吃,則滑似銀耳,糯如湯圓,細膩爽口,在中秋時節,鴨肥芋熟,取新鮮的芋艿燒鴨子,做成芋艿燒鴨,更是糯滑鮮爽到極致。
▲ 芋艿燒鴨
芋中板慄靖江香沙芋
江蘇靖江的香沙芋擁有獨特的板慄清香和豆沙口感,長江中沉澱出來的沙質土壤,生養出更沙糯秀氣的靖江香沙芋。
對於在外拼搏的遊子,香沙芋是鄉愁。一道芋頭燒肉,是逢年過節的大菜,更日常還有甜芋頭糕、芋頭餅、芋頭排骨湯……
到了靖江,鮮美的蟹黃湯包也不要錯過,生祠堂、魁星閣、馬洲書院,都是值當一逛的古蹟,食之鄉味,再浸染它的文武歷史,感知更切,回味也更深。
山東萊陽芋頭,北方芋界的佼佼者
奶白潤滑如雞蛋的萊陽芋頭,是北方芋頭界的佼佼者。
萊陽的沙地特別適於芋頭生長,加以溫和的氣候,充足的光照,萊陽平均每畝產量為3500到4000千克,創中國北方地區最高紀錄,更遠銷國外,為外商所重視。
北方人吃芋頭少,吃法也簡單,蒸好蘸糖吃,甜甜糯糯,萊陽芋頭皮薄,液態蛋白質多使它極具明顯的拉絲感,黏潤香甜。
萊陽人在春節除夕守歲的時候,零點鐘聲敲過,全家人都要吃芋頭「討彩頭」,芋頭的諧音為「餘頭」,吃了芋頭,預示著來年一年的生活中,日子過得富富裕裕,有「餘頭」。
超級芋頭之鄉廣東樂昌
廣東樂昌種植有世界最大的超級大香芋,當個檳榔芋可重達十斤。
樂昌張溪芋的「炮彈芋頭」,皮薄肉嫩,纖維少,煮熟時鬆軟如棉,粉糯香甜。切件蒸熟跟沙糖蘸食,與腊味一齊蒸,都是極佳,還有廣東美點「荔浦芋角」、「腊味芋頭糕」都值得一試。
擅長吃芋的潮汕也盛產芋,各縣皆有種植,其中揭東玉湖東寮芋、普寧洪陽水吼村芋等,都尤為出名,香港美食家蔡瀾評論潮汕人「把芋頭做得出神入化」,潮汕的反沙芋,原料只是簡單的芋頭和白糖,卻是皮脆肉香,酥甜糯口,熱乎著吃最帶勁。
最會吃芋頭的胡建人
問芋頭怎麼吃,閩南閩北閩東閩西閩中娃都有話說。
甜口的芋泥春卷八寶芋泥芋球三角芋粿,甜口的鹹燜大芋頭芋包芋餃……說潮汕的反沙芋最絕,福建人可不服:「這不就是我們吃的掛霜芋嗎?」
▲ 芋圓:芋頭和地瓜粉,包入瘦肉和紅白蘿蔔絲,剪開來蘸上花生粉吃,QQ彈彈,香氣撲鼻。圖源@傲客城市菜單
福建人的宴席上多有一道芋頭,閩中有鹹燜大芋頭塊,芋頭和海鮮加一點香菇炒,火一定要大,吸飽了汁水的芋頭外鮮香綿軟,內裡幹香松酥。閩南有甜芋泥,母芋蒸熟後碾壓成泥,和著豬油蒸熟,不要多餘調味,細膩綿軟,唇齒留香。
至於最家常的,還是媽媽煮的芋頭鹹燜飯,肉絲、蝦皮、蟶乾、包菜絲、韭菜絲等一併放進高壓鍋,加定量的水、米,燜熟即可,湯頭融進芋的糯軟而微微綿綢,芋頭則吸飽了海鮮乾貨和韭菜的油潤,更鮮鹹而有滋味。
其實,中國大部分地區種植的芋頭,起初都是為了溫飽,而非口腹之慾,而正如陳曉卿說過的:「就是在這些剛剛就能達到的溫飽之需裡,一些關於食物的記憶便深深埋下了種子,歷經數十年都難以改變」。
老一輩吃芋頭說從前的貧苦歲月,新一代吃芋頭說從前的童年味道,「從前」的味道總也綿長。
今日互動
芋頭是溫飽是回味是鄉愁。說到芋頭,你想到什麼?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