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通往高考之路:小學8個同學,只有2個上了高中

2020-08-26 中國微紀錄

鳳凰新聞客戶端 鳳凰網在人間工作室出品

2020年7月7日,19歲的王龍走進高考考場,全國同時參加這場考試的有1071萬人。上一次高考在7月,還是18年前,今年由於疫情,高考再次回到「黑色7月」。他出生於中國最底層的農民家庭,這是一場關乎命運的考試。小學六年級時,在電視上看到介紹大學的節目後,他第一次感覺大學真好,儘管也不知道好在哪裡。那時,他心裡有一顆種子開始發芽——考上大學。

他在山村小學讀書時,班裡8個孩子,如今只有2個有機會參加高考,其他都已步入社會。從陝西山溝裡的小學到鎮上的中學,再到藍田縣裡最好的高中之一,一路走來,王龍已經把大多數同齡人甩在身後。今年高考,他將跟陝西省27萬餘名考生一起比拼,而能考上什麼樣的學校,他心裡也早有了數。

幾天前,他參加了陝西省英語聽力模擬考試。

窗戶關了,風扇關了,空調關了,考場靜得讓人心慌。王龍感覺手心有點兒熱,細小的汗液開始從毛孔往外滲。

那天,他並沒有聽懂廣播播放的英語聽力模擬考試材料,儘管模擬考試選用的是往年的高考真題,他之前已經做過多次。

7月2號,高三學生離校後空蕩蕩的教室,黑板上是前一天晚上學生集體寫給老師的請教條。

在陝西省重點中學藍田縣城關中學的三年,他最好考過全年級89名,最差考過年級246名,而整個年級有800多名學生。他的班主任程曦說:「2011年、2014年、2017年我帶高三生時,全校1000人能考上二本的有200不到300人,一本升學就更差了,這幾年二三本合併後可能會好一點。」

整個高三,王龍和他的同學們經歷了29次大型模擬考試。「高三第26次模考成績」表顯示,王龍語文95分,數學81分,英語62分,物理47分,化學46分,生物35分,總分366分,年級排名第103,班級排名第16名。

所有這些模考中,英語聽力他幾乎從來沒有聽懂過。英語是最讓他頭疼的科目,即便每天早起背單詞,成績依然很差。他小學六年級之前從來沒有上過英語課。

每次親戚朋友問時,他都會像回答背過無數次的數學、物理公式一樣說:「今年可能不行,一本考不上,估計就是個一般的二本。」

王龍戴著口罩進入英語聽力模擬考試考場。

英語聽力模擬考試當天,家長在校外的陰涼處等孩子,當天溫度37度,考試全程4個小時。

英語聽力模擬考試結束後,王龍和室友乘計程車從考點回到學校。晚上6點半,他開始到教室上晚自習,直到10點半,下課鈴聲迴響在環形的教學樓裡。王龍和同學三三兩兩走在校園的懸鈴路上,昏黃的路燈與月光灑在他們的校服和懷抱裡的書本上,這是他高中時代倒數第二節晚自習。

回顧自己的高三生活,有做不完的練習題,背不完的公式和概念,永不停息的模擬考試,宿舍、食堂和教室三點一線……然而,疫情打斷了這一切。

距離春節只剩三天,學校終於放了寒假。他又在縣城補了一天課。這個課外班是一個同學的,同學轉去了西安補習學校讀高三,課也就免費送給了他。這是他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在校外補課。

補完課,距離春節僅剩兩天,他回到家裡。父母在西安城裡打工不放假,他便一個人在老家過春節,常在隔壁二爺家吃飯。他原本計劃寒假在老家專心複習備考。然而,新冠病毒疫情攪得他不得安寧,對於疫情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對高考的焦慮。

王龍宿舍在一樓,宿舍外面擺著桌球桌和籃球場,外面一直有籃球拍打的聲音。由於疫情,8人的宿舍先是變成了4人,後來又變成了6個。

宿舍裡的空床被用來堆書,圖為王龍準備帶到班裡的書籍。

他每天很早起床,有時天還是灰濛濛的,第一件事永遠是看昨天疫情新增人數,然後問自己疫情怎麼還不過去?心裡想著快高考了、快高考了,什麼時候能開學,想到最後直哆嗦。

跟全國所有學生一樣,王龍在家上網課,「每天就那麼幾節課,平臺還經常崩潰,山裡信號也不好」。他一個人在家裡待了40多天。 疫情後期,他每天就覺得很累、很煩,「一點也學不進去,每天發愁,也不知道其他同學有沒有學習,複習得怎麼樣了」。

有一天,王龍叫來了村裡其他幾個小夥伴,他們中有的平時在外地打工,春節期間正好趕上疫情就留在家裡。他們在王龍家門口挖了一個土坑,架上鍋煮起火鍋。大家都很開心,但他突然發現,自己和兒時的玩伴沒有了共同語言,自己也不知道該玩什麼,心一直發慌。

這些小夥伴和王龍小時候都在大山裡的青峰小學上學。學校的上課時間則與當地吃飯時間結合,一般早上10點多放學,12點上課,3點多再放學,一天的課程就結束了,村裡逢婚喪嫁娶學校也會放假。

小學沒有英語老師,從來沒上過英語課;有些孩子跟隨打工的父母到外地上學或輟學,更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二年級和五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四年級和三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左邊坐一半,右邊坐一半;體育課自己在操場玩,音樂課自己學流行歌,美術課自己畫畫……這是王龍和他的玩伴對於小學的記憶。

王龍和小夥伴的照片,二排左二為王龍。

王龍在二年級留級過一年,母親一直覺得兒子是開學時拿錯了課本,但他心裡一直記著自己當時10多分的試卷。從那年以後,他每年都拿獎狀,每學期都考第一名。他覺得自己留了一級本身就比別人大,考得差丟人。

王龍小學的校長退休後在山村打零工,往河對面扛石頭修水井。

原青峰小學校長王佩堂想起來,王龍在四年級時因生病耽誤了大半學期的課程,但考試仍考了班級第一,那時班裡有8個學生。

王佩堂一生都在山村小學任教,是之前所有老師中學歷最高的,畢業於蒲城師範學校。其他老師有高中畢業的、也有初中畢業的。

「山村小學軟、硬體設施都不行,老師一般都老齡化了,年輕的都不願意下鄉來,更不願意進山」,王佩堂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回憶。

青峰小學最高年級只到五年級。六年級時,王龍轉到鎮上的小學。

青峰小學建在村裡的大戲樓旁邊,裡面只有三間教室。在2018年撤校合併時廢棄,當時有5個學生2名老師。

「最開始到厚鎮的時候,我們那一個班英語基本上都很差,26個字母都認不全,老師也很傷心,就開始從26個字母教起」,王龍第一次覺得讀書好難。

2018年,青峰小學撤校合併,撤校前有5個學生和2個老師。如今,青峰小學大門的鐵柵欄被兩把大鎖緊鎖著,院子裡的喇叭花開得正豔。

小升初考試中,語文、數學、英語總分250分以上就可以進入縣城的一所私立初中,並且免除學費,王龍考了251分,英語70多分。

在縣城上學期間,他感覺到了更大的不適應,壓力大、課程跟不上,僅僅一個學期,他就回到鎮上讀初中。他覺得自己像極了逃兵。

王龍初中的學校,他畢業後新修的操場,孩子們在操場鍛鍊,遠處的秦嶺若隱若現。

在厚鎮中學,他更加憧憬縣城最好的高中,他知道自己必須考到全年級前五名才有希望考入。「我一直跟著老師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別的同學是抄作業,而我是寫作業,我上課也從來不睡覺,晚自習都是在認真做習題」,王龍回憶自己的初中生活。

走出小山村,初中是最難熬過的坎。大多數孩子會在初中輟學打工,幾年後再結婚或是嫁人,能進入縣城重點高中的寥寥無幾,考上好大學很多孩子從來沒想過。

過年回家,王龍經常聽一些大孩子聊城市裡的生活,他們輟學打工後可以隨便到處玩,花錢也比較自由。

王辰(化名)是王龍少年時最好的朋友,也是村裡六年級之前唯一學過英語的學生,因為他小時候跟打工的父母在城裡讀過一年幼兒園。初三開學一周後,王辰選擇輟學外出打工,他一直羨慕同村其他孩子那種說走就走的自由生活。

王龍的同學王辰(化名)騎著電動車送貨。

他在飯店幹過一天服務員,太累、不自由,又隨母親在食品廠工作過一年半,現在在西安海鮮市場騎電動車為店家送貨,每月工資3800元。

「這個工作我覺得挺好的,基本沒人管,很自由」,王辰說。

但王龍一直在憧憬大學生活和未來的人生。

2017年7月,王龍查詢到的中考成績為470分,那一刻他有些失落,但他很快接受了,儘管不可能進入縣城最好的重點高中,但可以選另外一所。後來他才知道他們這屆考上縣城重點高中的只有30多人。

「每一年咱這初中考上重點高中的能有20到30個人,其中一大部分是政策對於農村娃的照顧,否則在農村的根本考不上」,王龍初中時的化學老師劉飛(化名)坦言。

「優秀生源普遍流失、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讀書無用觀念盛行、政策流於形式導致老師每天有填不完的表格、家長和孩子的不重視……」劉飛總結。20年來,他看著鎮上初中的學生人數從350多人下降到不足100人,大多數學生跟著打工的父母去市區或縣城初中上學。

王龍小學班裡一共8個孩子,只有他和另外一個男生考上高中。王辰騎電動車送貨,一個男生去合肥學開挖掘機。4個女生一個在初中畢業後學了幼兒教育,一個在商場賣衣服,另外兩個在超市做導購。

「我覺得對於我們農村學生真的太難了,每一步都很難」,王龍說。

3月30號,停課近兩個月後,藍田縣城關中學複課,所有人口罩都戴得嚴嚴實實。宿舍樓道和班級貼著疫情防控錯時作息時間表,早上6點起床第一件事是自查健康狀況、測量體溫,6點半又要進行晨檢,各班統一測量體溫,6點50分早讀時也要戴口罩;下午2點20上課前午檢,再次測體溫,晚上10點還有晚檢,還是測體溫。他所在50人的班級被分為A班和B班,每班20多人,老師兩個班各講20分鐘,之後就上自習。這種分班上課持續了整整兩周。

學校模擬高考設置的備用隔離考場,高考當天一旦有發熱會安排在隔離教室單獨考試。

後來,大家的口罩開始戴到鼻子下面,每天測溫的次數也開始減少,所有的人似乎又回到了備戰高考的狀態,王龍又重新過起宿舍、教室和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

周末,他會離開學校到在西安打工的父母處團聚。

在王龍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在外打工。如今,父親王新岐走路一邊高一邊低,2018年末他在建築工地被倒塌下來的牆砸傷,現在腿裡面還有一塊30多釐米長的鋼板和4根鋼釘。他現在幹著電廠社區的門崗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月工資2390元,吃住自費。而王龍的母親在城裡一家職工餐廳做清潔,每月工資2000元。他們夫妻在西安每月的花費大概600元左右,每個月卻給兒子800元,

「說心裡話,他高三了,作為咱來說心裡有壓力,但還是不能逼他,一直是順其自然,你能學到啥樣是啥樣,不能過於打擊他」,王新岐說的最多的話是順其自然。沒開學時,他每天都給王龍打電話,但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學習他只能想到一句話:「快高考了,你作業做完了嗎?要好好學。」疫情期間,他們和兒子4個多月都沒有見過面。

高三五班教室側面掛著的宣傳橫幅,教室桌椅按照高考要求擺放得整整齊齊。

學校教學樓走廊裡的宣傳橫幅。

開學後,兒子的電話白天打不通,晚上不敢打,只能等周末王龍來西安再重複說:「作業做完了嗎?快高考了,要好好學。」

2010年,王龍突然患上過敏性紫癜腎炎,「關節疼痛、身體浮腫、厭食無力、腿上長滿紅色斑點……」,他身體很難受。

六年級,他的病再次復發,而且比上一次更加嚴重,反反覆覆。那半年,他住了15次院,最長一次輸液從早上9點輸到第二天凌晨4點多。躺在病床上,他有了考上大學學醫的想法。

王新岐當時又愁又害怕,白天晚上睡不著覺。兒子兩次大病近乎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而醫生那句「以後不能讓孩子出力乾重活,這病隨時可能復發」更是一直刻在他心裡。

7月2號,高三放假,畢業生們在校園裡擺攤賣書,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買。王龍在舊書攤前站了很久,從學弟、學妹身上,他想起自己高一、高二時的樣子。

高三離校當天舊書回收現場,書紙0.4元每斤,高一高二學生在翻找和購買自己有用的舊書。

光陰的大轉盤旋轉著,有人被轉了出去,又有人立馬被轉進去。王龍拍完畢業照後又去教室走了一圈,日期牌依然停留在「今天距離高考僅有9天」上。

他在剪過的飲料瓶裡種下的冬青葉已經變得暗黃,教室後面的黑板上寫著碩大的幾個字「我們畢業了」,王龍的名字籤在了中間。樓梯間的橫幅上「惜時如金 鬥志昂揚 滴水穿石 超越夢想」的大字依然醒目。

教學樓的環形走廊裡,學生們丟下的書灑落一地,王龍挑選了一本作文素材拿在手上,他在另一個教室的黑板前看了很久,那個黑板上寫著:「尚未佩要劍,轉眼便江湖。願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王龍所在班級男生的畢業合照。倒數二排右一為王龍。

小時候,王龍放學後常常去山上苦生根賣錢。有一天他下午3點就出去了,晚上10點多還沒有回家。

「龍龍、龍龍……」山谷的風將樹葉吹的唰唰作響。父母一會在前山喊、一會又爬上後山喊。晚上11點,山谷更加漆黑,王新岐隱約看到一個身影從山坡高處下來,王龍回來了。他背著大半麻袋的苦生根,手裡提著家裡挖藥的鐵钁頭。他這次挖的苦生根賣了近10塊錢,他拿著錢開心極了,父母卻很生氣,但他們什麼也沒說。

「高考那天你也請個假,去陪娃」,王龍的母親對丈夫王新岐說。他們幹了一輩子的出力活,幹怕了。

相關焦點

  • 在人間 | 通往高考之路
    上一次高考在7月,還是18年前的2002年,今年由於疫情,高考再次回到「黑色7月」。他出生於中國最底層的農民家庭,這是一場關乎命運的考試。小學六年級時,在電視上看到介紹大學的節目後,他第一次感覺大學真好,儘管也不知道好在哪裡。那時,他心裡有一顆種子開始發芽——考上大學。他在山村小學讀書時,班裡8個孩子,如今只有2個有機會參加高考,其他都已步入社會。
  • 在人間 | 通往高考之路
    小學六年級時,在電視上看到介紹大學的節目後,他第一次感覺大學真好,儘管也不知道好在哪裡。那時,他心裡有一顆種子開始發芽——考上大學。他在山村小學讀書時,班裡8個孩子,如今只有2個有機會參加高考,其他都已步入社會。從陝西山溝裡的小學到鎮上的中學,再到藍田縣裡最好的高中之一,一路走來,王龍已經把大多數同齡人甩在身後。
  • 我的小學同學與高考
    我1975年小學入學,遇到一位好班主任老師。好的啟蒙老師的作用就是未來會出一些好學生。這在我們小學這個班的學生1986年高考時充分的體現出來了。J同學,中考考入本市四大名校之交大附中,高考理科617分(總分710),這考分當年應該是全上海前二十,進上海交大物理系。B同學,中考考入本市著名的松江二中(韓寒校友),高考理科548,進入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
  • 報考北大考古的農村女生收到9個包裹,50斤重禮物,她的母校12個考上清華北大,8個是「留守學生」
    聽說人大附中學生一周5天課,還不上晚自習,他驚呆了。自己高中每天上8節課,晚上,10點下晚自習,很多人還主動留下學習,近凌晨才捨得去休息。置身清華大學校園時,黃蘭毅才體會到自己幸運——清華美院裡的農村孩子太少見了,同學家境都優渥,從小學習藝術,有的憑文化分就能讀清華,上美院完全出於興趣。而他是半路出家,高二下學期時才改讀藝術。這之前,他從沒專業學過美術。
  • 楊青林:我的高考之路
    楊青林:我的高考之路原創 楊青林 方志四川 2020-09-15晨霧 / 轉帖作者:楊青林農村小學校辦「戴帽」初中我和廣大農村同齡人一樣,童年是在農田裡度過的這段經歷,對當時只有十三四歲的我們而言,既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又鍛鍊了身體、磨鍊了意志。初中畢業時,國家還未正式恢復高考及中學升學制度,經學校和大隊黨支部推薦,我們40%的畢業生進入廖家中學校上高中。
  • 從農村通往城市的高鐵——高考
    我們是輸在起點上的孩子,現代文明遠離的鄉村,沒有汽車,沒有洋裝,沒有書店,因此,我們沒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沒有城裡人的見多識廣博覽群書,鄉下的孩子只有泥巴、黃牛和田野。我知道,只要通過高考,就像鯉魚過龍門一樣,我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我想要的樣子!於是,我不負時光,勤學苦練,挑燈夜讀,那時候的我,一想到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就會熱血沸騰,不知疲倦,鬥志昂揚!  高考前,學校公布欄都會貼上大學的師兄師姐們的相片,紅彤彤的光榮榜上,師兄師姐昂揚的姿態,勝利的笑臉,總會吸引我的目光!每次路過那個公布欄,我都駐足凝視,品讀師兄師姐們的激勵人心的祝福!
  • 中考漫談——通往重點高中之路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市的重點高中分數線剛剛公布,在此之前,市重點提前批已經公布了分數線並且已經開始招錄,恭喜這些考上重點高中的孩子們。因為我的孩子今年也剛剛經歷中考,平常也比較關注班裡幾個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他們都順利地考上了重點高中,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他們的學習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農村女孩上大學3個月想換專業,輔導員回懟:高考前你幹嘛了?
    朋友最近有件煩心事,妹妹今年剛上大一,這才去3個月,便對所學專業不滿意,想找輔導員申請更換專業,沒想到對方一句話回懟:選專業不是高考前該操心的事嗎?原來,朋友妹妹上的是播音主持專業,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以為這個專業「體面」、畢業好找工作,沒想到上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在身高長相方面並無優勢,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農村大學生,這個專業的花銷(學費較高)有些高,所以思來想去,考慮換專業,沒想到被導員潑了一盆冷水。
  • 2個核心能力,決定高考成績!高三班主任:最好在上高中前形成
    「老師,為什麼有些同學,在小學、初中的成績很優秀,可到了高中卻一點都不突出,甚至滑到中下遊?」「老師,為什麼有些私立學校的學生中考成績很好,到了高中卻表現得後勁不足了,會不會初中階段被過度激發了潛力,到了高中就很難發揮了?」
  • 縣中考狀元,高考落榜,剛升入高一的學生要避開這2個「坑」?
    高考、中考固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這樣優異的成績,如果僅歸結為運氣,是無論如何說服不了別人。這名縣狀元進入高中後,學校為她所在班級配備了最豪華教師陣容,準備三年之後高考,放一顆「大衛星」,爭取獲得市高考狀元,更期望她在省裡面能夠取得好名次。
  • 同時上小學一年級的同伴,有多少能讀初高中、大學?答案意想不到
    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個網友回答:我,88年,農村。小學的時候,就我們那一個灣兒,同齡的比我高一屆的十幾個小夥伴,等我讀初中的時候就剩5個了,讀高中的時候就剩我一人了……還有網友回答:98的,剛入學時,我們村一般大同一屆的有二十幾個人,升初中時有兩個不讀了,讀高中的就只有三個了,本縣教育水平是真的挺低的,然後這三個人也只是上了大專,沒有本科生。
  • 農村孩子上高中難度大?僅有50%能上普高,農村教師:真達不到?
    教育問題一直是每個家庭的一件大事,僅次於住房問題,尤其是農村孩子的上學考大學問題,隨著各省份對於中考考高中的比例的限制,基本上為50%的學生可以上高中,還有50%的只能去讀職高,對此很多小夥伴表示不理解,覺得上高中讀大學是每個公民的權益,為何不能實現呢?
  • 苟晶高考2次遭頂替,同學8個博士5個教授,被偷走的人生誰能還?
    1997年,在濟寧實驗中學的一個尖子班裡,一共56人,除了一位同學考大專外,其它學生都考上了不同的大學。只有19歲的「學霸」苟晶落榜了,連大專也沒考上!  這個班裡考上大學的同學們畢業後,大多數也成為了各行各業的精英,據說有八個博士,四、五個大學教授。
  • 通往院士之路,從高考開始
    1978年6月,作為一名高中民辦教師,和我的學生們一起,我再次走進高考考場。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我考試的桌子正是高中時坐過的位置,桌子上的每一道痕跡我都那麼熟悉。就好像高中時代的我又參加了一次期末考試,我從容地答完所有試卷。大約2個月後,團溪十字街張貼了高考分數榜。有人去鎮上趕集,看到了我的成績,消息很快傳到了白菓中學。
  • 吉安一小學3個年級只有6個學生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正如近日走紅網絡的短視頻「江西吉安一農村小學,3個年級才6個學生」。當然,更多的網友則在討論,鄉下的學校學生為什麼這麼少,學生都去哪了。此外,記者多方了解到,視頻中的小學在吉安市吉水縣阜田。
  •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4個階段,哪個階段教育對學生更重要
    我們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時間,都在求學中度過,一般分為兩個大階段,分別是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也可以分為4個時間段,小學六年、初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也有兩年、三年),哪個階段的教育對於學生更重要?又是哪個時間段對學生影響最大?
  • 羅毅平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我是1966屆高中畢業生。時值高考之際,文革來臨,中央發文暫停當年高考。得知此消息,心靜如止水。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已不似往年,像我這樣出身不好的學生,儘管學習成績出類拔萃,高考只是象徵性的經歷,結果已早定了。
  • 高考本科錄取已經結束,看看一共多少人考上清華,農村學生很少!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當中,清華大學表現非常強勁,清華大學一共54個學科參評,其中21個學科獲得A+,8個學科獲得A,8個學科獲得A-,清華大學的A+學科總數位居高校榜首。清華大學出眾的綜合實力,吸引著各地的學霸報考,很多狀元都想要進入清華大學進行學習。
  • 吉水一農村小學三個年級才6名學生
    9月份是開學季,學校本該是這副模樣:有高低不同的年級,班級裡有幾十名同學,同學們上課一起學習,下課則結伴玩耍。但事實上並非都是如此,正如近日走紅網絡的短視頻「江西吉安一農村小學,3個年級才6個學生」反映的一樣。
  • 高中學生每天睡幾個小時?家長:嚴重睡眠不足,太辛苦了
    那對一個未成年或者剛剛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講,睡眠更是重要。生物學說,學生最好能保證每天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可是,就目前的高中學習狀態,能保證睡八個小時,可以說是天方夜譚。高中學生每天能睡幾個小時?家長們說:每天能睡五六個小時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