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視頻 大故事
每周五分鐘 一年變精通
撰稿:丁怡嘉/蘇文峰 主播:孫欣欣
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簡稱金女大)是中國第一所專為女性設立的高等學府。金女大1913年成立以來,最知名的校友莫過於吳貽芳(1893-1985)。她是第一屆畢業生,1928年出任校長,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女性大學校長,更是在《聯合國憲章》籤名的第一位女性。
吳貽芳畢生為國家無私地奉獻,致力於女性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民國初期甚至得到「男有蔡元培,女有吳貽芳」的美譽。
吳貽芳1893年出生於湖北武昌,在家中排行老三。她的父親是清朝一名小官。吳貽芳小時候也曾裹小腳,後來才解放。她和姐姐吳貽芬自小就對新辦的西式教育充滿嚮往,父親拗不過她們的堅持,終於允許她倆進入杭州弘道女子學堂。
然而,1909年是吳貽芳終生難忘的一年。她的父親因一筆公款案被迫投江自殺,讀大學的哥哥因受不了打擊也隨父投江。不久,母親因病去世,姐姐悲傷至極也選擇了懸梁自盡。吳家只剩下她和妹妹以及70多歲的祖母。
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吳貽芳遭逢痛徹心扉的家變,在心中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痛。所幸,住在杭州的姨夫陳叔通收留了姐妹倆,對她們視如己出,資助吳貽芳完成了高中學業。
1915年,在高中老師的引薦下,吳貽芳進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就讀,成為該校第一屆的9名學生之一。在校期間吳貽芳不僅成績名列前茅,更被推選為金女大學生自治會會長。
1919年中國正值五四運動學潮,吳貽芳毅然帶領同學走上街頭,抗議北洋政府軟弱無能的外交政策。同年,吳貽芳順利從金陵女子大學畢業,成為中國第一批得到大學文憑的女性。
在金女大期間,吳貽芳接觸了基督教信仰。據她回憶,在她因家庭的悲劇深陷痛苦之際,有一位基督徒同學「彰顯出基督的榮光和對她的關愛,將她從深淵中拉拔出來。」於是,吳貽芳在基督信仰裡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引導她日後以服務人群和社會作為一生的信念。
大學畢業後不久,吳貽芳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針對婦女教育的巴伯(Barbour)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先後獲取了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吳貽芳在美國依然展現她過人的領導才能,擔任全美中國基督徒學生會主席。她對於自己有幸深造感到任重而道遠,曾說:「人們常告訴我們,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極少的,因此我們這樣的人一旦回國,就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她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如此,希望有一日能將自己所受的栽培回饋祖國。
1928年,國民政府開始從教會手中收回辦學自主權,全中國的教會大學不得由外國人擔任校長,導致金女大的第一任校長德本康夫人(Matilda Thurston)被迫辭職。
那年吳貽芳正好完成了博士學位,意外的接到母校發來的電報,邀請她回國擔任金女大校長。經過再三考慮,吳貽芳決定放棄原本從事教學和研究的計劃,接受母校的聘請。1928年11月,吳貽芳剛滿35歲之際,正式就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校長!
吳貽芳領導的金女大,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就是實踐校訓「厚生」。「厚生」的含義來自《約翰福音》10章10節耶穌的話:「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吳貽芳說過:「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滿。」
吳貽芳用這種服務的理念教育學生,鼓勵她們參與社區、國家的專案,並且提供實際服務的機會。她在成都附近設立服務站協助當地民眾,她自己更是完美地詮釋了「厚生」的含義。
吳貽芳對待學生和同事慷慨大方。有一次她發現一位去農村服務的學生沒帶雨衣,她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的雨衣借給那位學生。此外,她也時常將演講得到的額外收入捐給學校或有需要的人,可說是徹底實踐了「厚生」的理念。
吳貽芳傑出的領袖才能和教育貢獻為時人所讚賞,於是學而優則仕。1943年被政府派為代表,去美國爭取戰後對中國的重建支援。1945年更是身負國家使命去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專注投入教育事業的吳貽芳終身未婚,並非因為沒有合適的對象,而是她不願意因走入婚姻而分散了精力。在金女大20周年紀念活動上,金女大的學生自導自演一部話劇,其中一句臺詞問道:「吳貽芳為什麼不結婚?因為她嫁給了金女大!」
從35歲到58歲,吳貽芳在金陵女子大學做了23年的校長。金女大在這20年總共培養出999位畢業生,世人譽為「吳貽芳的999朵玫瑰」,是中國現代優秀女性的代表。1979年吳貽芳獲得母校密西根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設立的「智慧女神獎」,中共元老級領導董必武曾稱讚她「像這樣精幹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1981年,88歲的吳貽芳再次擔任江蘇省副省長,但她依舊樸實無華、粗茶淡飯,住在一間不到15平方米的房間,每月的工資大部分用在接濟親友。1985年11月10日,吳貽芳在一群老校友的圍繞下平靜地回到天家,享年92歲。她用自己的一生,活出了「厚生」的精神,為教育事業和國家奉獻畢生之力,儼然是中國單身女性獨立、智慧的典範。
默想/討論
吳貽芳豐盛精彩的生命,來自「以基督的心為心」的信仰。我們如何幫助下一代(子女或學生)具體學習「厚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