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三坔夜話》,李老師斯時鄉軒臨窗,於此跟你詩詞吟哦,抒懷述志,漫筆人生,點情碰心,說故事,聊語文,話莊道巷,談古論今,.
吳貽芳(1893—1985),號冬生,江蘇泰興人,是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第二位大學女校長。1928年受聘於母校金陵女子大學,先後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1985年11月10日逝世。民國時期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男有蔡元培,女有吳貽芳」。如果說蔡元培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清癯消瘦的松柏,那麼吳貽芳先生則像極了凌霜傲立的梅花,一北一南相映成趣,成為我們回望民國圖卷時不可忽視的風景。
大幕徐徐拉開——
吳家二小姐貽芳,美國密執安大學生物學與哲學雙博士在讀,才貌雙全,年過三十,依舊未婚。說親的媒婆,來了一撥又一撥,踏破了門檻,吳小姐卻始終不點頭。有好奇的人問:"吳小姐,你為什麼不結婚?"吳貽芳微笑著回答:"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人。" 時光之軸不停轉,三年過去了。一個英俊的男人來到吳貽芳家裡求親,吳貽芳欣然應允。是誰?竟然讓吳小姐青眼有加。他是"教育之神"。從此,吳貽芳成為了教育的女主人。這是1948年8月,吳貽芳主校20周年紀念活動上,金陵女大的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
吳貽芳嫁給教育",這個生動意趣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演到精彩處,坐在臺下的吳貽芳微笑著點頭。她少年坎坷,中年執校,為金陵女大貢獻了數十載青春。她一生未嫁,但說她是嫁給了教育,這並不過分。1928年秋,35歲的生物學博士吳貽芳自美國學成歸來,她站在闊別已久的母校講臺上,望著臺下稚嫩如自己當年的面孔,感慨良多。這是吳貽芳受聘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的「首秀」,那時的她恐怕也未曾料到,此後寒來暑往二十三年,她會像株梅花紮根於此,命運亦與金女大緊緊纏繞。1893年1月26日,湖北武昌,候補知縣吳守訓的妻子朱詩閣,順利產下一女嬰。恰逢寒冬時節,臘梅芬芳,吳守訓觸景生情,為女兒起名"貽芳",別號"冬生"。吳氏祖籍江蘇泰興,曾祖父中過翰林,祖父亦是舉人,作為家中的二女兒的吳貽芳,算得上出身官宦之家。此時的中國,在西方思想衝擊下,新事物層出不窮。宦門女兒貽芳,雖長於閨門之中,也曾裹過小腳,卻有敢於求新,不讓鬚眉的膽識。吳家姐妹都是異類,不同於一般的名媛淑女,貽芳和姐姐貽芬,不屑於學習女紅,反倒異常憧憬新式學堂。但守舊的父親並不同意,他認為女子的幸福並不在讀書,而在於嫁個好人家。貽芬生性剛烈,據理力爭無果之後,竟然試圖吞金自殺。吳守訓夫婦受驚不小,妥協之下,將姐妹二人送入杭州弘道女子學堂,姐妹倆終於得到上學的機會。15歲的貽芬,11歲的貽芳,在古城杭州開啟新式新生活。二姨父陳叔通是杭州名士,觀念頗新,他尤為關心姐妹倆的學業。兩年後,陳叔通發現弘道女子學堂沒有設置英語課程,他建議姐妹倆去課程設置更為先進的上海啟明女子學堂,後又轉至蘇州景海女子學堂。1904年,姐妹倆到了杭州,在開明進步的二姨父陳叔通的照顧下生活。二人也格外珍惜這以命相爭得來的求學機會,在弘道女子學堂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學有兩年,陳叔通感覺到姐妹倆的學習在外語課程上的缺失,於是力排眾議讓她們到上海的啟明女子學堂學習英語,這為吳貽芳日後的出國打下了牢固的語言基礎。十裡洋場的繁華,也讓她感受到了中西方之間巨大的差異。從武昌到杭州,從杭州到上海,從上海到蘇州,尚未及笄的吳貽芳,常與同學寫詩賞詩,旅遊踏青,與教師探討學術,與外教談天說地。學堂仿佛為這位天真的少女打開了另一扇窗,讓她能時時在新世界探頭而出。她對未來充滿好奇與渴望。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接二連三的厄運,即將降臨到她頭上。
1909年,父親吳守訓因為一筆公款被上司誣陷。驚恐與憤怒之下,吳守訓跳江自殺。隨後,哥哥吳貽榘不堪生活壓力,隨父親跳江而去。雙重打擊之下,母親朱詩閣一病未起。姐姐吳貽芬傷心過度,在母親的棺槨旁懸梁自盡。短短一個月時間,幸福的一家七口,只剩下吳貽芳、年邁的老祖母和不足七歲的妹妹吳貽荃三人,巨大的悲痛讓吳貽芳神思恍惚,天天以淚洗面。直至後來,吳貽芳回憶往事時依然痛徹心扉:"人生的不幸幾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萌生了輕生的念頭……"
幸好二姨父陳叔通勸慰她:"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你上有老祖母,下有小妹,你對她們有責任啊!"年僅十六的吳貽芳,成為家庭的頂梁柱,親人也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喪失親人的巨大打擊讓這個天真爛漫的少女一夜之間成熟起來,此後的一生,幾乎都沒有露出過開懷笑容。
蘇軾曾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陡遭巨變的吳貽芳先生,正是在此等情景下,磨鍊出了堅強與克制的品格,並貫穿其一生。
不可否認的是,民國時期雖有民主與科學思想的薰陶,囿於時代的局限性,男性仍然在社會上扮演著主要角色。有所成就的女性,如秋瑾、呂碧城、林徽因等,都被稱作傳奇,蓋因這樣的女子,確是太少了。吳貽芳先生,正是以她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第二位大學女校長的身份,巾幗不讓鬚眉,為金女大之於教育界、為教育界之於民國、為民國之於世界舞臺,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金女大時,吳貽芳便擔任學生自治會的會長,並組織同學參與了五四運動的遊行。大學畢業後,吳貽芳曾被聘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英文部主任、教師。這期間她常應邀參加社會活動,作家冰心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第一次得瞻吳先生的風採,是1919年在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大禮堂,她從容地走上講臺演講時,就驚慕她的端凝和藹的風度,她那清晰的條理、明朗的聲音,使我感到女大從沒有過這樣傑出的演講者人選。吳貽芳在擔任金女大校長之後,除了發展教育,對社會活動亦保持著高度的關注。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邀請社會名流在廬山共議國事,吳貽芳也在受邀之列。會議結束,吳貽芳趕回南京,帶領女大學生們參加募捐,到醫院、難民所服務,儘自身綿薄之力。1941年3月,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在重慶開幕,並實行主席團制,吳貽芳當選為主席之一。在五位主席中,唯有她是女性,但卻又是很有威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共元老董必武這樣稱讚她:「像這樣精幹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1945年,吳貽芳作為中國無黨派代表,與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一個月後,在舊金山,吳貽芳穿著暗色旗袍,面色沉著地走上主席臺。她以中國代表的身份,講述近代中國遭受的種種磨難,並闡述了中國政府對維護世界和平的看法。而大西洋的東岸,金女大的學生們,也一邊聽廣播,一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美國的精彩表現,讓吳貽芳在國內的威望水漲船高。1946年,宋美齡提出讓吳貽芳擔任教育部長。吳貽芳開玩笑拒絕道:"我是不會上當的,國家剛剛康復,金女大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去做。"與那位被魯迅譏諷為「寡婦專政」、熱衷打壓學生運動的中國第一位女校長楊蔭榆不同,吳貽芳不僅自身積極投身民主愛國的政治活動,也對學生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她堅決抵制政治對學術的幹預,1948年,在國民黨政府大肆抓捕進步學生的最黑暗時期,吳貽芳先生站了出來,以自己的聲望拒軍警於校園之外,將學生庇護於羽翼之下。時局艱難,金女大卻無一人被捕。吳貽芳先生的風採,逾百年仍可想見。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突破江陰炮臺,全面渡江。這時,南京「重要軍話臺」接到來自宋美齡的特急長途電話,要求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接電話。第一次,電話鈴響了很久,接起電話的人說吳校長不在。隔了一陣,宋美齡又命秘書來電,得到的回覆仍是不在。無奈之下,宋美齡只能要求當時供職於電信局的王正元轉達,讓吳貽芳搭機離寧。王正元輾轉獲知,吳貽芳並未離校,只是明知宋美齡用意,拒接電話。金女大、金女大的學生是她不離開的理由。同時,人民生命財產、城市古蹟文物也讓她萬分牽掛。當時解放軍尚未進城、國民黨潰逃,必須有人出來維護安定。於是,吳貽芳甘冒風險,參與維持南京真空時的治安。建國以後,吳貽芳曾擔任過江蘇省副省長兼教育廳廳長、全國婦聯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但這些在她眼裡,恐怕都沒有「金陵女子大學校長」來得珍貴。這是真正的教育家,與今時今日的「教育官員」們自然不是同一個衡量體系。
1951年,中美關係惡化,美國政府凍結美國在華資金,教會辦學的金女大,斷絕了經濟來源。次年秋天,教育部決定在原金女大的舊址組建南京師範學院,吳貽芳擔任南師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半年後,吳貽芳被任命為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此後30餘年,吳貽芳始終放不下金女大。即使她榮耀滿身,甚至被母校密執安大學授予"和平與智慧榮譽獎",熱鬧之餘,她仍覺得遺憾。
吳貽芳密切地關注著金女大畢業的"999朵玫瑰",誰的工作遇到困難了?誰常年旅居國外終能回國了?誰的住房問題長達數載得不到解決?……1979年,文革之後的首次校友會,白髮蒼蒼的學生們,牽著吳貽芳的手,像孩子一樣哭喊:"老校長!老校長!"
1985年,92歲的吳貽芳,終於一病不起。一日下午,她突然清醒過來,想說話,卻又說不出來,一張臉憋得通紅。守護在旁邊的學生們急得直打轉。直到曹婉對她說:"校長,您是想復辦金陵女子學院嗎?您放心,我們一定辦到。"她才慢慢平靜下來,從此離開了人世。
"如果男女混校,女子永遠無法在學校中發揮領袖作用,這樣,我們怎麼能培養出女性領袖呢?"吳貽芳的聲音鏗鏘依然,言猶在耳。1987年,根據吳貽芳先生的遺願,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師範大學復設金陵女子學院,金女大之精神,得以薪火相繼。吳貽芳的一生用堅強和努力創造出自己奇蹟,又用堅守和善良創造出金陵女子學校的奇蹟。
哎吆嗨,長情貫微,與君碰心;杏園秋雨,期盼幾許!作者杏園秋雨(原名,李長貫,籤約作家),掛鞭歸去來兮杏園翁,好吟喜文,著有長篇小說《杏雨燭淚》,常以塗鴉知會。歡迎關注、鼓勵與賜稿(來稿可附百字內簡介和生活小照一張)!QQ郵箱:398746528@qq.com 微信號:txxfry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請↙↙↙點擊「閱讀原文」 (1)聊馬甸(2)鄉野風景異,賦詩又填詞(3)秋濃惹秋思,且令隨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