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民國時期,從文化角度上來說,是中國發展變化最快的階段。文人騷客,遍地都是,教育事業也蓬勃向上。今天的主角———吳貽芳,作為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徵服羅斯福,被其贊為「智慧女神」,董必武也聲稱,像他如此精幹的女人,男子中都稍有,超越了99%的男人。
吳貽芳平生
吳貽芳,祖籍江蘇泰興,1893年生於湖北武昌。
190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通過嚴格的考試,順利進入上海啟明女子學校。然而1909年,他的家人相機去世,給其帶來巨大的悲痛,也造就了她剛毅堅強的性格。
1916年,經過美籍老師諾瑪麗的推薦,孤身一身一人來到南京,進入金陵女子大學學習。
1919年,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金陵女子大學,第一屆5名畢業生之一。
1922年,吳貽芳獲得「巴勃兒獎學金」,遠赴美國,在密執安大學研究生學院深造。
1928年,成功獲得博士學位,歸國之後,返回金陵女子大學擔任校長。
從1928年開始,一直到1951年,吳貽芳掌校23年,是我國任職時間最長的女校長。
學校改革
眾所周知,金陵女子大學,本身是一個教會學校,宗教色彩濃厚。
吳貽芳,當上校長之後,慢慢的衝散了其宗教色彩,提出「培養為社會獻身、為社會服務的人才」的辦學宗旨,並以「厚生」為校訓。
主要就是為了,為國家培養一批知識淵博、敢於奉獻的女大學生。
「厚生」這一次也是來源於《聖經》,本意是「我來了,會讓人得到生命,並且更加的豐盛」。
吳貽芳解釋道:「厚生」是人生的目的,我們不光要為自己活著,還要用智慧和能力,幫助別人、造福社會。既有益於別人,也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的豐滿。
為了實現辦學宗旨,吳貽芳傾注所有的精力,從教師的聘請,教學的制度,教學的方法,校規的制定,他都親力親為。
課程設置方面,吳貽芳主張全面發展,實行主輔制度。吳貽芳規定,文科的學生,選修一些理科的知識,理科的學生,也必須掌握文科的基礎知識,爭取做到每一個學生都文理相通。
她還規定,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英語都是必修科目。
初次之外,他還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農村地區成立服務部,開辦幼兒園。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女子金陵大學的師生,出現了很多的享譽中外的人物。
比如,中國第一位女海洋學家——劉恩蘭,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創始人——陳英梅,傳染病學專家——黃埔玉珊等等。
吳貽芳擔任校長23年間,金陵女子大學名滿中外,頒發的學位證書,美國的很多大學都認可。
帶領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金陵女子大學,在吳貽芳的帶領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南京淪陷之時,金陵大學的幾位教職工,放棄離開南京的機會,將校區改為避難所,冒著生命危險,救助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兒童。
金陵女子大學,成為國際愛好和平人士心中,極為響亮的名字。
抗日戰爭越演越烈,無家可歸的兒童越來越多,1943-1944年,吳貽芳組織金陵大學師生,成立兒童福利所,工作人員都是教職工,資金也有金陵大學提供。
1943年,吳貽芳作為「六人教授團」代表之一,前往美國宣傳抗戰,由於他們的積極活動,獲得美國政府、民眾的支持。
一場場精彩的演說,宣傳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對世界和平的嚮往,獲得廣泛的好評,羅斯福都稱讚其為「智慧女神」。
1945年,聯合國制憲大會,在舊金山召開,吳貽芳作為無黨派人士代表,與宋子文、董必武出席大會,成為在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一心為教育,拒絕政治
吳貽芳聲名鵲起之後。
1946年2月,路過重慶之時,宋美齡邀請他出任教育部長,以金陵女子大學不允許兼任為由,委婉拒絕。
1949年,蔣介石辭職,何應欽再一次邀請其擔任教育部部長,又被婉拒。
其實,這個時期,吳貽芳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貪汙腐敗的行為,厭惡至極,想起「較場口慘案」「下關慘案」「五二0慘案」,吳貽芳暗自切齒。
國民黨逃離之際,宋美齡給其送來機票,邀請他去臺灣,被其直接退回。
南京解放之後,在南京文化、教育、科技著名人士座談會上,吳貽芳表示:
金陵大學願意在信仰自由的原則下,為人民服務,在中共的領導下,繼續為社會培養人才。
從這裡可以看出,吳貽芳的理想,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對政治根本不感興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吳貽芳也被邀請,登上天安門觀禮。
1952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全國院校調整合併下,與其他學院一起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吳貽芳擔任副院長,1953年,吳貽芳被國家任命為江蘇省教育廳廳長。
1979年2月,美國密執安大學,授予他「智慧女神」獎,86歲的吳貽芳,藉此機會在學生的陪同之下,前往闊別30年之久的母校領獎。
文章總結:
吳貽芳一生經歷了,近代中國所有的社會變革,親眼見證了中國從滿目瘡痍,任人欺凌,到拼死抵抗、頑強奮爭,最後一步一步走向獨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