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清以來,中國瞬息萬變,從洋務運動的器物之變,到戊戌變法時的制度之變,再到新文化運動時的思想革新,這既是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的歷程,又是西學東漸不斷浸潤的結果。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是多方面的,從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型更新是近代中國在教育方面新陳代謝的體現。
一、在傳統濃厚的男尊女卑意識下,為何能產生近代女子學校?
中國近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在傳播西學的傳教士影響下萌生的。最初來華的大部分傳教士傳教的根本目的,即通過傳播基督教的手段來徵服中國,於是傳教士通過創辦新式教育,以此培養新式人才,讓中國本土人幫助他們傳播基督教的福音。他們認為找到了在華傳教的最好方式,於是在通商口岸開辦教會學校,而開辦女子學校之風氣亦是為西方傳教士所倡導。
傳教士宣傳女學、開辦學校根本目的仍然是為傳播教義。在他們看來,婦女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對丈夫、下一代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婦女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家風,如果通過婦女傳教,則整個家庭均容易入教,如此這是一便捷有效的途徑。
不可否認,大部分來華傳教士傳教目的並不是想加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他們利用西學傳播基督教的同時,西學卻間接地促進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他們將女學教育、基督教福音和近代文明三者等而視之。此外,20世紀初,晚清政府推進新政改革,廢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由政府倡導並開辦新式學校。正是在多種因素的驅使下,中國傳統教育被打開了一缺口,在這一大背景下近代新式女子學校才有建立的可能。
至20世紀初,由教會創辦的小、中女校的教育體系趨於完備,為了使這些女校的畢業生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教育權,進一步提高女性的知識水平,籌辦獨立女子大學便提上了傳教士的議程。1905年5月18日,美以美會25位傳教士於上海召開中國基督教教育會議,商議建女校的事宜。最終於1909年決定在長江流域建一女校,後因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政局的動蕩延遲了建校的進程。1913年11月14日,該校的籌建工作正式啟動,此日也成為該校的「校慶日」。
二、金陵女子大學建校初況
金陵女子大學初名為「長江流域女子協和大學」,1914年學校執行委員會提議以「金陵女子大學」為新校名,以便與附近的金陵大學相對應。由於當時辦校經費有限,籌備委員會決定先租借南京繡花巷的李鴻章花園為校址,因當時此處有一百多間房,故又被稱為「百間房」。
與當代學校建設面積相比「百間房」的面積顯得很小,但在當時學校招生數量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百間房」有足夠的房間分為教室、宿舍、辦公間、圖書館等區域。1915年改建後的學校正式落成,但招生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傳統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使許多女孩子對女校望而卻步,最終僅八位女生報名入學。相應的老師的數量也較少,最初也僅6名教師,因為此校是由傳教士主辦,外籍教師佔主體。
除招生困難外,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也極為艱苦。據後來的回憶,從建築的外觀看,黛瓦青磚、鏤空窗格,這似乎看起來充滿了詩情畫意;但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體會,沒有玻璃的鏤空窗在冬天,帶給了他們多少寒冷;沒有照明燈的教室,下午五點就烏黑一團,只能無奈放學;下雨天,教室多處漏水,讓學生無處可避。
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金陵女子大學自立自強,不斷發展壯大學校規模,並形成了金女大獨特的辦學特色。
三、金陵女子大學辦學特色
金女大以「厚生」作為校訓,1913年,金女大首任女校長德本康夫人在解釋「厚生」的含義曾經說過:「厚生就是在各個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發展。在多項發展中,學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至為重要,獲取豐盛生命的學生才懂得給人類社會多做貢獻。」因此在「厚生」校訓的指導下,金女大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文理並重;在課外生活上,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一)課程設置
辦學初期,課程設置分為文科、理科,文科包括心理學和歷史,理科包括化學與數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從中選擇一科,當然國文、外國知識包括英國文學、修辭學、宗教、繪畫等也是學習的內容。後來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學校實行主修、輔修與必修的辦法。具體為,一年級全是必修課,包括國文、英文、歷史、教育學、音樂等課程。若學生必修課表現優秀,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修一門主修,一個輔修,但選擇要堅持文理兼顧的原則,即理科生要選讀一部分文科課程,反之亦然。學校希望學生文理兼顧,同時重視對學生藝術與感性方面能力的培養,以此培養一個健全的學生。
(二)個人形象的要求
金陵女子大學,不僅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嚴格的要求,對學生的精神面貌要求也絲毫不懈怠。學校設有專門的儀態儀表課,每位女生都得參與,教學內容涉及如何優雅地走路到保持端莊的姿態,老師們希望金女大的學生能夠為社會其他女生樹立一個榜樣,做一個有精氣神的人。此外學校要求學生有健強的體魄,故每天的體操鍛鍊是必不可少的。
(三)校園生活
金女大辦學目標在於使學生德智體美協調發展,以養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正常的學習課程以外,金女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通過形式多樣的集體性活動,培養學生集體精神、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以及為人處世之道,進而達到人格的健全發展和素質的整體提升。
「姐妹班制」就是為培養學生集體精神而設。當時有四座學生宿舍樓,即400號樓、600號樓、500號樓、700號樓。初期學生人數少,兩人住一間宿舍,後隨著學生人數增多,宿舍調整為四人一間。此時,學校規定,三年級學生與一年級學生結成姐妹班。三年級學生不僅要給一年級學生學習上的指導,且高年級的學生要與新生一年級同住一個宿舍。這既能使新生們快速適應新環境,感受到溫暖,又有助於同學間形成團結互助友愛精神,培養學生集體歸屬感。
衛生檢查制度亦是為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而設。學校對學生宿舍內務有嚴格的要求,學生各自打掃宿舍房間,輪流整理宿舍交誼室,以便養成節儉和自理的生活習慣。
學校外面的人由於不了解金女大,見本校校舍富麗堂皇,遂懷疑本校同學崇尚奢華,強加給他們貴族式女子的頭銜。但金女大學生素以扶助貧困婦孺為己任,熱心社會服務,時刻不忘記自己對國家大眾的責任。該校學生課餘時間從事社會服務事業的歷史,可以說是與學校同時產生。在二三十年代,金女大學生的社會服務主要表現在為鄰裡服務方面——辦鄰裡學校,為附近的婦女和兒童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除了教婦女兒童識字外,還教授家政、手工藝等實用課程。
結語
在「厚生」校訓的指引下,金陵女子大學不僅培養了近代中國一批女精英,她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獨特的教育理念是金陵女子大學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當今中國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無疑,金陵女子大學的培育理念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參考資料:
《金陵女子大學校史》
《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兒圖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