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大:文理兼修的第一所中國女子大學,西學東漸下的教育碩果

2020-12-08 趣觀歷史

引言

晚清以來,中國瞬息萬變,從洋務運動的器物之變,到戊戌變法時的制度之變,再到新文化運動時的思想革新,這既是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的歷程,又是西學東漸不斷浸潤的結果。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是多方面的,從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型更新是近代中國在教育方面新陳代謝的體現。

一、在傳統濃厚的男尊女卑意識下,為何能產生近代女子學校?

中國近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在傳播西學的傳教士影響下萌生的。最初來華的大部分傳教士傳教的根本目的,即通過傳播基督教的手段來徵服中國,於是傳教士通過創辦新式教育,以此培養新式人才,讓中國本土人幫助他們傳播基督教的福音。他們認為找到了在華傳教的最好方式,於是在通商口岸開辦教會學校,而開辦女子學校之風氣亦是為西方傳教士所倡導

▲在教會學堂學習的晚清女學生

傳教士宣傳女學、開辦學校根本目的仍然是為傳播教義。在他們看來,婦女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對丈夫、下一代子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婦女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家風,如果通過婦女傳教,則整個家庭均容易入教,如此這是一便捷有效的途徑。

不可否認,大部分來華傳教士傳教目的並不是想加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他們利用西學傳播基督教的同時,西學卻間接地促進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他們將女學教育、基督教福音和近代文明三者等而視之。此外,20世紀初,晚清政府推進新政改革,廢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由政府倡導並開辦新式學校。正是在多種因素的驅使下,中國傳統教育被打開了一缺口,在這一大背景下近代新式女子學校才有建立的可能。

▲清末傳教士及家眷舊照

至20世紀初,由教會創辦的小、中女校的教育體系趨於完備,為了使這些女校的畢業生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教育權,進一步提高女性的知識水平,籌辦獨立女子大學便提上了傳教士的議程。1905年5月18日,美以美會25位傳教士於上海召開中國基督教教育會議,商議建女校的事宜。最終於1909年決定在長江流域建一女校,後因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政局的動蕩延遲了建校的進程。1913年11月14日,該校的籌建工作正式啟動,此日也成為該校的校慶日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現為南京師範大學

二、金陵女子大學建校初況

金陵女子大學初名為長江流域女子協和大學」,1914年學校執行委員會提議以「金陵女子大學」為新校名,以便與附近的金陵大學相對應。由於當時辦校經費有限,籌備委員會決定先租借南京繡花巷的李鴻章花園為校址,因當時此處有一百多間房,故又被稱為「百間房」。

▲「百間房」,現為李鴻章祠堂

與當代學校建設面積相比「百間房」的面積顯得很小,但在當時學校招生數量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百間房」有足夠的房間分為教室、宿舍、辦公間、圖書館等區域。1915年改建後的學校正式落成,但招生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傳統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使許多女孩子對女校望而卻步,最終僅八位女生報名入學。相應的老師的數量也較少,最初也僅6名教師,因為此校是由傳教士主辦,外籍教師佔主體。

▲金陵女子大學女學生舊照

除招生困難外,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也極為艱苦。據後來的回憶,從建築的外觀看,黛瓦青磚、鏤空窗格,這似乎看起來充滿了詩情畫意;但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體會,沒有玻璃的鏤空窗在冬天,帶給了他們多少寒冷;沒有照明燈的教室,下午五點就烏黑一團,只能無奈放學;下雨天,教室多處漏水,讓學生無處可避。

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金陵女子大學自立自強,不斷發展壯大學校規模,並形成了金女大獨特的辦學特色。

三、金陵女子大學辦學特色

金女大以「厚生」作為校訓,1913年,金女大首任女校長德本康夫人在解釋「厚生」的含義曾經說過:「厚生就是在各個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發展。在多項發展中,學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至為重要,獲取豐盛生命的學生才懂得給人類社會多做貢獻。」因此在「厚生」校訓的指導下,金女大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文理並重;在課外生活上,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金陵女子大學首任校長德本康夫人

(一)課程設置

辦學初期,課程設置分為文科、理科,文科包括心理學和歷史,理科包括化學與數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從中選擇一科,當然國文、外國知識包括英國文學、修辭學、宗教、繪畫等也是學習的內容。後來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學校實行主修、輔修與必修的辦法。具體為,一年級全是必修課,包括國文、英文、歷史、教育學、音樂等課程。若學生必修課表現優秀,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修一門主修,一個輔修,但選擇要堅持文理兼顧的原則,即理科生要選讀一部分文科課程,反之亦然。學校希望學生文理兼顧,同時重視對學生藝術與感性方面能力的培養,以此培養一個健全的學生。

(二)個人形象的要求

金陵女子大學,不僅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嚴格的要求,對學生的精神面貌要求也絲毫不懈怠。學校設有專門的儀態儀表課,每位女生都得參與,教學內容涉及如何優雅地走路到保持端莊的姿態,老師們希望金女大的學生能夠為社會其他女生樹立一個榜樣,做一個有精氣神的人。此外學校要求學生有健強的體魄,故每天的體操鍛鍊是必不可少的。

▲上儀態課的金女大女學生

(三)校園生活

金女大辦學目標在於使學生德智體美協調發展,以養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正常的學習課程以外,金女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通過形式多樣的集體性活動,培養學生集體精神、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以及為人處世之道,進而達到人格的健全發展和素質的整體提升。

▲金女大大草坪原址

「姐妹班制」就是為培養學生集體精神而設。當時有四座學生宿舍樓,即400號樓、600號樓、500號樓、700號樓。初期學生人數少,兩人住一間宿舍,後隨著學生人數增多,宿舍調整為四人一間。此時,學校規定,三年級學生與一年級學生結成姐妹班。三年級學生不僅要給一年級學生學習上的指導,且高年級的學生要與新生一年級同住一個宿舍。這既能使新生們快速適應新環境,感受到溫暖,又有助於同學間形成團結互助友愛精神,培養學生集體歸屬感

▲原金陵女子大學宿舍,稱「400號」樓

衛生檢查制度亦是為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而設。學校對學生宿舍內務有嚴格的要求,學生各自打掃宿舍房間,輪流整理宿舍交誼室,以便養成節儉和自理的生活習慣。

▲金女大知名校友——「中國居裡夫人」王明貞

學校外面的人由於不了解金女大,見本校校舍富麗堂皇,遂懷疑本校同學崇尚奢華,強加給他們貴族式女子的頭銜。但金女大學生素以扶助貧困婦孺為己任,熱心社會服務,時刻不忘記自己對國家大眾的責任。該校學生課餘時間從事社會服務事業的歷史,可以說是與學校同時產生。在二三十年代,金女大學生的社會服務主要表現在為鄰裡服務方面——辦鄰裡學校,為附近的婦女和兒童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除了教婦女兒童識字外,還教授家政、手工藝等實用課程。

結語

在「厚生」校訓的指引下,金陵女子大學不僅培養了近代中國一批女精英,她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獨特的教育理念是金陵女子大學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當今中國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無疑,金陵女子大學的培育理念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參考資料:

《金陵女子大學校史》

《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兒圖片故事》

相關焦點

  • 西學東漸第一校
    原創 蘇智良 上海通志館徐家匯地區作為近代上海西郊第一批耶穌會士的活動舞臺,其中一項事業,便是道光三十年(1850 年)創辦的徐匯公學,這是上海最早的教會學校,被稱為「西學東漸第一校」;也是中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設立的學校之一,可以說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 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以來,西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學與西學的衝突以鴉片戰爭為始點正式拉開帷幕。
  • 民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東方最美麗校園,消失名校金陵大學今何在?
    民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東方最美麗校園,消失名校金陵大學今何在?   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等教會創辦的金陵女子大學,1915年在南京成立。開辦初期校址在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1923年7月移至隨園。
  • 揭秘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你知道是誰主辦的嗎?
    揭秘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你知道是誰主辦的嗎?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的朋友記得轉發評論哦!如果大家想看什麼文章,也可以給小編留言哦!比心~!吳貽芳主辦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
  • 西學東漸百年
    「西學東漸」浪潮,奠定了中國現代思想的基礎。 「西學東漸」的第一次浪潮—▎嚴復:近代西學第一人嚴復在近代思想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少年時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被派往英國普茨茅斯大學和皇家海軍學院深造,是中國最早一代留學生。
  • 備戰小論文: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
    ——摘編自馬振濤著《「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明末清初傳教士科技翻譯》等材料為「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有關情況,從材料中提取一個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明末清初,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在傳播基督教教義的同時,也將歐洲的天文、數學、地理等著作介紹到中國,出現了「西學東漸」的局面。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與傳教士合譯《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書籍,為中國傳統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機。西學東漸還為中國人打開了觀察西方的窗戶,衝擊了某些傳統觀念,對中國人認識世界以及明清之際顧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啟蒙的作用。
  • 金陵女子大學
    1911年冬至1912年初,先後在中國江浙一帶傳教、辦學的美國八個教會組織--即南、北長老會,南、北浸禮會,南、北衛理公會(由監理會和美以美會合併而成),基督會,聖公會等教會所辦女子中學的校長,在上海召開會議,制定了在長江流域開辦一所女子大學的計劃。
  •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位於寧海路122號。校舍由美國建築師墨菲和中國建築師呂彥直共同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22年開工建設。
  • 澳門聖保祿學院: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大學
    導讀:誕生於西方中世紀的「大學」被引入、移植到中國的土地上,最早發生在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第一次浪潮之中。1571年,歐洲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澳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小學——聖保祿公學。
  •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析西學東漸背景下晚清的社會反應
    伴隨著西方對中國政治侵略的加深,西學對於中學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加深,出現了西學東漸進的文化潮流。西學東漸,指的是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過程,通常指的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期,晚清以降,西學對東學構成實質之挑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正如容閎所說:「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
  • 復旦通識·東西交流|段懷清:辜鴻銘,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織「中西關係與文明對話」系列,邀請校內外不同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又兼顧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彼此溝通、相互體認的可能途徑。以下是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段懷清教授的文章,原題為《辜鴻銘:清末「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 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校訓只有兩個字,耐人尋味
    今天,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將要給你講述的這座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其創辦成功,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上圖中你看到的這張照片,就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的舊址,如今,已是南京師範大學的一部分。
  • 她是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到底幹了什麼,獲得羅斯福智慧女神的讚譽
    文章引言:民國時期,從文化角度上來說,是中國發展變化最快的階段。文人騷客,遍地都是,教育事業也蓬勃向上。今天的主角———吳貽芳,作為金陵女子大學的校長,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徵服羅斯福,被其贊為「智慧女神」,董必武也聲稱,像他如此精幹的女人,男子中都稍有,超越了99%的男人。
  • 徐匯區|上海市徐匯中學——是「西學東漸第一校」,也是科技特色的百年名校
    上海市徐匯中學創辦於1850年,上海市科技特色高中,有「西學東漸第一校」之美譽,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創生諸多學科課程、分學科教學
  • 南京大學陳雲松教授:在這場戰役中,科不分文理,地無問西東
    本文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南京大學-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陳雲松寫給全體南大同學的一封信。在信中,陳雲松寫道:同學們,多思,多讀,多觀察,多體悟,更要多融合,多觸及,多讓心靈開放。你我在這場戰役中,科不分文理,地無問東西。
  • 誰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
    不過,由於「大學」一詞本身並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彈性,再加上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如若在「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一語中附加上若干特定的修飾用語,那麼,多個冠以「第一」名號的說法也是可以並存的,而且還能更好地反映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化特徵。
  • 老照片:帶你看看昔日的金陵女子大學(1918)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 College),簡稱金陵女大。1913年(民國二年)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決定在長江流域聯合創辦一所女子大學,最終選定南京為校址所在地,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
  • 民國時金陵女大校花們的上色彩照 美不在外形而在健康
    金陵女子大學,儘管在中國存在的時間短暫,但它卻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影響最大,最有特色,並享譽海內外的女子大學。金陵女大1915年由美國教會創立,1930年更名為「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51年與金陵大學合併,存在僅僅只有36年。
  • 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的化學實驗室內。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的生物實驗室內。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校慶,前往慶典現場。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內的女學生。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學生的演出服。
  • 【校史閱讀】《金陵女子大學校刊》創刊號
    圖片來源於《墨梯》1933年第1933期楊競學,女,金女大1921屆(第三屆)畢業生,中國科學社社員。曾任上海裨文女中校長、金女大生物教員(1929-1931)、上海中西女子中學生物與科學教員。圖片來源於《墨梯》1942-46年第1933期黃友黻,女,1899年生,湖南湘潭人。金女大1922屆(第四屆)畢業生。曾任上海中西女子中國文教員、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