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從上學那會兒,我就發現,有一些同學穿著鞋的腳後跟,總是往外偏,對他們的感覺就只有一個:怪費鞋的。
直到我學習了大量的育兒知識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叫足外翻。
前不久也有寶媽在群裡問:給孩子矯正足外翻得花多少錢?
並且附上了一張孩子腳的圖片。
我小時候,身邊就有個玩伴是這樣的。
我們到現在都一直保持著聯繫,偶爾也會出來坐坐。早在之前我就發現,她開始工作後,穿獨跟的高跟鞋,總是沒穿多久鞋跟就往外撇,不能再穿了。一直以為是鞋的問題,後來才知道是腳的問題。
前段時間她說自己花大價錢做矯正,醫生說她也沒有嚴重到做手術的地步,於是就專門為她定製了一雙矯正鞋墊,順帶還要她帶很長一段時間的矯正器。
醫生告知,她的足外翻很可能是小時候就存在的問題,因為足外翻通常是先天或遺傳導致的。但是小時候家裡的大人可能一直沒有注意才發展成現在的樣子。其實如果早些發現就可以儘早矯正。
足外翻是因為腳部肌腱發育異常導致的一種畸形。
有數據統計,每千名幼兒中就有1-2人一出生就有足外翻的問題。
從視覺上就可以看出,足外翻的人,小腿中點、跟腱中心、跟骨中心三點不在一條線上,腳跟往外撇,有些足外翻還會伴有扁平足的情況。
雖說大部分是一出生自帶的,但是不良的走路習慣、過早學走等也有可能導致足外翻。
足外翻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基於這些影響,儘早幹預還是很有必要的。
在孩子7歲前都還有機會,因為孩子的足部骨骼在孩子3-6歲時開始骨化,7-10歲時,足弓發育完全成熟,形態也就基本穩定了。
不過幹預當然是越早越好,最好是在孩子骨骼骨化前進行幹預,效果最好。
一、不要過早讓寶寶學走路
有些寶寶八九個月就會扶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寶寶可以開始學走。因為這時候寶寶的足弓發育程度還不足以長時間支撐寶寶的體重,過早學走,會給足弓增加負擔,容易形成扁平足,或加重足外翻。
二、控制寶寶體重
體重過大的寶寶,足部承受的壓力也會增大,這也會增加寶寶足部畸形的風險。如果原本就有足外翻,會讓足外翻更嚴重。所以,可以從餵養方式以及運動上著手。
餵奶要按需餵養,小嬰兒可以做被動操,並且可以按照發育規律,給寶寶進行大動作訓練。
三、拋棄不合適的鞋子,鞋子一定要合腳
不合腳的鞋,傷的是孩子的腳。
為了能多穿一段時間,不少寶媽喜歡給孩子買大一碼的鞋,因為孩子腳長得快,現在買的鞋合腳了,穿不了多長時間,就又得買新的。殊不知,這種方式非常不可取。
穿過大的鞋子,走路的時候腳得不到固定,在鞋子裡晃蕩,這會導致孩子走路的時候抬不起來腳,拖著走,造成不良的走路姿勢,這同樣會影響孩子足部發育。
除此之外,小一碼的、擠腳的鞋,也會影響孩子的足部發育,可能造成孩子大腳趾旁邊骨頭凸起,就是我們老百姓說的大腳骨,醫學上稱之為「拇外翻」。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鞋子,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要重點講一下。
其實在孩子開始學走路或者預備走路的時候,就應該注意鞋子問題。
很多家長在鞋子的選擇上,覺得只要能穿,包住寶寶的腳就行,但實際上,鞋子的選擇應該符合孩子的發育規律,分階段選擇,對孩子學步也會有所幫助。
階段一:8-15個月
選擇:步前鞋。
這個階段是寶寶爬行期向學步期的過渡期,又叫學步初期。
也是寶爸寶媽們焦慮的階段,因為有的寶寶很早就會扶站,不到1歲就能走了,但是有的寶寶就會晚一些,可能過了1歲才學走。
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寶爸寶媽應鼓勵寶寶自己扶著物體站起來,並且嘗試走路,最好是赤腳走。
這樣,可以讓寶寶的腳更好的接觸地面,讓寶寶體驗走路時的抓地感,培養平衡能力。
如果去室外,當然還是應該穿鞋的。
而這個階段的鞋子也應該滿足「赤足」的條件。特點就是鞋底薄,讓寶寶的足底離地面距離近,能夠加強足底抓地感。
這樣的鞋子,不僅可以在室外地面上更好的保護寶寶的腳,同時還能滿足學步初期寶寶對走路的體驗感。
那鞋底多薄才合適呢?
我們找來一款鞋子,是江博士的「BB學步123」系列的一階嬰兒步前鞋,測量了一下。
(為了給大家很好的解釋,福林媽專門買來符合三個階段的鞋子,給大家做演示。都是這個牌子的)
鞋跟處最厚的地方剛剛1釐米,鞋底前段薄薄的,也比較柔軟。
這樣的鞋子,就很適合學步初期的寶寶。
Ps.寶寶學步時,不建議家長拽著寶寶的胳膊走,父母可能用力過猛,寶寶走路時的步伐並非每一步腳踏實地,建議鼓勵寶寶扶站後,自己走向媽媽,不要害怕寶寶摔倒,最好遠離家具,讓寶寶在玩具圍欄裡走,地面可以鋪上泡沫板。
階段二:16個月-36個月
選擇:幼兒學步鞋。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了較多的自己走路的機會,但是走路還不是很穩,所以,在這個階段應該教會寶寶學習正確的步態:後跟著地、支撐、推送。
要求:
●鞋底前足部位易彎折,讓寶寶的前足易彎曲,可以幫寶寶更好地起步,培養寶寶正確的步態。
●後跟位置需要加硬,穩住寶寶的後跟骨,幫助寶寶足跟垂直生長。
●鞋墊溫和承託,承託足弓,分散足底壓力,舒緩足部疲勞,寶寶學走更輕鬆一些。
例如這樣的,為了方便給大家展示,同樣是選擇了Dr.Kong江博士的鞋子,這款是針對16-36個月寶寶的幼兒學步鞋。
階段三:2-4歲
選擇:穩步鞋。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是有一些交叉的時間段的,但是寶媽們要明白的是,這兩個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寶寶養成良好的走路習慣,以及保護足部。
如果你有觀察過3歲內的寶寶的腳底,你會發現他們是沒有足弓的,因為被厚厚的脂肪遮住了。在寶寶3至6歲之間,足部脂肪才會漸漸被身體吸收,足弓也會隨著生長發育長出來。
而當寶寶開始經常走路,雙腳長時間承受自身體重,足部就容易疲勞,這時候更要注意對足部的保護。
要求:
●後跟杯堅硬,穩住後跟,不給足外翻留機會。
●足弓承託墊,承託足弓,減少疲勞。
●寬敞鞋頭,給腳趾預留寬敞的空間,避免過緊造成拇外翻。
針對這個階段,第三款穩步鞋的鞋墊,可以給寶媽們看一下。
足弓的部位會相對高一些,這是專門用來承託足弓的,能緩解足部疲勞。而後跟處的凹陷,剛好能夠包裹足跟,再配合鞋子本身有硬度的後跟杯,能很大程度上對足部起到塑形的作用,幫助足部良好發育。
通過這次的講解,相信寶爸寶媽們對給孩子選鞋的方面也有了足夠的了解。
是不是以前想的太簡單了呢?
很多成年後的足部問題不見得是遺傳,而是以前家長們不懂不重視造成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去了解自己的身體,尋找發育的規律,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從小避免的,就不要等大了再去後悔以前的不重視。
分階段給孩子買合腳的鞋,小了就該換,別不捨得,總比大了被孩子埋怨強!
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存在足部問題,可以去有驗腳儀的機構進行驗腳,及時發現孩子的足部問題,及時幹預治療才是王道哦~
參考文獻:
潘美麗, 黃小斐, 鄒龍輝. 淺析兒童的腳部形態及穿鞋注意事項[J]. 皮革科學與工程, 2013, 023(0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