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抖音用嗩吶讓人們看見音樂,網友:真正的國樂,不比西洋樂器差

2020-12-15 國際在線城市頻道

  在我國大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後繼乏人,難以傳承的問題。傳承人大多年齡結構老化,所以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可能人亡藝息,其根本原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僅能勉力餬口,上不足養家,更談不上致富,所以很少有人願意繼承和研習非遺。但在抖音上有這樣一位非遺傳承人,他對嗩吶孜孜以求,樂此不疲。抖音網友贊他:「你為非遺做了貢獻,國家文化謝謝你。」

  抖音用戶「演員王文堯北京」(抖音號:100854388),他在抖音上已經有200多萬點讚,120關注,45萬粉絲。他的嗩吶「脆、響、柔」,曲調豪放明快、深情圓潤、優美婉轉,同時把表演融入其中,傳統的嗩吶藝術到了他這裡變得有聲有形。

  從8歲起,王文堯就隨父親王鳳山學習嗩吶,很快就嶄露頭角,他從小就愛嗩吶,因為嗩吶的表現力極強,「喜怒哀樂悲恐驚」無一不能,能把人吹笑、吹哭。「萬般樂器,嗩吶為王!」

  但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愛西洋樂器,嗩吶反而不受年輕人的重視。看到抖音之後,王文堯註冊了自己的抖音帳號,借抖音平臺來發揚光大嗩吶文化。他還放出自己教小朋友吹嗩吶的視頻。一個年紀尚小的女孩兒,拿起嗩吶,一板一眼,吹得有模有樣。

  在抖音上,網友的評論,充滿了溢美之詞: 「王老師真是太帥了!」「王文堯,嗩吶神吹。」從這些評論中,抖音網友通過評論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堅守人的敬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喚。

  在我們的抖音視頻中,像王文堯這樣的非遺傳承者還有很多:白無暇,中國民族管弦協會古琴委員會的會員,她在抖音上的古今研究,讓當代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古典音樂;餘萬侖,瀘州油紙傘的第七代傳人,他的油紙傘在抖音上的銷量佔到總銷量的60%以上;王熙,全國最大的民營特色皮影表演藝術團團長,讓一群"袖珍人"在皮影中找到了他們存在的尊嚴和價值。

  今年,4月16日抖音發布非遺合伙人計劃,並正式宣布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如今,抖音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國家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上涵蓋了1200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超過了2400萬。

相關焦點

  • 嗩吶一出,無敵,中國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大比拼,被名字耽誤的電影
    《閃光少女》這所學校主要是以西洋樂器為主,很多的同學都瞧不起學中國傳統樂器的同學。最後在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比拼的那段扒哥居然看哭了。可能扒哥本身喜歡音樂,在這裡看到了對自己喜歡的音樂的追求,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感動了。扒哥記得劇中有一段特別感動的劇情,是一個學鋼琴的同學看不起一個學揚琴的同學,認為學揚琴沒有用,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什麼都不是。
  • 嗩吶是一件具有國樂風格的樂器,以發揚傳承嗩吶文化為己任
    筆者聲明:百家平臺首發,禁止複製內容;嗩吶在我國比較著名的國樂之一,嗩吶是我國管樂中的主奏樂器(嗩吶也被稱為喇叭);嗩吶結構比較簡單(相對他樂器而言),但是它的吹奏技巧眾多,表現力比較豐富多彩,但凡喜慶的場面,總能聽到它的聲音
  • 國樂為什麼沒有西洋樂器流行,歡迎讀者一同探討與評價?
    西洋樂器吉他(運用六線譜),提琴(運用五線譜)、鋼琴(運用五線譜)與各種的西洋管樂都是已經風靡全球的樂器;但是其中沒有一件是源自中國;難道是因為中國的民族樂器設計製造上不科學,沒有運用十二平均律而只能撰寫五聲調式的音樂?
  • 他把嗩吶吹出爵士風
    談起嗩吶,人們印象便是它在中國傳統婚喪嫁娶中高亢而嘹亮的音色。但上個月,嗩吶大師郭雅志來到成都,與「天姿國樂女子民樂團」進行了一場名為「當JAZZ遇上國樂」的跨界音樂會,把嗩吶吹出了爵士風,讓不少慕名而來的觀眾直呼「完全顛覆了對嗩吶的想像」。  其實,素有「國樂嬌子」「天下第一吹」之稱的郭雅志,也常與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合作,是《好漢歌》《三國演義》《滄海一聲笑》等影視歌曲的嗩吶配樂,同時他吹奏的《縴夫的愛》《999朵玫瑰》《百鳥朝鳳》等歌曲也家喻戶曉。
  • 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洋樂之間有什麼差距?我們的民族樂優勢在哪裡?
    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洋樂有著明顯的區別,具體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點:發展時間上來看。西方的音樂歷史發展過程時間長,從1600左右到現在,已經有幾百年了。從眾讚歌的宗教音樂到巴赫的平均律古鋼琴曲,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到印象派,表現主義。時間的沉底註定現在的西方音樂要更高一籌,不可忽視的還有西方在和聲學,復調以及配器上的成熟。中國民樂的真正發展時間不到百年,從劉天華先生開創的國樂改進社開始,中國民樂才開始走上舞臺,二胡才開始真正地走專業的系統的發展。
  • 簡譜基本知識解析,幫助嗩吶初學者正確了解簡譜_傳承嗩吶文化
    導語: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國樂文化傳播也隨之發展壯大了起了,改革開放到現在,國樂嗩吶已經從低俗的演奏走向專業的演奏舞臺,從民間走向音樂藝術院校;五線譜與簡譜的傳入,逐漸地改變了以曲代工、口傳心授的培訓嗩吶技能的傳統方式
  • 嗩吶唇部技能與吹奏半音技能解析,大力弘揚發展國樂嗩吶文化事業
    樂器嗩吶作為國樂的一種,它的成長發展飽經風霜、歷經滄桑,隨著歷史的變遷,嗩吶已經逐步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作為當代的嗩吶學習者應為嗩吶的傳承、創作發展積累源泉;下面筆者將為嗩吶學習者具體解析嗩吶唇部技能與吹奏半音技能的相關知識技能的運用;
  • 媒體助推中國民樂創新與發展——以《國樂大典》節目為例
    中國民樂以特有的方式記錄著中華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其傳統音樂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雖然民樂如今在人們心中是小眾音樂,但近幾年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成為很多主流媒體節目製作的新方向。其中,綜藝節目《國樂大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嗩吶開場碾壓全場?天諭被「魔改」成音樂手遊,民樂西洋樂都來了
    一首《囍》火遍網際網路,歌曲開場一聲嗩吶,震得聽眾頭蓋骨都一個激靈。都說嗩吶一響,不是大悲就是大喜,隨著西洋樂器的興起,嗩吶這種傳統樂器反倒變得越來越冷門。不過,最近卻有遊戲將嗩吶納入了樂師專業中。
  • 國樂不如西洋樂?絢麗華章 這才是國樂正確的"打開方式"
    2018年5月29日,由廣東衛視、山西衛視聯合製作的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以「第一季節目成果分析及第二季節目創意策劃研討」為主題,在北京舉行專家研討會。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蔡伏青表示,這檔節目是廣電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舉措;是一場向經典致敬、揭開中國音樂之美的文化視聽盛宴,是一曲融中國當代音樂與傳統民族音樂美學的交響,也是一臺薈萃現代電視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 未來之星系列之「國樂二胡與西洋雙簧的對話」
    場館:山東省會大劇院音樂廳  演出時間: 2015年08月15日 (單場)  價格: 20-80 元  與其說這是一場民樂二胡、古箏與西洋樂器雙簧管、鋼琴之間的技術對話與交流,不如說是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展示與交融,與其說這是一場中西器樂演奏技藝的切磋與競奏,不如說是兩種中西傳統音樂文化和藝術流派的邀約與碰撞……  他們不僅是校友
  • 教嗩吶收入40萬,這些民樂高手是如何在抖音快手爆火的?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一種樂器,制霸無數類型的歌曲,在氣質這一塊,嗩吶總能拿捏的死死的。2、關於嗩吶的影視嗩吶可以讓中西方音樂珠聯璧合,也可以和西洋樂器互相battle。電影中,學習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的學生分成兩撥,上演了一出中西方樂器之間的比拼。正式比拼階段,西洋樂器班演奏《野蜂飛舞》,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單簧管,鋼琴輪番上陣,民樂班則以二胡,琵琶,馬頭琴,揚琴等回擊。雙方之間的爭鬥你來我往,難分高下。直到最後,嗩吶一響,碾壓全場,西洋樂器班跟不上節奏,也壓不住場。最後鬥琴結束,西洋樂班敗下陣來。
  • 算盤當樂器、鵬城傳國樂,方錦龍民族民間音樂周開幕
    福田區文體名人、 國樂藝術家、樂器收藏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作為音樂周創辦人、總策劃,自2013年以來在深圳已舉辦了數十場音樂會,也出席了許多不同的藝術活動。每年一度的音樂周,既是一場方錦龍進一步打造深圳成為民族音樂前沿陣地的國樂盛宴,也是一個方錦龍和新老樂迷朋友之間歡快、溫馨的藝術嘉年華,每一年,方錦龍都請來全國、全世界各地的名家、名樂團加入到這場歡聚。琴島國樂團來自美麗海濱城市青島,這個年輕的樂團一向以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並從中發展創新的特色而聞名。
  • 《國樂大典》玩轉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混搭模式
    對此,吳彤前日舉例論證民族樂器在歷史沉澱中本來就有兼容並蓄的特質,他解釋說琵琶原來就是從西方的魯特琴演變而來,「中國樂器一直在演變。不是100%正確,但大致一個字的樂器才是誕生在中國本土的樂器,比如說笙、壎、蕭、琴、瑟、鍾等等。兩個字的樂器嗩吶,本身就是蘇爾奈的譯音,目前的音樂學的考據是從土耳其來的,同樣的土耳其樂器到了西方就形成了雙簧管,嗩吶和雙簧管是同一個家族。」
  • 25地鼻子吹嗩吶!非遺編號Ⅱ-37,嗩吶落伍了嗎?
    嗩吶說到嗩吶吹奏絕活,不得不講有一次傾聽嗩吶傳承人吹奏嗩吶的經歷,如果說普通樂器可以給人帶來感動的話,嗩吶給人帶來的是震撼!吹奏嗩吶的傳承人是個陝北人,一身陝北特色的羊皮襖,一個白毛巾綁在頭頂,膚色黝黑。嗩吶的聲音清脆乾淨、尖細有力,樂曲時而婉轉輕快,仿佛帶人來到空曠的草原看牛羊遍地,時而悽涼哀怨,如看見一個孤單落寞的背影站在黃土高原山巔。值得一提的是,嗩吶傳承人用嗩吶模仿各種動物飛鳥的叫聲,形象逼真
  • 樂器碰撞只是開始,《國樂大典》第三季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嘹亮?
    有網友評論道:「真是玩音樂耍樂器的人都會魔法是吧,這傳承與創新之間,時尚的中國內核,挺有看頭。」不是對元素的懷舊是對「音樂和人」關係的創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早在人們通過文字交流、文明傳承之前,音樂的雛形就已經在通過那些有意或無意的演奏哼唱,給人們帶來感動。
  •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11月18日晚,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國樂系、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中國樂派作品系列展演」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擔任藝術總監,指揮系主任邵恩擔任指揮,國樂系主任張尊連、副主任王中山,國樂系楊靖教授、梁聆聆副教授,附中國樂學科主任焦山林、副主任王華,國樂系青年教師熊俊傑、晏璐婷、馬可、宋心馨、商鍾元,博士研究生陳甦超、劉宇、鄧昌等攜手紫禁城室內樂團、紫禁城青年室內樂團以及中國樂派交響樂團為首都人民呈現了一場國樂視聽盛宴。
  • 青年嗩吶演奏家王展展精彩演繹《鼓語》展現中國嗩吶的魅力
    王展展,當代最活躍的青年嗩吶演奏家之一,天津音樂學院嗩吶教師,中央民族樂團客席獨奏演員,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演奏家。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獎者,首屆中國民族器樂組合展演(文化部主辦)最高演奏獎獲獎者,第三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吹打類專業青年金獎獲獎者,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人選。
  • 風居住的街道-國樂二胡與西洋木管的對話音樂會
    他倆不僅是校友也曾是同班同學,平均年齡只有16歲,但如今一個在中國繼續學習、傳承國樂之精髓,一個卻在「音樂之都」奧地利求學、探尋西方音樂的真諦。當東西方音樂在此相遇的時候,就有了這場對話式的音樂會——出場演員:二胡        劉暢雙簧管       王修寶鋼琴        王雨軒(特邀)
  • 嗩吶新手初學內容_嗩吶基本功吐音、嗩吶音準的訓練方法剖析
    導語:樂器嗩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同時也是家喻戶曉受民眾歡迎的一件國樂,嗩吶在我國的婚喪嫁娶當中應用的比較廣泛;嗩吶在我國卓然不衰,源於嗩吶的演奏技能豐富,表現力特別強烈;其中嗩吶的吐音技能在嗩吶的運用中用的比較繁多,